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届高三精准培优专练 语文(教师版)
《2019届高三精准培优专练 语文(教师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9届高三精准培优专练 语文(教师版)(359页珍藏版)》请在七七文库上搜索。
1、目录 Contents培优点一 论述类文本阅读(政论、学术论文) 01培优点二 论述类文本阅读(时评、书评) 24培优点三 文学类文本阅读(小说) 46培优点四 文学类文本阅读(散文) 69培优点五 实用类文本阅读(传记) 97培优点六 实用类文本阅读(新闻、报告) 125培优点七 文言文阅读(传记类) 152培优点八 文言文阅读(历史事件、散文类) 171培优点九 古代诗歌鉴赏(诗歌鉴赏) 193培优点十 古代诗歌鉴赏(词曲鉴赏) 206语文培优点十一 名篇名句
2、默写 218培优点十二 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 228培优点十三 辨析并修改病句 246培优点十四 扩展语句,压缩语段 261培优点十五 选用、仿用、变换句式 274培优点十六 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得体、准确、鲜明、生动(连贯得体类) 288培优点十七 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得体、准确、鲜明、生动(综合类) 304培优点十八 图文转换 312培优点十九 写作(材料作文) 328培优点二十 写作(命题、半命题作文) 34212019 届高三好教育精准培优专练培优点一 论述类文本
3、阅读(政论、学术论文)一、培优典例分析(一)政论文典例 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目。“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是中国特色大国外交思想的重要内容。那么,它的特色究竟“特”在哪里?我们究竟应该如何认识其思想文化本源?客观地说,世界上主要文明地区的政治文化中都有命运与共、共同体、世界主义的政治思想,例如西方基督教世界秩序及西方永久和平论、印度思想中的“不害” 、伊斯兰世界“天下一家” 、中国古代的“天下大同”等观念。总的来说,早期这些共同体观念解决的只是内部秩序问题,还没有很好地解决不同文明之间如何共生共处的问题。其中,历史上不少共同体思想还受到二元对立世界观的局限,它们所强调构建的共同体是以一
4、个假想或现实的敌人为目标的,这种思想很容易导致世界陷入对抗之中。事实上,直到今天,这种思想还在影响着个别大国的外交政策,值得我们去辨别和防范。我们倡导的“人类命运共同体” ,其思想文化本源来自传统和现代两部分。所谓传统,中国古代有丰富的中外秩序资源,在当时地理所及的范围内,形成了一套处理中外关系的思想和实践做法,这套思想和做法在今天需要创造性转化。所谓现代, “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还需要从马克思主义中寻找本源。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共同体和人类解放的思想中,包含着国际主义以及很多“人类命运与共”的资源。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中关于世界不平等、剥削以及世界政治经济秩序根源、改造的论述等,都是我们理解“
5、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要思想本源。同时,这些思想也是“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从学理上区别于既往及现在流行的一些共同体理论如各种带有宗教色彩的联盟、大西洋共同体、 “民主”价值观联盟等的重要依据。以往绝大多数国际秩序思想和实践,要么服务于强者,要么用来结成一个国家联盟以反对另一个国家联盟,要么是一种宗教秩序的外在表现。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思想中蕴含的“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与它们的区别在于,其并不是从排他性国家联盟的角度来狭隘地理解共同体,而是从世界范围不平等经济秩序的变革、大多数人实现自身解放从而结成联盟的高度来理解共同体。值得一提的是,我们今天倡导的“人类命运共同体” ,并不否定其他文明中关于人类
6、合作的合理的思2想资源。人类命运共同体是一个开放的概念,不同的思想文化都可以从中找到适合自己理解的位置。这个概念将随着全球人、财、物、智互联互通的发展,拥有越来越大的世界基础,具有较广泛的心理认同和感召力量。我们说建设人类命运共同体,并不意味着当今世界就是一片祥和了。建设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目标,一定是在不断解决矛盾的过程中逐步实现的。当前,国际关系中的矛盾、阻碍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因素仍然广泛存在。维护和平的综合力量与进行战争的力量之间的对比,大多数国家及其人民要求发展的愿望与国际经济秩序不平等现实之间的矛盾,等等,这些对抗的矛盾因素都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进程中需要解决的问题和难题。“打造人类命
7、运共同体”反映了一个开放进取的中国,将自身命运和前途同世界命运和前途紧密联系在一起的一种自我定位。中国倡导建设人类命运共同体,也是在呼吁世界团结起来,共同克服当前面临的困难。(选自“中国社会科学网” ,有删节)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 “人类命运共同体 ”不仅要解决华夏文明内部秩序问题,还要解决不同文明之间如何共生共处的问题。B直到今天,以一个假想敌为目标构建共同体的思想还影响着大国之间的外交政策,这值得辨别和警惕。C马克思主义中包含着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资源,这些资源在关于世界不平等和国际主义的论述中。D “人类命运共同体”是一个开放的
8、概念,不排斥其他文明,不同的思想文化都可以从中找到适合自己理解的位置。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开头便提出“人类命运共同体 ”理念是中国特色大国外交思想的重要内容,自然地引出了下文对其特色和思想文化本源的分析。B文章在论述过程中反复提到其他的共同体观念和国际秩序思想,目的是通过对比突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优越性,令人更易理解和接受。C本文重在论述“人类命运共同体 ”拥有强大的世界基础、广泛的心理认同和感召力量,并顺势提出了实现这一理念的基本途径。D文末强调当今世界充满矛盾和冲突,意在表明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道路并非一帆风顺,需要克服很多困
9、难,任重而道远。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世界上主要文明地区的政治文化中都有命运与共的政治思想,但解决的只是内部秩序问题。3B中国古代有丰富的中外秩序资源,有一套处理中外关系的思想和实践做法,这是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传统本源。C今天中国倡导的“人类命运共同体 ”,并不否定其他文明中关于人类合作的合理的思想资源,但具有新意义。D建设“人类命运共同体”是全世界负责任的大国的共同目标,这一理想终将在不断解决矛盾的过程中逐步实现。【答案】1D2C3D【解析】1本题考查的是理解文本内容的能力。作答这类试题的时候,考生要注意认真研读文本,然后将选项与文本内容进行
10、比对分析。选项 A, “要解决华夏文明内部秩序问题 ”错误,原文只有第 2 段表述为“总的来说,早期这些共同体观念解决的只是内部秩序问题” ,不能推断出“人类命运共同体要解决华夏文明内部秩序问题” ;选项 B,原文是“影响着个别大国的外交政策 ”,此处扩大了范围;选项C, “这些资源在关于世界不平等和国际主义的论述中”理解错误,原文是“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共同体和人类解放的思想中,包含着国际主义以及很多人类命运与共的资源” 。故答案选 D。2此题考核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答题时注意分析文章的思路,中心论点和分论点的关系,论点和论据之间的关系,论证方法的类型,重点考核为论点是否正确,论据
11、证明的是什么观点和论证的方法。选项 C, “顺势提出了实现这一理念的基本途径 ”无中生有,原文没有相关表述。故答案选 D。3此题考核归纳内容要点的能力,侧重考核文中的观点。重点注意选项的表述和文中内容的整合或转述以及句子之间的关系的细微差别。选项 D, “建设人类命运共同体是全世界负责任的大国的共同目标”于文无据。从原文最后一段可以看出“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主要是反映中国的状态。故答案选 D。(二)学术论文典例 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目。中国的家训文化可谓源远流长。家训最早是通过父母对子女的当面训诫来体现的。据史记鲁周公世家记载,西周政权建立以后,遍封功臣,建立诸侯国。周武王之弟周公
12、旦,受封于鲁国。周公旦由于要留在京城辅佐侄子周成王,不能就封,就让自己的儿子伯禽就封于鲁。伯禽临行之前, “周公戒伯禽曰:我文王之子,武王之弟,成王之叔父,我于天下亦不贱矣;然我一沐三捉发,一饭三吐哺,起以待士,犹恐失天下之贤人。子之鲁,慎无以国骄人。 ”。周公训子,是一段关于中国家训文化最早又最可信的记载。父母对子女面对面的训诫,用文雅的词来说,就是“庭训” 。 “庭训”典出论语季氏 ,讲的是孔4子当面训诫儿子孔鲤的故事。由此, “趋庭” “鲤对” “庭对”也成为中国家训文化的代名词。后来,中国的家训通过书信、训词和遗嘱等形式传递;再后来,家训又通过制定完整的家规、家约、家范来体现,形成了家
13、庭内部所有成员的行为准则。家训的形式日益丰富。中国的家训内容十分广泛,包括伦理道德的要求、文化知识的教育、谋生技能的传授、为人处世的告诫等,几乎涉及个人、家庭、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中国的家训文化从一开始就有着明确的指向: 一是训导教育子女成人成才。这是家训最基本的一个功能。前文说到周公训子、孔子庭训,都体现了这一点。中国的家训文化,可分为萌芽期、发展期、成熟期、衰败期、蜕变期,但不管是在哪一个时期,家训都离不开对子女的教育。二是实行家庭的自我控制。任何一个家庭都不是孤立的。它作为社会细胞、社会的基本单位,必须接受来自外在的社会控制。这种社会控制包括法律控制、行政控制、道德控制以及习俗控制。同时
14、,为了维护家庭内部的稳定,调整和处理好家庭内部关系,将子女培养成人,使家庭得以承继和绵延,还必须要有家庭的内在控制及家庭的自我控制。这种自我控制的一个主要方面,就是通过口头或书面的各种形式的家训来体现,从而起到对子女、对全体家庭成员的教育、引导和约束的作用。三是确立良好的家风。家风是指一个家庭的传统风习,是人们在长期的家庭生活中逐渐形成和世代延传下来的生活作风、生活习惯、生活方式的总和。家风的形成,是家庭长辈和主要成员潜移默化的影响和教诲的结果,而家训和家风有着密切的联系。隋朝初年的颜之推在颜氏家训治家篇中说过这样一段话:“夫风化者,自上而行于下者也,自先而施于后者也。是以父不慈则子不孝,兄不
15、友则弟不恭,夫不义则妇不顺矣。父慈而子逆,兄友而弟傲,夫义而妇陵,则天之凶民,乃刑戮之所摄,非训导之所移也。”在这里,作者强调了家风引导和家庭中尊者、长者的表率作用的重要性。在近现代,江南钱姓家族人才辈出,若星汉灿烂,这和其先祖制定了钱氏家训 ,钱氏子孙代代相传、恪守不移、形成良好的家风是分不开的。(摘自胡申生中国家训家风中的文化传承 ,有删改)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中国的家训文化源远流长,家训最早是古代父母对子女的当面训诫,是以口头表达的形式来体现的,“周公训子”就是这种文化最早最可信的源头。B 论语季氏中讲述了孔子训诫儿子的事,后人归纳出了“庭训
16、” “趋庭” “鲤对” “庭对”等词语,这些词语后来成为中国家训文化的代名词。C家训的体现形式在不断更替,从口头训诫发展到通过书信、训词、遗书等传递的形式,再后来又演变为完整的家规、家约、家范等准则性条文。D中国家训的内容十分广泛,涵盖了个人、家庭、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包括伦理道德、文化知识、谋5生技能、为人处世等多方面的内容。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从中国家训的源头谈起,论述了中国家训的丰富形式和中国家训的内容指向,重点论述了后一个方面。B周公戒伯禽的训词,是论证“家训最早是通过父母对子女的当面训诫来体现的 ”观点的典型例证。C文章列举中国家训文化
17、的三方面指向,论证了中国家训几乎涉及个人、家庭、社会生活等多方面的内容。D文章采用了并列式的论证结构,论述了中国家训的悠久历史和丰富内涵。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不管是在中国家训文化的萌芽期还是发展期、成熟期,乃至衰败期和蜕变期,教育子女成人成才始终是家训最基本的一个功能。B作为社会的基本单位,家庭必须接受社会多方面的控制,同时,家庭也必须要有内部的自我控制,这样家庭才能稳定并得以延续。C家训和家风有着密切的联系,家庭中的尊长以身作则,同时又教育其他成员循规守矩,久而久之,良好的家风便逐渐形成并延传下来。D江南钱姓家族的先祖制定了钱氏家训 ,钱氏代代相传、恪守
18、不移,形成了良好的家风,故而其后代人才辈出,如星汉灿烂。【答案】1B2D3D【解析】1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解答这类题目首先要速读题干,明确对象及要求,解答时要整体理解文章的内容,准确把握作者的观点态度等内容,尤其是对选文中心句的理解,要将题目材料信息带入选文比对理解,看看有没有偷换概念、范围缩小或扩大、混淆关系、轻重范围失当、因果颠倒等问题。要辨明检索区间,确定对应语句,联系上下文体会。A 项, “源头”错,原文是“最早又最可信的” “一段记载” ;C 项,原文是 “家训的形式日益丰富” ,从口头到书面,多种形式并存,并不是除旧布新的“更替”和“演变” ;D 项, “涵盖了个
19、人、家庭、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错,原文说“几乎涉及个人、家庭、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 。因此选 B 项。2本题考查学生筛选信息和辨析信息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考生应先明确题干所问,然后再到文中找到选项的内容,进行比对,一看内容是否吻合,二看选项所答与题干所问是否一致,考查的其实是学生的细心和耐心。D 项, “文章采用了并列式的论证结构”错误。由文章可知,第一段谈中国家训的源头,是6提出问题,属于总写;以下各段分别论述中国家训的丰富形式和内容指向,属于分写,所以文章采用的应是总分式结构。3本题考查学生筛选信息和辨析信息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考生应先明确题干要求,然后找到文本相对应的内容,加以比较,
20、一看内容是否吻合,二看选项所答与题干所问是否一致。D 项,强加因果, 钱氏家训的制定与传承并非钱氏家族后代人才辈出的充分条件。二、对点增分集训(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目。中国古代的法典蕴含着重德礼、慎刑罚,遵伦常、讲忠孝,重和谐、求和睦的民族精神。由此,思想家提出“明刑” (彰明刑罚)可以“弼教” (辅助教育) ,也就是通过彰显法律规范的内容,使民了解它所蕴含的民族精神,表明法律非以刑人为目的,而以使民远恶迁善为目的,以期实现以刑弼教、以刑辅教。法家主张“以法为教” ,使民知法既可以远离犯罪,又可以借法保护其自身的权益。正是由于法具有止恶劝善的功能,并非一味以刑人为目的,因此守法者如
21、沐春风,违法者如履薄冰。历史上,明刑弼教的内容因朝代不同而略有变化。汉儒传承了以礼乐主宰刑罚的传统,确立了德主刑辅的指导原则,即朝廷以道德感动民众,刑法只作为辅助手段。例如,董仲舒借助阴阳五行之说,大力宣传“大德小刑” ,以德化民教民,使民不敢为非、不触法禁。唐代法典唐律疏议开宗明义便宣布“德礼为政教之本,刑罚为或教之用” ,阐明了教化为先、刑焉其后,明刑弼教的真谏。韩愈也曾经说过:“德礼为先而辅以政刑。 ”明太祖朱元璋认为,要达到天下大治,应效仿圣王,以德化天下, “亦以五刑辅弼之” 。为矫正元末法纪败坏、人不畏法、肆意为恶的积弊,以严刑治国。他手订的大诰收集了严刑惩治犯罪的案例,意在教民“
22、趋吉避凶”之道。 大明律旨在运用法律打击奸顽,惩罚犯罪,以维护社会的安定与国家的纲纪。明太祖还有意识地对某些案件重法又重情,借以表达明刑弼教之意。例如, “有子犯法,父贿求免者,御史欲并论父。太祖曰:子论死,父救之,情也。但论其子,赦其父。 ”清代在承袭明代的立法思想的同时,对政刑与礼教的目的做了经典阐述,并指出立法的精义在于“明刑弼教” 。清史稿刑法志篇首开宗明义:“中国自书契以来,以礼教治天下,匡之直之而刑生焉。 ”从明德慎罚,到德主刑辅,再到明礼导民,明刑弼教是贯穿中国古代两千余年的一个传统。它产生于以人为本的基础之上,是人本主义的具体体现。认真贯彻实施则国兴,慢而废弃则国亡。这是一条历
23、史规律。 “以德化民”的“化”与“明刑弼教”的“教”二者具有相通性,目的都在于“导民向善” ,使民远离犯罪。以德化民与以法治国是互相连接、互补互用的,国家治理不可忽视的二柄。法与德的结合减少了法律的滥用,柔化了法条严酷的外貌,便于民众接受。以德化民使民心向善,遏制了犯罪的动机,有利于避7免法繁刑酷的虐政。德法互补互用,使道德法律化,遵守法律的义务和遵守道德规范的义务相一致,既止恶,而又劝善,使“明刑弼教”的“教”落到了实处。同时,德法互补又使法律道德化,使法律具有稳定性和权威性。(节选自张晋藩中国古代国家治理的重心 ,有改动)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24、彰明刑罚、辅助教育就是通过彰显法律规范的内容,使人民了解教育所蕴含的民族精神。B儿子被判死刑,父亲行贿求情,最后判子赦父,这一事例体现明太祖重法律又重伦理情怀。C “明刑弼教 ”的“教”与 “以德化民”的“化”之间存在相通性,目的都是使百姓“向善” 。D以德化民与以法治国互补互用,能止恶劝善,可以使法律道德化并使其具有稳定性和权威性。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列举不同时代的事例,论证了“明刑弼教”是贯穿中国古代治理的传统。B文章以董仲舒大力宣传“ 大德小刑”的事例来论证汉代儒家德主刑辅的主张。C文中用韩愈言论、朱元璋修订法律等材料,论证教化先行、刑罚居
25、后的观点。D文章从以德化民、以法治国、德法互补的角度阐述了我国古代在治国上的特点。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中国古代的法律并非一味以刑人为目的,这对违法者具有约束力的同时,对百姓也有教化作用。B清代的立法思想承袭于明代, 清史稿刑法志篇首就明确地阐释了政刑与礼教的关系。C中国古代国家治理过程中,认真贯彻实施具有人本主义情怀的明刑弼教传统,国家方会兴盛。D为了减少法律的滥用、柔化法条严酷的外貌、遏制犯罪的动机等,必须以德化民,使民心向善。【答案】1A2C3D【解析】1本题考查的是理解文本内容能力的试题,题干问的是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全册
链接地址:https://www.77wenku.com/p-7991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