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师大版六年级上册《第四单元 比和按比例分配》教学设计+教学反思+课堂练习+测试题(含答案)
《西师大版六年级上册《第四单元 比和按比例分配》教学设计+教学反思+课堂练习+测试题(含答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西师大版六年级上册《第四单元 比和按比例分配》教学设计+教学反思+课堂练习+测试题(含答案)(98页珍藏版)》请在七七文库上搜索。
1、第四单元 比和按比例分配 单元备课方案 教学内容:本单元的教学内容共包括以下几部分:比的意义和性质;问题解决;整理与复习;综合与实践等内容。本单元一共安排了 2 部分内容,第一部分是比的意义和性质,在这一部分中教材一共安排了 3 道例题。例 1 是认识比,先通过除法引入比,即比表示两个量之间的关系,然后介绍比的写法和读法、比的意义以及比各部分名称。教材选用两个量(张丽用的时间和李兰用的时间)作教学素材有利于学生更好理解这两个量的关系。介绍了比的多种写法,使学生对比的认识更加全面。例 2 由分数和比的比较引入教学,有利于学生启动分数的相关经验来理解比的知识,上排的分数既可以看作分数,也可以看作比
2、。用分数的基本性质促进学生对比的基本性质的理解,用最简分数的概念理解最简比的概念。例 3 化简比包括化简整数比和分数比,都是应用比的基本性质。强调比的结果应该是最简整数比。第二部分是问题解决,在这一部分当中,教材一共安排了 3 道例题。例 1 通过两个小孩的对话,强调“按两人拿出钱数的比”分配合理,突出按比例分配的应用价值。呈现多种解决问题的方法。一是用方程解(实质上是归一法);另一种是按比例分配。对照按比例分配的操作过程,归纳总结按比例分配的意义。例 2 和上一题不同的是,题中的比是一个连比。在学生解题的基础上,归纳总结按比例分配的解题方法。例 3 既涉及按比例分配的知识,还涉及分数的知识,
3、综合性比较强。突出“按所行的路程的比”分配。在书写上又有所变化,不再先求总份数,而是用分母相加的形式体现总份数。利用算法多样化,沟通归一问题与按比例分配的联系,帮助学生形成整体认知结构。 教材分析:比和按比例分配是在学生已经掌握了分数的意义。分数的基本性质、分数与除法的关系和分数乘除法等的基础上进行学习的。由于它和前面学习的很多知识具有密切的联系,把这一单元安排在分数除法之后进行教学,既加强了知识的内在联系,又为以后学习比例等知识打下基础。教材编写的主要特点:1.选择贴近现实生活的教学内容。比和按比例分配与现实生活密切相关。本单元注重选取和实际生活相联系的实例来呈现教学内容,凸现比和按比例分配
4、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价值。例如,第 52 页课堂活动第 2 题中提到的学校课桌椅功能尺寸;教材第 52 页练习十四第 2 题第(4)小题三峡库区由于水运量的增加,所需拖船的只数的情况;第 52 页练习十四的第 3 题,我国高考的人数情况;第 53 页第 7 题,动物跑动的快慢与小腿骨和大腿骨长度的比有关等。学生在学习这些内容的同时,不但掌握了比的有关知识,也感受到比和按比例分配在人类社会中的重要作用。2.注意沟通知识间的内在联系。比、分数、除法三者之间有其不可分割的关系。教科书关注知识的内在联系,引导学生从比的意义进行构建。因为学生已经学习了分数与除法的关系,比的意义又是建立在除法之上的,可见它
5、们之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所以教科书在第 50 页就安排了“议一议”,让学生探究,构建三者之间的关系。又在第 52 页安排了“议一议”,讨论三者性质之间的联系,找出它们的相同与不同之处。这样,不但有利于学生构建知识,更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迁移能力和探索能力。3.注意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教科书多次引用“试一试”、“议一议”、观察、比较等手段,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学习活动。通过探索与交流的方式,让学生经历比、分数、除法之间联系的探究过程,经历比的基本性质的探究过程,经历什么是按比例分配的探究过程让学生经历观察、分析、推导、归纳、总结的每个环节,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4.注意和其他学科的整合。本单元选取的素材
6、比较广泛,涉及自然、社会、品德、生物、地理等学科。例如,第52 页的第 2 题,第 53 页的第 7 题等。这样编排,能让学生体会到数学的应用价值,同时还拓宽了学生的视野。有的内容和现实生活联系紧密(如第 58 页第 11 题),还能让学生受到思想品德的教育。 教学目标:知识目标: 1.理解比的意义,了解比、分数、除法三者之间的关系,掌握比的基本性质,并会化简比和求比值。2.结合具体情境,理解什么是按比例分配,并能解决有关的实际问题。能力目标:3.在探究比的基本性质以及在用按比例分配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概括归纳、解决问题的能力。情感目标:4.通过学习体会新旧知识间的内在联系与区别。 重
7、点难点:理解并掌握比的意义、比的读法和写法、认识各部分名称并能求出比值。理解并掌握比的基本性质和化简比的方法。掌握解按比例分配问题的方法。重点运用按比例分配的知识进行材料预算。理解比、分数和除法的关系。理解化简比和求比值的区别与联系。会解较难的按比例分配问题。难点学会修建道路等的方案设计。 教学建议小学数学新课程标准提出:数学课程生活化,数学教学要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出发,以学生从体验的和容易理解的现实问题为素材,并注意与学生已经了解和学生过的教学知识相联系,让学生在熟悉的事物和具体情境中,通过自主活动理解教学知识,建构数学知识结构。让学生亲历数学知识的形成,学习数学唯一正确的方法是实
8、行“再创造”,探究性学习强调学生通过自己参与类似于科学研究的学习活动,获得亲身体验,就是“再创造”。必须让学生看到数学知识形成和发展过程,亲身体验如何“做数学”。1.注意体现数学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比、分数、除法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教学时,要充分利用以往的知识经验,沟通三者之间的联系,完成比的教学。在比的应用方面要注意引导学生将按比例分配问题转化成“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的问题,学会解答方法。2.提供丰富的现实素材,让学生理解比的意义。“比”包含了同类量比较和非同类量比较两种,教师要借助教材问题情境中提供的素材,使学生理解同类量比较中的含义。另外,还应借助练习题中的素材,帮助学生理解非同类
9、量比较中的比的含义,从而使学生全面理解比的含义。3.注意培养学生用方程解决问题的意识。按比例分配问题是学生学习的一个难点,教学时要引导学生把按比例分配问题转化成“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的问题,同时也要鼓励学生用方程解决问题。列方程解问题的最大优势是未知数与已知数同样参与列式,将逆向思维转化为顺向思维,学生容易理解。让学生体会方程的优越性,逐渐形成用方程解决问题的意识。 课时安排:课题 课时比的意义和性质 2问题解决 3整理和复习 1总计 6 课时备课方案第 1 课时 比的意义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 50 页,比的意义以及读法和写法。 教学提示:教材在安排比的意义的学习时,分为三个阶段:比的意
10、义、比的各部分名称、比与分数及除法的关系。比的意义教材是从日常生活中的相除关系的例子中引出的,通过对具体例子的讨论,明确了比的概念是建立在除法的意义基础之上的,揭示了比与除法之间的本质联系,是一种以“倍比”为基础的比较关系。教材安排了一道例题例 1,例 1 创设了张丽和李兰从家到学校的路程和时间的情境,由除法引入,揭示比表示两个量之间的关系,然后教学比的写法和读法、比的意义以及比各部分名称。教材选用两个量(张丽用的时间和李兰用的时间)作教学素材有利于学生更好理解这两个量的关系。教材介绍了比的多种写法,使学生对比的认识更加全面。教材中的“试一试”环节,让学生写出它们时间的比以及路程的比,及时巩固
11、了新知,教材中的“议一议”环节,讨论了比的后项不能是 0 的问题,同时通过讨论揭示了分数、比与除法之间的关系。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在具体情境中理解比的意义,知道比的各部分名称,掌握比的读、写方法,会求比值。2.过程能力与方法:通过学生的小组合作与交流,让学生知道比与除法、分数间的联系与区别,从而向学生渗透对立统一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让学生在小组活动中初步理解比与分数,比与除法之间的关系。 重点难点:教学重点:理解比的意义教学难点:比、分数、除法的联系。 教学准备: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 学具准备:练习本等。 教学过程:(一)新课导入出示例
12、1 图表: 教师引导学生观察表格后提问:你从表格中了解到什么信息?每两个数量之间有怎样的关系?你都会用哪些方法表示它们之间的关系? 学生可能找到每两个数量之间各种各样的关系,针对学生所答,及时作出引导评价。 教师引导:我们会用加法表示两个量之间的合并关系。会用减法表示两个量之间的相差关系,也会用分数或除法表示两个量之间的倍数关系。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种新的表示两个量间数量关系的方法。教师揭示课题比的意义。【设计意图:从生活中常见的例子(从家到学校所以的时间和路程)导入新课,能发现比在生活中的应用,从中培养学生在生活中发现数学问题、提出问题的意识。】(二)探究新知1.初步认识比及比的读、写方法。
13、 教师:请同学们看例 1 中的表格,根据表格中信息写出用分数或除法表示两个量之间的倍数关系。学生用分数或除法表示表中两个量之间倍数关系。预设:2405;2004;240200;54。教师给予鼓励。教师根据学生写出的算式,揭示:像这样两个数相除又叫做两个数的比。 教师举例:比如张丽用的时间是李兰的几倍? 54= ,我们就说,张丽和李兰所用45时间的比是“5 比 4”,可以写成 5:4 或 ,读作:5 比 4。4教师:比是除法的另一种表达形式,它也表示两个数量之间的倍关系,只是形式不同。然后让学生带着下面的问题自读教科书例 1 内容。 问题:比的各部分名称是什么? 你都知道了关于比的哪些知识? 5
14、 比 4 是哪个数量与哪个数量的比?那 4 比 5 呢? 学生自学后根据问题谈自己的收获。教师给予鼓励性评价。 教学例 1 之后的“试一试”。 提问:你能用刚才所学的知识解决“试一试”中的问题吗? 组织学生独立思考,解决问题,然后集体订正,评价。 教师追问:为什么张丽与李兰所用时间的比中 5 是比的前项,而在李兰与张丽所用时间的比中 5 又是比的后项呢? 学生回答后,教师指出:两个数的比是有顺序的。因此,在用比表示两个数量的关系时,一定要按照叙述的顺序,正确表达是一个数量与另一个数量的比,不能颠倒两个数的位置。教师提问:5 分钟、4 分钟都表示什么?(时间) 教师小结:5 分钟、4 分钟都表示
15、时间,它们是同一种量,我们就说这两个数量的比是同类量的比。 观察“试一试”中的最后一个问题。 教师:求的是什么?谁和谁进行比较?路程和时间谁除以谁? 教师:我们也可以用比来表示路程和时间的关系。路程除以时间可以说成什么?(可以说成路程和时间的比)路程和时间是同一类量吗?(不是)不同类量比的结果是什么?(产生一个新的量:速度)师生共同小结:两个数量的比可以是同类量的比,也可以是不同类量的比。【设计意图:在出示例题后,组织学生围绕“比”的问题去研究、探索、讨论、概括、总结,实现了自主学习,这样,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培养创新精神。】2.学习求比值。 教师:54 表示什么?45 表示什么?它们的结果是
16、什么? 教师揭示:比的前项除以比的后项得到的商就是比值。教师:你知道怎么求比值吗? 预设:比的前项除以后项。教师:下面就请同学们求出试一试中的各个比的比值。学生独立完成,教师巡视指导。汇报交流,教师给予鼓励性评价。教师提出:比的后项可以是 0 吗?为什么?学生简单交流后汇报。预设:比的后项不能为零,因为在求比值是比的后项是除数,除数不能为零。教师给予鼓励。 3.探讨比与除法、分数之间的关系。 分组讨论,议一议:比、分数和除法之间有什么关系? 学生讨论后汇报,根据汇报情况师生共同完成下表。 【设计意图:通过小组内讨论交流,探讨比、除法、分数的联系,促使了原有知识的重新建构,加强了知识之间的联系。
17、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给学生提供充足的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引导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学习,在讨论中探究知,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和探究意识。】(三)巩固新知 1.处理教材第 51 页课堂活动第(1)小题。据世界卫生组织统计,全球每年有 500 万人因吸烟而死亡,其中中国因吸烟而死亡的人数与全球因吸烟而死亡的人数的比是 15。 你从所提供的信息中找到了哪些关于比的信息?看到这些信息,你有何想法? (2)图示呈现:两杯糖水,第一杯中糖与水的比是 2:50;第二杯中糖与水的比是: 50。哪一杯糖水更甜? 学生思考、讨论回答后,集体订正评价。2.让学生独立完成教材第 52 页练习十四第 1 题。指出下列每
18、个比的前项后项,并求出比值。学生独立完成集体订正评析。【设计意图:通过本环节,让学生对比的意义有一个进一步的理解,并且能够熟练准确地的求出一个比的比值,为今后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四)达标反馈1.填空题。(1)黑兔只数是白兔的 ,黑兔和白兔的只数比是( )。31(2)用 10 克糖与 90 克水配制成糖水,糖和水的重量比是( );糖和糖水的重量比是( )。(3)用一辆汽车运货,上午运了 5 次,共运 20 吨;下午运了 6 次,共运 24 吨。上、下午运的次数的比是( ),比值是( ); 上、下午运货吨数的比是( ),比值是( )。(4) ( ):8 = =( )4 = 0.25( )10
19、2.判断题。(1)小明身高 1 米,爸爸身高 174 厘米,小明与爸爸身高的比是 1 :174。( )(2)比的前项不能为零。 ( )(3)把 1 克盐溶于 20 克水中,盐与盐水重量的比是 1 : 20。 ( )(4)4 比 5 可以写成 4 : 5 ,也可以写成 ,都读作四比五。 ( 54)3.根据下表中的数据写出几组比。4.求出下列各比的比值。4:8 0.2:0.1 : :32451答案:1.(1)1:3(2)10:90 10:100(3)5:6 20:24 (4)2 40 1 62.(1)(2) (3)(4)3.答案不唯一,例如:3:5 5:3 180:60 等4.0.5 2 0.5
20、3 (五)课堂小结谈话:今天这堂课,学习之后,你们有什么收获呢?生 1:我们想知道的东西,都得到解决了。生 2:我认识了比,知道了它的意义与写法。生 3:我认识了比,并学会了比值的计算。生 4:比实际上就是除法,只是形式不同。这节课上,大家的表现都很出色,让我们为自己鼓掌【设计意图:通过谈话的方式帮助学生梳理知识,反思自己的学习过程,领会学习方法,获得数学学习的经验,教师的鼓励,使学生体验到成功的喜悦,极大地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六)布置作业1.填一填。(1)在 21:5 中,比的前项是( ),后项是( ),比值是( )。(2)一个长方形的长是 9 厘米,宽是 6 厘米,这个长方形的长
21、与宽的比是( ),宽和长的比是( )。(3)( ):8 = =( )2 = 0.5( )10(4)乙数是甲数的 ,则甲数与乙数的比是( )。87(5)甲数除以乙数的商是 ,那么甲数与乙数的比值是( )。322.求出下列各比的比值。3:5 0.8:0.4 : :1243123.货车 4 小时行驶 260 千米,轿车 3 小时行驶 240 千米,轿车与货车的时间比、路程比和速度比分别是多少?答案:1.(1)21 5 4.2 (2)9:6 6:9 (3) 4 20 1 (4) 8:7(5) 322.0.6 2 0.5 3.3:4 240:260 80:65 板书设计比的意义表示两个数相除的形式,又叫
22、做比。 5 : 4 5 4 5 前 比 后 比项 号 项 值 比的前项除以后项所得的商,是这个比的比值。 教学反思比的意义这部分内容是在学生学过分数与除法的关系,分数乘除法的意义和计算方法,以及分数乘除法应用题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比的概念实质是对两个数量进行比较表示两个数量间的倍比关系。任何相关的两个数量的比都可以抽象为两个数的比,既有同类量的比,又有不同量的比。教材还介绍了每个比中两项的名称和比值的概念,举例说明比值的求法。通过议一议的方式揭示出比的后项不能是 0 以及比和除法、分数的关系。本课的教学重点是理解和运用比的意义及比与除法、分数的联系;教学难点是理解比的意义。 学生是在学过分数与
23、除法的关系,分数乘除法的意义和计算方法,以及分数乘除法应用题的基础上进行学习的。高年级学生具有一定的阅读、理解能力和自学能力,所以在教学时,组织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研究、探索、讨论、总结,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自主学习能力。 课后,我对情境的使用产生了很多迷惑,不知怎样使用情境来抽象出比,什么是抽象出,怎样抽象出,生活及生活中的数是真实存在的,而文字的描述是抽象的,也就是通过生活情境来认知比的存在及它存在的意义。 今天这节课利用生活情境,生活中的这些倍数关系、量与量之间的相除关系,使学生感受到刻画两个量之间的数量关系,体会引入比的必要性以及比在生活中的广泛存在。由此我想到在情境的运用引出比的意义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师大 六年级 上册 第四 单元 按比例 分配 教学 设计 反思 课堂 练习 测试 答案
链接地址:https://www.77wenku.com/p-8145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