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合肥第九中学2018_2019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二次月考语文试题Word版含解析
《安徽省合肥第九中学2018_2019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二次月考语文试题Word版含解析》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安徽省合肥第九中学2018_2019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二次月考语文试题Word版含解析(20页珍藏版)》请在七七文库上搜索。
1、2018-2019 学年第一学期第二次月考高一语文试题卷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诗骚”传统,又称“风骚传统”,即诗经和以离骚为代表的楚辞所形成的文学精神的传统。 诗是周代礼乐文化的产物,是对维系群体利益的“礼” “义” “和” “孝” “敬”“德”等伦常的形象再现,而骚则是对支撑个体存在的理想、信念、情感的浪漫表述。随着全球化引发的本土文化的深刻变化,在当代中国,文学领域内“我(们)是谁”的认同问题被推上了理论前沿,逼迫我们作出回应和解释。 “诗骚传统”所特有的道德承担和哲学品格在当代社会正可以成为医治当下文学疾患的良药,成为正在重建中的具有当代性和民族性的“新文学”的重要基础。首先,弘
2、扬“诗骚”传统关注现实人生的精神,使当代文学重新担负应有的社会责任。由周代礼乐文化孕育而成的诗,成为后世儒家学派的经典,不仅内涵着儒家的礼教、乐教思想,也体现着儒家所提倡的大同世界的社会理想与贤人政治观念。先秦时期中华人文精神不是空想的,不是神道,而是和理性思维联系在一起的,是一种力求符合实际的、辨证理论观点的结晶。而这一点正是中华人文精神得以“自强不息” 、永不衰竭的主要原因。其次,提倡“诗骚传统”中兼济与独善相结合的人格,使当代文学成为重塑国民灵魂的一个重要途径。 “诗骚传统”形象地展示和诠解了先秦哲人的人生智慧,倡导勤学好问、刚毅自省等优秀品质。历代对诗的阐释发挥构成了孔子为代表的儒家学
3、派在人生诸观念,比如苦乐观、生死观、穷达观、处世原则等多方面的内在意义。忠信诚实,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等价值系统,成为历代文人在面临重大人生抉择时的重要思想支撑点。再次,发扬“诗骚传统”中的人文精神和理性精神,使当代文学成为价值的引领者。值得注意的是上述精神在中国古代从来不是借助抽象的概念建构而成的,而是通过诗、骚加以形象的表述,又以“诗骚传统”的延续而代代相传。 诗 骚在被儒家经典化的过程中,其中的人文精神和道德倾向被逐步地发掘出来。随着历代文人的讽诵,儒家的思想也代代相传。以屈原的离骚为代表的楚辞,展示了人在现实中进与退的矛盾冲突和精神层面的取舍与延宕。历代文人在对屈骚的解读中反观自我,在他所
4、处的时代中找到自己。由此可见,“诗骚传统”实际上就是古典人文精神和中华民族文脉的载体,历代能得此传统之真义的文人,才是中国文脉与人文精神的承担者。立足当下文学时代性、民族性缺乏的现状,借助于对诗骚传统形成历史的梳理及再阐释和再承续,我们便可以找回我们民族精神的源头,找回那使人的信念清澈明晰的真理。(摘编自论“诗骚传统” )1. 下列关于原文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A. 经典化是“诗骚”传统形成的重要环节,二者虽然并称,却代表了两种完全不同的文化传统。B. “诗骚”传统是诗经 “楚辞”所形成的文学精神的传统,是古典人文精神和中华民族文脉的载体。C. 诗 骚内涵丰富,都涵盖了儒家的礼乐思想、处事
5、原则、人生观念、优秀品质、价值系统等方面。D. 诗骚传统中蕴含人文精神和道德倾向的理性精神,体现了先秦时期强调实际和辩证的理性思维特点。2. 下面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 文章针对新时期当代文学缺少民族性和时代性的问题,提出了发扬“诗骚传统”以解决该问题的观点。B. 文章通过“诗” “骚”不同内涵的对比,突出了“诗”中所蕴含的中华人文精神在中国文化史上的重要作用。C. 文章从社会责任、重塑国民灵魂、价值引领三个方面阐述了发扬“诗骚传统”对于当代文学的重要意义。D. 文章通过“诗骚传统”的丰富蕴涵对历代文人产生重要影响的阐述,论证了当代文学发扬这一传统的必要性。3. 根据原文内容
6、,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 在当代文学中,有些作品不关注现实人生,不传递社会理想,因而没有承担起文学所应该担负的社会责任。B. 当代文人如果缺少兼济与独善相结合的人格和刚毅自省等品质,就无法成为中国文脉与人文精神的承担者。C. 当代文学如果要成为承续中华文脉的载体,就需要在精神内涵与艺术形式两个方面都传承发扬“诗骚传统” 。D. 随着全球化引发的本土文化的深刻变化,当代文学应致力于“诗骚传统”当代意义的阐释与民族性的重构。【答案】1. B 2. B 3. C【解析】【1 题详解】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此类试题解答时,一般先浏览选项,然后到文中找到与选项相关的语句,进
7、行比较、辨析。解答理解和分析题要辨明检索区间,确定对应语句;联系上下文体会,要死抠字眼。A 项, “两种完全不同”表述错误,从文中可以看出这两者之间还是有共同之处;C 项,混淆了诗 骚的内涵与“诗骚传统”的内涵两个概念,选项中所列出的是“诗骚传统”的内涵;D 项, “体现了先秦时期强调实际和辩证的理性思维特点”表述错误,体现这一点的是“先秦时期的中华人文精神” 。故选 B。点睛:解答理解和分析题要辨明检索区间,确定对应语句;联系上下文体会,要死抠字眼;对词语的解说要抓住本质,将解释的含意放在被解释的词语处,看上下文是否连贯、恰当;寻求称代词与称代内容的联系,将称代的内容代入原文理解,联系全文的
8、倾向性,检查该解释是否与全文保持一致。【2 题详解】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此类试题解答时,第一步,逐项审查每一个选项有几个分句,分句与分句之间是什么关系,一般的有因果、条件、假设、目的等关系。第二步,比对每一分句的意义在原文是否有依据,分句与分句之间的逻辑关系在原文中是否有依据。B 项, “突出了诗中所蕴含的中华人文精神在中国文化史上的重要作用”表述错误。文章开篇“诗” “骚”的不同内涵的作用是对“诗骚传统”进行界定。故选 B。【3 题详解】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对作者观点的理解。此类试题解答时,命题的手段为改变文章的表述和概括文章的内容,此题主要从概念的内涵的方面考核,概括
9、文章的内容较难,答题时首先阅读题干,在文中找到题干对应的区位,然后仔细分析。C 项,结合文本内容“诗骚传统实际上就是古典人文精神和中华民族文脉的载体,历代能得此传统之真义的文人,才是中国文脉与人文精神的承担者”分析可知,文章并没有论述在“艺术形式”方面传承发扬“诗骚传统” 。故选 C。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目送龙应台华安上小学第一天,我和他手牵着手,穿过好几条街,到维多利亚小学。九月初,家家户户院子里的苹果和梨树都缀满了拳头大小的果子,枝丫因为重而沉沉下垂,越出了树篱,钩到过路行人的头发。很多很多的孩子,在操场上等候上课的第一声铃响。小小的手,圈在爸爸的、妈妈的手心里,怯怯的眼神,打量着周
10、遭。他们是幼稚园的毕业生,但是他们还不知道一个定律:一件事情的毕业,永远是另一件事情的开始。铃声一响,顿时人影错杂,奔往不同方向,但是在那么多穿梭纷乱的人群里,我无比清楚地看着自己孩子的背影就好像在一百个婴儿同时哭声大作时,你仍旧能够准确听出自己那一个的位置。华安背着一个五颜六色的书包往前走,但是他不断地回头;好象穿越一条无边无际的时空长河,他的视线和我凝望的眼光隔空交会。我看着他瘦小的背影消失在门里。十六岁,他到美国作交换生一年。我送他到机场。告别时,照例拥抱,我的头只能贴到他的胸口,好像抱住了长颈鹿的脚。他很明显地在勉强忍受母亲的深情。他在长长的行列里,等候护照检验;我就站在外面,用眼睛跟
11、着他的背影一寸一寸往前挪。终于轮到他,在海关窗口停留片刻,然后拿回护照,闪入一扇门,倏乎不见。我一直在等候,等候他消失前的回头一瞥。但是他没有,一次都没有。现在他二十一岁,上的大学,正好是我教课的大学。但即使是同路,他也不愿搭我的车。即使同车,他戴上耳机只有一个人能听的音乐,是一扇紧闭的门。有时他在对街等候公交车,我从高楼的窗口往下看:一个高高瘦瘦的青年,眼睛望向灰色的海;我只能想象,他的内在世界和我的一样波涛深邃,但是,我进不去。一会儿公交车来了,挡住了他的身影。车子开走,一条空荡荡的街,只立着一只邮筒。我慢慢地、慢慢地了解到,所谓父女母子一场,只不过意味着,你和他的缘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断地在
12、目送他的背影渐行渐远。你站立在小路的这一端,看着他逐渐消失在小路转弯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默默告诉你:不必追。我慢慢地、慢慢地意识到,我的落寞,仿佛和另一个背影有关。博士学位读完之后,我回台湾教书。到大学报到第一天,父亲用他那辆运送饲料的廉价小货车长途送我。到了我才发觉,他没开到大学正门口,而是停在侧门的窄巷边。卸下行李之后,他爬回车内,准备回去,明明启动了引擎,却又摇下车窗,头伸出来说:“女儿,爸爸觉得很对不起你,这种车子实在不是送大学教授的车子。 ”我看着他的小货车小心地倒车,然后“噗噗”驶出巷口,留下一团黑烟。直到车子转弯看不见了,我还站在那里,一口皮箱旁。每个礼拜到医院去看他,是十几年
13、后的时光了。推着他的轮椅散步,他的头低垂到胸口。有一次,发现排泄物淋满了他的裤腿,我蹲下来用自己的手帕帮他擦拭,裙子也沾上了粪便,但是我必须就这样赶回台北上班。护士接过他的轮椅,我拎起皮包,看着轮椅的背影,在自动玻璃门前稍停,然后没入门后。我总是在暮色沉沉中奔向机场。火葬场的炉门前,棺木是一只巨大而沉重的抽层,缓缓往前滑行。没有想到可以站得那么近,距离炉门也不过五米。雨丝被风吹斜,飘进长廊内。我掠开雨湿了前额的头发,深深、深深地凝望,希望记得这最后一次的目送。我慢慢地、慢慢地了解到,所谓父女母子一场,只不过意味着,你和他的缘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断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渐行渐远。你站立在小路的这一端,看着
14、他逐渐消失在小路转弯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默默告诉你:不必追。4. 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送儿子上小学时,第一次上课的铃声响起,华安不断地回头,母子视线隔空交会。这一处描写表现了孩子离开母亲时的不安与母亲对孩子的牵挂与不舍。B. “告别时,照例拥抱他很明显地在勉强忍受母亲的深情。 ”华安到了青春期,逐步自立,需要个人空间,不再像幼小时那么依赖父母。C. “即使同车,他戴上耳机只有一个人能听的音乐,是一扇紧闭的门” ,华安已经成年,拥有自己的世界,他的内心,有些地方不需要父母进入。D. “我的落寞,仿佛和另一个背影有关。 ”含蓄地表示:除了亲人,世上还有其他牵绊
15、,也只能目送,只是这份感情作者也不甚明了,只是“仿佛” 。5. 文章标题叫“目送” 。请分析概括“目送”包含了作者的哪些感情。6. 文中有两处出现同样的一段话:“我慢慢地、慢慢地了解到,所谓父女母子一场,只不过意味着,你和他的缘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断目送他的背影渐行渐远。你站在小路的这一端,看着他逐渐消失在小路转弯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告诉你,不必追。 ”(1)文中“小路这一端”和“小路转弯的地方”这两句话运用了什么样的修辞手法?表达了什么意思? (2)结合全文,谈谈你对文中“不必追”的理解。【答案】4. D 5. 一次次地目送儿子的背影离去,因儿子日渐疏离,母亲产生的不舍与失落与父亲的一次次告别
16、,目送父亲远去,感受深沉父爱,表达了对生命枯萎的无奈、感伤。6. (1)比喻的修辞手法,具体形象地表现了人与人(或亲人之间)之间无形的距离,(2)从儿子角度看,不必追,是因为成长,子女终要长大,脱离父母怀抱;从父亲角度看,不必追,是因为衰老,生命终将枯萎。两个不必追,寄托了作者对生命的感悟,成长与衰老,都是必然。表现了作者惆怅、无奈,而又豁达的复杂滋味。【解析】【4 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小说的综合赏析能力。此类题考查的角度较多,有内容的理解,主旨的概括,人物形象分析,思想情感赏析,表现手法的分析等。解答这类题目,首先要题干的选择要求,如本题“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 ,要
17、求选出“不正确的” “一项” 。本题中,D 项, “我的落寞,仿佛和另一个背影有关。 含蓄地表示:除了亲人,世上还有其他牵绊,也只能目送,只是这份感情作者也不甚明了,只是“仿佛” ”属于曲解文意,结合下文,另一个背影指的是父亲的背影。故选 D。【5 题详解】此题考查对作品内容的分析与概括的能力。要求探究标题的丰富意蕴,说明题目蕴含的感情。这个题目出题角度新颖,一方面考查考生对题目的作用理解,又巧妙地考查了学生的分析概括思想情感的能力,解答此题,学生要找准区间,然后结合散文的主旨理解题目包含的感情。题目是“目送” ,我们首先锁定区间,找到它在文中出现的位置,第一次是“所谓父女母子一场,只不过意味
18、着,你和他的缘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断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渐行渐远。 ”第二次是“我掠开雨湿了前额的头发,深深、深深地凝望,希望记得这最后一次的目送。 ”两次分别是与儿子和父亲的告别,其中“只不过意味着,你和他的缘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断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渐行渐远” “他很明显地在勉强忍受母亲的深情” “我只能想象,他的内在世界和我的一样波涛深邃,但是,我进不去”集中写出儿子长大后与自己日渐疏远和隔阂,作者内心既有不舍又有几分落寞;“直到车子转弯看不见了,我还站在那里,一口皮箱旁”写出了父爱的深沉, “火葬场的炉门前,希望记得这最后一次的目送”表现父亲去世,目送父亲火化,感受到生命枯萎,却只能无奈接受,写出了自
19、己的无奈之情。【6 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把握文中修辞手法和理解重要语句的能力。解答此类试题,对于修辞手法,需要考生精准理解各种修辞的内涵和特点,并能够准确判断出来;对于重要语句,首先要回到原文语境中去考量,从基本含义入手,进一步思考有无比喻义引申义象征义等深层含义,结合文章主旨和题目要求作答即可。本题中第一问“小路这一端”和“小路转弯的地方”这两句话运用了什么样的修辞手法?表达了什么意思。原文“你和他的缘分。你站立在小路的这一端,看着他逐渐消失在小路转弯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默默告诉你:不必追。 ”两次出现,这里说的是人和人之间的关系,用“小路”是比喻,形象说明人和人之间的那种隔膜和疏远的关系
20、,人和人之间有无形的距离;第二问要求结合全文,谈谈对文中“不必追”的理解。结合全文发现, “不必追”的对象有两个:儿子和父亲。进一步就是思考“不必追”的原因, “你和他的缘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断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渐行渐远” ,从儿子的角度说,是因为儿子长大,要脱离父母的怀抱,从父亲角度看,是因为年老体衰,并且生命要走向尽头。综合起来联系主旨看, “不必追” ,体现了作者对于生命的认识和体察,不必追,是她觉悟到儿子的成长和父亲的衰老都是生命的必然,作者对此虽然有无奈也有感伤,更多的体现了豁达和了悟。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冬,晋文公卒。庚辰,将殡于曲沃。出绛(1) ,柩有声如牛。卜偃(2)使大夫拜
21、,曰:“君命大事,将有西师过轶我,击之,必大捷焉。 ”杞子自郑使告于秦曰:“郑人使我掌其北门之管(3) ,若潜师以来,国可得也。 ”穆公访诸蹇叔。蹇叔曰:“劳师以袭远非所闻也师劳力竭远主备之无乃不可乎师之所为,郑必知之。 勤而无所(4) ,必有悖心。且行千里,其谁不知?”公辞焉。召孟明、 西乞、白乙,使出师于东门之外。蹇叔哭之曰:“孟子!吾见师之出而不见其入也!”公使谓之曰:“尔何知!中寿(5) ,尔墓之木拱矣!” 蹇叔之子与师,哭而送之,曰:“晋人御师必于崤,崤有二陵焉。 其南陵,夏后皋之墓也;其北陵,文王之所辟风雨也,必死是间, 余收尔骨焉!”秦师遂东。选自左传注:(1)绛,晋国国都。 (
22、2)卜偃,掌管晋国卜筮的官员,姓郭,名偃。 (3)管,钥匙。(4)勤:劳苦。所:处所。无所:一无所得。 (5)中寿:次于上寿为中寿,七八十岁上下。7.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 劳师以袭/远非所闻也/师劳力竭远主/备之无乃不/可乎B. 劳师以袭/远非所闻也/师劳力竭/远主备之/无乃不可乎C. 劳师以袭远/非所闻也/师劳力竭/远主备之/无乃不可乎D. 劳师以袭远/非所闻也师劳/力竭远主/备之无乃不/可乎8. 下列对文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 春秋时期爵位分公、侯、伯、子、男五等。而晋、秦国君的爵位分别是侯、伯。B. “庚”属于天干, “辰”属于地支,干支相配以纪
23、年月日,文中“庚辰”是纪年。C. 卜即预测吉凶,古时用龟甲预测称卜,用蓍草预测称筮,合称卜筮。D. “子”是古代对男子的尊称,文中的“孟子”是对秦将孟明的称谓。9.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 晋文公出殡时,棺中发出牛叫般的声音,掌管卜筮的官员从而解读出他的命令。B. 秦将杞子守卫郑国,却趁着掌握郑国国都北门钥匙的机会,劝秦穆公袭取郑国。C. 蹇叔送秦军出征时,哭师又哭子,是因为他预见到秦军必然失败,再也回不来了。D. 蹇叔不仅预见到秦军必败,而且指出了被攻击的具体地点,所以秦军放弃行动了。10.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勤而无所,必有悖心。且行千里,其
24、谁不知?(2)其北陵,文王之所辟风雨也,必死是间,余收尔骨焉!【答案】7. C 8. B 9. D 10. (1)劳苦却毫无所得,一定会产生叛逆念头。况且行军千里,难道谁会不知道?(2)北面的山头是周文王躲避过风雨的地方。你们一定会战死在这两座山之间,我到那里收拾你的尸骨吧。【解析】【7 题详解】此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能力。解答此类题,考生不仅需要具备一定的文言阅读的语感和断句技巧,而且还应具备一定的文化素养。文言断句有很多的标志,比如:四字短语、排偶句式、顶真修辞等等。还可以利用名词代词在句中担当的成分来断,解答此类题目,考生首先要还原到语境中结合上下文认真揣摩仔细辨别,可以采用排除法或者直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安徽省 合肥 第九 中学 2018 _2019 年高 学期 第二次 月考 语文试题 Word 解析
链接地址:https://www.77wenku.com/p-7921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