山东省莒县第一中学2018-2019学年高一上学期12月月考物理试卷(解析版)
《山东省莒县第一中学2018-2019学年高一上学期12月月考物理试卷(解析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山东省莒县第一中学2018-2019学年高一上学期12月月考物理试卷(解析版)(19页珍藏版)》请在七七文库上搜索。
1、山东省莒县一中 2018-2019 学年高一 12 月月考物理试题一、本题包括 20 小题,每小题 3 分,共 60 分。114 题单选,1520 为多选,全部选对的得 3 分,选对但不全的得 2 分,选错或不答的得 0 分。1. 关于速度和加速度的说法( )A. 物体做加速运动,加速度可能减小B. 速度越大,加速度越大C. 加速度为 0,速度一定为 0D. 物体具有加速度,一定要做加速运动【答案】A【解析】试题分析:只要 a、v 同向物体即做加速运动;故物体做加速运动时,加速度可能是减小的,故 A 正确;速度大但是匀速运动,加速度可以为零,故 B 错误;加速度为零时物体可以静止,也可以匀速直
2、线运动,故 C 错误;物体具有加速度,若与速度反向,则做减速运动,故 D 错误。考点:加速度【名师点睛】速度和加速度是运动学中最重要的关系之一,可抓住加速度是由合力和质量共同决定,与速度无关来理解。2.质点做直线运动的位移 x 与时间 t 的关系为 x=5t+t2(各物理量均采用国际单位制单位) ,则改质点A. 第 1s 内的位移是 5m B. 前 2s 内的平均速度是 6m/sC. 任意相邻的 1s 内位移差都是 1m D. 任意 1s 内的速度增量都是 2m/s【答案】D【解析】第 1s 内的位移只需将 t1 代入即可求出 x=6m,A 错误;前 2s 内的平均速度为,B 错;由题给解析式
3、可以求得加速度为 a=2m/s2 ,C错;由加速的定义可知 D 选项正确3.将质量为 m 的物体置于光滑的水平面上,用水平恒力 F 作用于 m 上,使之在光滑的水平面上沿力 F 的方向移动距离 s,此过程中恒力 F 做功为 W1,平均功率为 P1,再将另一质量为 M(Mm)的物体静置于粗糙水平面上,用该水平恒力 F 作用其上,使之在粗糙的水平面上沿力 F 的方向移动同样距离 s,此过程中恒力 F 做功为 W2,平均功率为 P2.则两次恒力 F 做功和平均功率的关系是( )A. W1W2 P1P2 B. W1P2 D. W1 W2 P1P2【答案】C【解析】【分析】根据功的计算公式 W=Fs,二
4、者用同样大小的力,移动相同的距离 S,即可判定做功的多少;根据运动的时间长短比较平均功率的大小。【详解】两次水平恒力相等,位移相等,根据 W=Fs 知,恒力 F 所做的功相等。在光滑水平面上运动的加速度大,根据位移时间公式知,在光滑水平面上的运动时间短,根据 知,P1P 2故 C 正确,A、B、D 错误。故应选:C。【点睛】此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功的计算和功率的计算等知识点的灵活运用,解答此题的关键是根据已知条件推算出粗糙水平面上移动相同的距离 S 时所用的时间长,然后即可比较出其功率的大小。4.关于动能,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 凡是运动的物体都有动能B. 公式 中,速度 v 是物体相对于地
5、面的速度,且动能总是正值C. 一定质量的物体,动能变化时,速度一定变化,速度变化时,动能也一定变化D. 动能不变的物体,一定处于平衡状态【答案】AC【解析】试题分析:动能的计算式为 EK= mV2,物体的质量和速度的大小都可以引起物体动能的变化,它是没有方向的,它是标量解:A、动能就是物体由于运动而具有的能量,是普遍存在的机械能中的一种基本形式,凡是运动的物体都有动能,所以 A 正确B、物体的动能是没有方向的,它是标量,速度 v 是物体相对参考平面的速度,所以 B 错误C、对于一定质量的物体,动能变化时,速度一定变化的,但速度变化时,动能不一定变化,所以 C 正确D、动能不变的物体,可以是物体
6、速度的大小不变,但速度的方向可以变化,比如匀速圆周运动,此时的物体并不一定是受力平衡状态,所以 D 错误故选:AC【点评】本题考查的是学生对动能的理解,由于动能的计算式中是速度的平方,所以速度变化时,物体的动能不一定变化5.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A. 由 可知,劲度系数 k 与弹力 F 成正比B. 由 可知,动摩擦因与摩擦力 f 成正比,与弹力 N 成反比C. 汽车正常行驶时,驱动轮对地面产生静摩擦力,方向与汽车行驶方向相同D. 弹力的大小只跟物体的形变量有关,形变量越大,弹力越大【答案】C【解析】【分析】弹簧的弹力与形变量的关系遵守胡克定律 F=ka弹簧的劲度系数由弹簧本身决定动摩擦因数 与摩擦
7、力 f、弹力 N 无关根据动力的方向与物体的运动方向关系分析静摩擦力的方向。【详解】A 项:、弹簧的劲度系数 k 由弹簧本身决定,与弹力 F 无关,故 A 错误;B 项:动摩擦因数 与接触面的材料、粗糙程度等因素有关,与摩擦力 f、弹力 N 无关,故 B 错误;C 项:汽车正常行驶时,地面对驱动轮产生的静摩擦力是动力,方向与汽车行驶方向相同,由牛顿第三定律知,驱动轮对地面产生静摩擦力,方向与汽车行驶方向相反,故 C 正确;D 项:根据胡克定律 F=kx 知,弹力的大小跟物体的形变量 x 和弹簧的劲度系数 k 都有关,故 D 错误。故应选:C。【点睛】解决本题的关键是明确 k、 都由物体本身的性
8、质决定,与外部因素无关对于静摩擦力也可以根据静摩擦力与相对运动趋势方向相反判断。6.下列关于力的说法正确的是( )A. 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所以发生力的作用必须相互接触B. 物体的质量较小,但运动的速度较大时,惯性也可以很大C. 弹力是发生形变的物体在恢复原状的过程中对与它接触的物体所发生的作用D. 静摩擦力是静止的物体受到的,滑动摩擦力是运动的物体受到的【答案】CD【解析】本题考查力的概念。力的作用可以不接触,例如磁体之间的作用合力,A 错;物体的各部分都受到重力的作用,从效果上看各部分重力的作用集中于一点,这一点叫物体的重心,B 错;弹力是发生形变的物体在恢复原状的过程中对与它接触的物体
9、所发生的作用,C 对;物体受摩擦力时一定受弹力,而且这两个力的方向一定相互垂直,D 对;选 CD。7.如图所示,质量均为 m 的物体 A、B 通过一劲度系数 k 的弹簧相连,开始时 B 放在地面上,A、B 均处于静止状态,现通过细绳将 A 向上拉起,当 B 刚要离开地面时,A 上升距离为 L,假设弹簧一直在弹性限度内,则( )A. B. C. D. 【答案】A【解析】拉 A 之前,A 静止时,mgkx 1,弹簧的压缩量为 x1,当 B 刚要离开地面时,弹簧的伸长量为 x2,mgkx 2,所以 A 上升的距离为 Lx 1x 2 ,故 A 正确8.如图,A、B、C 三个物体放在水平地面上,A 和
10、C 各受大小均为 5N 的水平拉力 F1 和 F2 作用,方向如图所示,三个物体都保持静止,则 A 和 B 间的摩擦力,B 和 C 间的摩擦力, C 和地面间的摩擦力大小分别为( )A. 5N,0,5N B. 5N,5N,0 C. 5N,0,10N D. 5N,5N,10N【答案】B【解析】解:根据物体的运动状态与受力情况的关系可知,题中的三个物体均处于静止状态,故受到平衡力的作用对于 A 物体,竖直方向上受力平衡,可不做分析;在水平方向上也受到平衡力的作用,它们是力 F1和 B 物体对它的静摩擦力,既然此二力平衡,故 B 对 A 产生的摩擦力大小等于力F1的大小,即 5N;将 ABC 三个物
11、体看成一个整体,处于静止状态,也受到平衡力的作用,由题意知,向左的力“F 2”与向右的力“F 1和地面对 C 的摩擦力 f 之和”相互平衡,即 F2=F1+f;所以f=F2F 1=5N5N=0;对于 C 问题,受向左的拉力和 B 对 C 向右的静摩擦力平衡,所以此摩擦力的大小为 5N故选:B【考点】摩擦力的判断与计算【分析】物体处于静止状态时,必受到平衡力的作用,结合题目提供的几个力,然后再对物体进行受力分析,运用平衡力的知识就可解决题目中的两个力的大小另外,分析物体受力时,先确定研究对象,即确定具体哪个物体,然后只针对所选物体进行受力分析,不要受其它力的干扰【点评】此题考查了平衡力的应用,根
12、据物体的状态可分析出物体的受力情况;然后结合物体的具体受力,根据平衡力的大小相等知识,可解决此题9.一辆公共汽车进站后开始刹车,做匀减速直线运动.开始刹车后的第 1 s 内和第 2 s 内位移大小依次为 9 m 和 7 m.则刹车后 6 s 内的位移是( )A. 20 m B. 24 m C. 25 m D. 75 m【答案】C【解析】由 saT2 得 a2 m/s2,由 得 v010 m/s,汽车刹车时间 故刹车后 6 s 内的位移为 C 对.10.下列关于各项体育运动的解释正确的是( )A. 蹦床运动员在空中上升到最高点时处于超重状态B. 跳高运动员在越杆时处于平衡状态C. 举重运动员把杠
13、铃举过头停在最高点时,杠铃处于平衡状态D. 跳远运动员助跑是为了增加自己的惯性,以便跳得更远【答案】C【解析】【分析】当物体对接触面的压力大于物体的真实重力时,就说物体处于超重状态,此时有向上的加速度,合力也向上;当物体对接触面的压力小于物体的真实重力时,就说物体处于失重状态,此时有向下的加速度,合力也向下;平衡状态指的是物体处于静止或者是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惯性的大小只与物体的质量有关,与运动状态等都无关。【详解】A 项:蹦床运动员在空中上升到最高点时只受到重力的作用,加速度为重力加速度,处于失重状态,所以 A 错误;B 项:平衡状态指的是物体处于静止或者是匀速直线运动状态,跳高运动员在越杆时
14、,受到重力的作用,不是受力平衡状态,所以 B 错误;C 项:举重运动员在举铃过头停在最高点时,玲处于静止状态,受力平衡,所以 C 正确;D 项:惯性的大小只与物体的质量有关,跳远运动员助跑不是在增加自己的惯性,所以 D错误。故应选:C。【点睛】本题是考查学生对基本概念的理解,知道如何判断超重和失重状态,知道惯性的大小只与物体的质量有关,与运动状态等都无关。11. 质量之比 2:1 的球 A、B,由轻质弹簧相连后再用细线悬挂在正在竖直向上做匀速运动的电梯内,细线承受的拉力为 F;某时刻突然剪断细线,则在细线断的瞬间 A、B 球的加速度分别为( )A. aA=g,a B=g B. aA=0,a B
15、=0.5g C. aA=1.5g,a B=0 D. aA=0.5g,a B=1.5g【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剪短前以整体为研究对象求出绳子的拉力,在以 A 和 B 分别为研究对象求弹簧中的弹力,剪断细线瞬间绳的弹力立即消失,弹簧弹力由于形变没有变化而瞬间不变,再根据牛顿第二定律分析球 A 的加速度大小解:剪短前以 AB 整体为研究对象受力分析根据共点力平衡:F=3mg,剪短后的瞬间,对 B 分析,弹簧没来的及收缩,故弹簧对 B 物体的弹力还等于 B 物体的重力,即 F=mg,所以 aB=0;对 A 物体:3mg=2ma AaA=1.5g故选:C【点评】正确使用整体法和隔离法分析物体的受力,
16、求出弹簧的弹力,知道在线断开的瞬间,线的弹力立即消失而弹簧的弹力随形变量的变化而变化,在形变瞬间没有变化因此弹力保持瞬间不变,这是解决本题的关键12.如图所示,一箱苹果沿着倾角为 的光滑固定斜面加速下滑,在箱子正中央夹有一个质量为 m 的苹果,它受到周围苹果对它作用力的方向是A. 沿斜面向上 B. 沿斜面向下 C. 垂直斜面向上 D. 竖直向上【答案】C【解析】【分析】根据牛顿第二定律求出整体的加速度,然后再隔离对某一只苹果受力分析,根据牛顿第二定律求出某只苹果受到周围苹果的作用力【详解】对整体分析,受重力和支持力,整体的加速度 可知苹果的加速度为 gsin,苹果受重力、周围苹果的作用力,两个
17、力的合力等于 mgsin,受力如图,知周围苹果对它的作用力方向垂直斜面向上。故 C 正确,ABD 错误。故选 C。【点睛】解决本题的关键掌握牛顿第二定律,以及抓住加速度相同,运用整体法和隔离法进行分析13.如图所示,足够长的传送带与水平间夹角为 ,以速度 逆时针匀速转动。在传送带的上端轻轻放置一个质量为 m 的小木块,小木块与传送间的动摩擦因数 。则下图中能客观地反映小木块的速度随时间变化关系的是【答案】D【解析】考点:牛顿第二定律;匀变速直线运动的图像;滑动摩擦力分析:要找出小木块速度随时间变化的关系,先要分析出初始状态物体的受力情况,本题中明显重力的分力与摩擦力均沿着斜面向下,且都是恒力,
18、所以物体先沿斜面匀加速直线运动,有牛顿第二定律求出加速度 a1;当小木块的速度与传送带速度相等时,由tan 知道木块继续沿传送带加速向下,但是此时摩擦力的方向沿斜面向上,再由牛顿第二定律求出此时的加速度 a2;比较知道 a1a 2解答:解:初状态时:重力的分力与摩擦力均沿着斜面向下,且都是恒力,所以物体先沿斜面匀加速直线运动,由牛顿第二定律得:加速度:a 1= =gsin+gcos;当小木块的速度与传送带速度相等时,由 tan 知道木块继续沿传送带加速向下,但是此时摩擦力的方向沿斜面向上,再由牛顿第二定律求出此时的加速度:a2= =gsin-gcos;比较知道 a1a 2,图象的斜率表示加速度
19、,所以第二段的斜率变小故选 D点评:本题的关键 1、物体的速度与传送带的速度相等时物体会继续加速下滑2、小木块两段的加速度不一样大是一道易错题14.如图所示,在“互成角度的力的合成”实验中,使 b 弹簧从图示位置开始沿顺时针方向缓慢转动,在这个过程中,保持 O 点位置不变和 a 弹簧的拉伸方向不变。则整个过程中,关于 a、b 弹簧的读数变化是 ( )A. a 增大,b 减少 B. a 减少,b 增大C. a 减少,b 先增大后减少 D. a 减少,b 先减少后增大【答案】C【解析】对点 o 受力分析,受到两个弹簧的拉力和橡皮条的拉力,如图,其中橡皮条长度不变,其拉力大小不变,oa 弹簧拉力方向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山东省 莒县 第一 中学 2018 2019 年高 学期 12 月考 物理 试卷 解析
链接地址:https://www.77wenku.com/p-7909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