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省承德市第一中学2018-2019学年高二下学期第三次月考语文试卷(含答案解析)
《河北省承德市第一中学2018-2019学年高二下学期第三次月考语文试卷(含答案解析)》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河北省承德市第一中学2018-2019学年高二下学期第三次月考语文试卷(含答案解析)(25页珍藏版)》请在七七文库上搜索。
1、河北承德第一中学高二下学期第三次月考语文试题考试时间:150 分钟 总分:150 分 出题:高二语文组一 现代文阅读(36 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 3 小题,9 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美好生活”是一种生活,要正确理解“美好生活” ,首先需要正确理解“生活” 。一般来说,生活是人从生到死的生命历程,是人生存发展的整个过程。既指人当下的生活,也包括人整个一生的全部生活。因此,生活即人生,美好生活既指当下生活美好,也指一辈子生活美好,即美好人生。这就是中国古典“五福”幸福观所表达的意思。人的生活受家庭、社会等外在条件的影响和制约,但其状况更直接取决于生活者自己的主观条件。影响生活
2、状况的主观条件包括许多方面,而其集中体现就是人格。人格是一个人人性禀赋、环境影响和个人修为等因素交互作用所达到的人生境界。它是一个人是什么样的人的标志,也是一个人会过什么样的生活、人生会达到什么样的高度或水平的决定性因素。因此,人格对于一个人、对于一个人生活得好坏来说至关重要。有好的人格才会有好的作为,有好的作为才有高品格的生活,而这种高品格的生活才是真正意义的美好生活。人格由观念、知识、能力、品质等主要个性心理特征构成,表现为一个人具有一致性、稳定性的总体个性特征和完整精神面貌。人格并不是与生俱来的,而是社会环境、教育、个人修为等因素交互作用的产物,是人性现实化的结果。人格是剃断一个人及其生
3、活的内在根据,而判断的标准则是人格对人性实现的程度。人性包括人谋求存在、生存、生存得好,生存得更好的各种潜在规定性。是由这些潜在规定性构成的复杂而统一的整体,而谋求存在得更好则是人性的根本规定性,即人的本性。人的本性在不同时代、不同地域的不同个人身上体现为各种不尽相同的潜质。由这些潜质构成的整体就是具体的人性。人性隐含着人生的各种可能性,是人生复杂结构的深层结构。人性虽然是潜在的,但可以现实化为人格,并通过人格见之于人生。人格的形成意味着人的成熟,人格的发挥则是人的生活,而人格本身是人性的现实化。因此,人的生命过程实际上有三个层次:作为人整个现实生命过程的人生。作为个人综合规定性的人格,以及现
4、实化为人格的人性。人生人格人性,这是人从表层到深层的结构,三者相互关联、相互制约。在这个结构中,人格是关键性因素。动物生存的模式是需要行为满足。而在人这里,在需要与行为之间增加了人格这个十分复杂的环节,并在满足之后还增加了一个享受的环节。因而人生存的模式就成为需要人格行为满足享受。人格的形成不仅表明人成为完全意义上的人,也表明人具有了人的根本规定性(自为性)和本质规定性(社会性)。人格这个层次的逐渐形成体现了人类的进化过程,它是文明进化的积极结果,有利于人更好地生存发展。人格是人性与人生之间的枢纽。经过这一枢纽,人性得以实现的人生才有可能变得丰富而深沉、优美而崇高,并具有一贯性。(摘编自江畅人
5、民美好生活的个人创造之维)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A. 人们的生活状况受到主客观条件的影响,其中人性是人的生活高度、生活水平的关键性因素。B. 人性是人生复杂结构的深层结构,人性与人生间枢纽是人格,人格的形成表明人具有社会性。C. 人性具有隐蔽性,隐含着人生的各种可能性,它必须现实化为人格,并通过人格见之于人生。D. 人性禀赋、环境影响、个人修为等因素静态叠加构成了人格,人格也是影响一个人,生活状况 的 客观条件。2.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 文章首段从“美好生活” 切入,由生活谈及人生,明确表达了美好生活即美好人生的观点。B. 文章论证方法有道理
6、论证和对比论证。人与动物生存模式的对比,突出了人的独特生存模式。C. 文章对人格、人性进行重点沦述,既有含义、特征的阐释,又表达了两者间任意转换的关系。D. 文章阐释了人生、人格、人性三者之间的复杂关系,这三者由表及里,相互联系和相互制约。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 人格虽然是后天形成,但它的逐渐形成推动着人类的文明进化过程,可使人生变得美好幸福。B. 好人格,好修为,是实现真正意义上美好生活的必要条件,能让人生丰富深沉、优美崇高。C. 人 的 本性是人性的根本规定性,如果时代、地域、个体不同,那么人的本性会有不同的潜质。D. 人能走多远,人生的境界能达到多高,人性禀赋、环
7、境影响、个人修为可以诠释这些问题的。【答案】1. B 2. C 3. A【解析】【1 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审题,明确题干的要求,如本题“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 ,要求选出的是“正确的一项”,然后浏览选项的内容,然后到文中找到相关的句子,最后进行辨析。本题中,A 项, “人性是人的生活高度、生活水平的关键性因素”错误,选项张冠李戴,文章第二段说的是“人格它是一个人是什么样的人的标志,也是一个人会过什么样的生活、人生会达到什么样的高度或水平的决定性因素” ,文中说的是“人格” ,而非“人性” ,应将选项中的“人性”改为“人格” 。
8、C 项, “必须现实化为人格”错误,选项的说法过于绝对,原文为“可以现实化为人格” 。D 项, “人性禀赋、环境影响、个人修为等因素静态叠加构成了人格”错误,文章第二段说的是“影响生活状况的主观条件包括许多方面,而其集中体现就是人格。人格是一个人人性禀赋、环境影响和个人修为等因素交互作用所达到的人生境界” ,人格是这些因素“交互作用”的结果,而非这些因素的“静态叠加” 。故选 B 项。【2 题详解】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结构,把握文章思路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应先梳理文章的内容,圈出每段的中心句,把握文章的观点、论据,注意分析文章的思路,中心论点和分论点的关系,论点和论据之间的关系,论证方法的类型
9、,重点考核为论点是否正确,论据证明的是什么观点和论证的方法。本题中,C 项, “两者间任意转换的关系”错误,从文中来看,文章只是说“人性虽然是潜在的,但可以现实化为人格,并通过人格见之于人生” ,并没有表达出“任意转换”的意思。故选 C 项。【3 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并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应先审题,明确题干的要求,如“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 ,这是要求选出“不正确的一项” ,然后浏览选项,辨明检索区间,确定对应语句;联系上下文体会,要死抠字眼;对词语的解说要抓住本质,将解释的含意放在被解释的词语处,看上下文是否连贯、恰当;
10、寻求称代词与称代内容的联系,将称代的内容代入原文理解,联系全文的倾向性,检查该解释是否与全文保持一致。本题中,A 项, “可使人生变得美好幸福”错误,从原文“人性得以实现的人生才有可能变得丰富而深沉、优美而崇高”可看出“让人生变得美好幸福”的条件是“人性得以实现” 。故选 A 项。【点睛】做选择题,基本方法是排除法。但还要用好“比对法” 。就是把选项内容与原文有关内容认真、仔细地比较、对照,不符合原文意思的,就是错误项,反之则为正确项。那么,要比对哪些内容呢?比对词语,命题者在设置选项时对原句作了改装、重组,即主要采取了“删”(删除原文的状语、定语、补语,改变原意 )、 “漏”(只强调问题的一
11、个方面,有意漏掉重要信息,断章取义)、 “改”( 改换词语,曲解文意 )、 “凑”(胡乱拼凑、东拉西扯、无中生有、随意组合信息)等方式设误。要看看选项在对原句改造过程中,删去了哪些词,改了哪些词,添了哪些词,它们是否与原文意思一致。一般而言,选项中的下面这些词语最值得我们优先比对:指代词(如“它” “其”等) ,比对它是否有偷换概念之嫌;范围词 (如“都” “所有” “人人”等),看它是否有任意扩大或缩小外延现象;程度词、时间词( 如“或许” “大概” “必定” “可能” “似乎” “已经” “将来”等),看它是否混淆偶然与必然、已然与未然,说法绝对等。比对关系,(句间、分句间的逻辑关系) ,
12、看这种关系是否符合原文意思,是否合理。比对句间关系,则要求考生不只是单纯地筛选信息,更应在筛选的基础上关注信息间的联系。因此,比对分句间的逻辑关系是比对的重点内容。比对关系分两步:第一步,逐项审查每一个选项有几个分句(包括句子) ,分句与分句之间是什么关系(重点抓关联词),一般的有因果、条件、假设、目的等关系,但以因果关系居多。第二步,比对每一分句的意义在原文是否有依据,分句与分句之间的逻辑关系在原文中是否有依据。尤其看因果关系,是否有强加、倒置不当。比对依据和结论,看推断是否成立。推断题选项的表述,有的是完整的推断形式,原因结果或条件结论同时出现;有的只是一个判断句。对完整推断形式的表述,一
13、看所述原因或条件文中是否有依据,二看所述结果(结论) 文中是否有依据,三看原因或条件与结果或结论之间是否有合理的逻辑关系。对只是一个判断句的表述,一看文中是否提供了现成的结论,二看结论(既然是推断想象, “这个结论”文中往往没有提供)是否符合客观事实与逻辑事理。(二)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 3 小题,13 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草木故园彭家河比起人丁,乡下的草木已日渐兴旺。乡村其实是属于草木的,村民本是不速之客。在发现有水有树后,那一队队从猿一路迁徙成人的村民们便驻扎下来,开始日出而作,日落而息,谈婚论嫁,生儿育女。于是,乡村便改变成了另一种模样。正是由于村民们的到来,那些山山岭岭、沟
14、沟坪坪便也同时有了名字,成为村民们最朴素的方位标识。彭家是我们那个家族聚居的一个小山坪,村里最古老的那棵柏树要七八个青壮年伸手才合围得住。浓密的树枝遮蔽了树下的山坡,树下一年四季都是干燥干净的,没有草木能在它的身下生长,粗大的树干也没有人能攀爬。老家的房屋后面有三棵古老的柏树。每天晚上,从远处的西河或者嘉陵江里劳作一天的白老鹳回来后,都要在树上吵闹一会儿才肯睡觉,听着那些声音,我便会梦到很远很远的地方。风雨过后,我家房顶上便落满了白老鹳粪和长长短短的枯树枝,有时还有些鱼骨头,我爹便把那些粪扫下来堆在一起,作为自留地里的底肥,那些树枝和圆圆黑黑的柏树果便撮回灶屋烧锅煮饭。每年夏天的晚上,村里都会
15、刮几次大风,听着房顶上呼啸的风声,我不怕房顶上的瓦被风揭走,却怕那些大树顺风倒下来砸着我家的破瓦房,于是我不敢入睡。然而就在恐惧之中,我却一次又一次地慢慢睡着了。那些古树个个巍峨挺拔,村民们路过时都要仰望才看得到树枝。在我上小学的时候,有一棵大树为了全村的族人,做出了最后的牺牲。村里要通电了,要永远告别柴木取火的时代了。然而我们村除了树多就是人穷,哪里找钱买电线电杆呢?村里大大小小开了几天会,决定砍掉一棵古树。那树在我家的东面。在挖浮土的前夜,村上找来德高望重的长者在树下烧了纸、杀了鸡、点上香,祭祀这棵树后,第二天一早才动工。我们周围的大人小孩便围着那树张望,那棵树也有两三个成年人合抱那么粗了
16、。村里木匠专门找来一根一米多长的钢锯条,为古树做了一个特大号的锯子,几个青壮年坐在树的两边,轮流使劲儿拉锯。在来回的锯齿中,热腾腾的金黄锯末便在一颗颗雪亮的锯齿间落下,很快就在树干的两边积了一大堆。看着那两堆细软的散发着热气的锯末,我仿佛看到那是树里流出的血。半个时辰过后,那宽大的锯条还卡在粗壮的树干中间,仿佛咬在树干上的一排锋利牙齿。周围的大大小小都端着饭碗过来看看,嘴里啧啧地说:这树真大。长了几千年,难道不大吗?哪个人能活这么久呢?那棵大柏树在几天后便支离破碎了,中间的树干也成了一段段的木料。这些上好的木料都先后运出了村,有的换成了电线,有的变成了电杆。那棵大柏树的根也慢慢挖出了一些,那个
17、巨大的有一人多深的大坑也填平了,种上了胡豆。每次看到那里长出的开着紫黑小花的矮矮胡豆,我便想起那个地方曾经站着的巨大的柏树。房前屋后全都是树和竹子,这些我都心中有数。后檐有棵柚子树,东面路边有棵紫薇树,房子后面还有几棵大柏树。多年没有回家,这些东西依然清楚。然而,多年没有回家打扫院坝,不少不知名的草也慢慢侵过屋外的石板,蓬勃向前。与我的老家一样,李家湾、蒲家湾、杨家山的那些院落也慢慢人去屋空。老的去世了,年轻的外出打工去了,年幼的也跟上年轻的父母进城当了农民工子弟。他们在乡下的家园也日渐荒芜,还给了草木。那些没有砍下的树,那些没有除掉的草,又慢慢地,静静地,把曾经撕开的伤口一点一点缝合,把曾经
18、的人世悲欢一点一点地掩埋。回望老家,草木葱茏。 (摘编自在川北)4. 下列对作品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第段写乡村属于草木,有水有树才有了村民的扎根与繁衍,照应题目,为下文写草木与村民生活的关系以及“我”的情感张本。B. 第段和第段围绕树叙写老家生活留给 “我”的印象。文中既写出了树与人、鸟相处的状况,也暗示了树对“我家”造成的实际威胁。C. 第段中, “我仿佛看到那是树里流出的血 ”一句,作者从生命体验的角度,表达了大柏树被村民锯出锯末时“我”内心的惋惜。D. 作者追忆故园草木,饱含深情,对村民远离家园以致故园逐渐荒凉这一现象做了深层次的反思,并提出了委婉的批评。5. 第段所
19、叙写的祭祀大柏树这件事,反映了村民的什么心理?请简要分析。6. 请根据文本,探析“回望老家,草木葱茏”这句话的含意。【答案】4. A 5. 村民像对待神灵一样来看待大柏树,表现他们对树的敬畏; 为了乡村的发展,不得不牺牲大柏树,村民通过祭祀来表达对大柏树的歉意。 6. “回望老家” ,表达了我对故园浓浓 的 依恋之情。“草木葱笼”指的是“草木旺盛的生命力”故乡的草木葱茏,正是乡村生活的日益衰落的表现【解析】【4 题详解】此题考核对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综合赏析能力。文学类文本阅读选择题,主要对文意、文章的主旨结构、人物形象的塑造、艺术手法等内容的考核,设错点概括类一般为文意、主旨、情感
20、、人物的心理表述不当,赏析类一般为手法和特色概括不当。选择题错误的选项命制一般都有明显的不会引起争议的错误,即所谓的“硬伤” ,在答题时注意寻找这些硬伤。题中 B 项, “暗示了树对我家造成的实际威胁”说法有误,原文“怕那些大树顺风倒下来砸着我家的破瓦房”等几句表现的是“树”为“我家”挡风;C 项,“内心的惋惜”不准确,应是“内心的痛苦” ;D 项,文章并没有“提出了委婉的批评”之意,而是一种怀念,感激的心情。故选 A。【5 题详解】此题考核概括文章的内容和人物的心理的能力,要求分析第段所叙写的祭祀大柏树这件事,反映了村民的什么心理,答题时注意根据文中的重点句子分析,此题可根据文中的“村上找来
21、德高望重的长者在树下烧了纸、杀了鸡、点上香,祭祀这棵树后,第二天一早才动工”概括第一点;根据文中的“我仿佛看到那是树里流出的血” “那棵大柏树在几天后便支离破碎了,中间的树干也成了一段段的木料。这些上好的木料都先后运出了村,有的换成了电线,有的变成了电杆”概括第二点。【6 题详解】此题考核分析文中的句子含义的能力,答题时注意根据句子和位置和重点词语分析,此题句子在文章额结尾,可从主旨的角度分析, “回望老家”表达了我对故园浓浓的依恋之情,结合上文“与我的老家一样,李家湾、蒲家湾、杨家山的那些院落也慢慢人去屋空。老的去世了,年轻的外出打工去了,年幼的也跟上年轻的父母进城当了农民工子弟。他们在乡下
22、的家园也日渐荒芜,还给了草木”分析“草木葱茏”暗示故乡的草木葱茏,正是乡村生活的日益衰落的表现;根据“那些没有砍下的树,那些没有除掉的草,又慢慢地,静静地,把曾经撕开的伤口一点一点缝合,把曾经的人世悲欢一点一点地掩埋”可知“草木葱茏”还指 “草木旺盛的生命力” 。【点睛】分析句子的含义可从句中重点词语、句子类型和句子在文中的位置切入。句中的重点词语是句子的基本内涵,句子的类型和文中位置决定答题的方向。句子主要有情感句、哲理句、修辞句、接榫句等。情感句要联系上下文找到表达的情感;哲理句要抓住中心词,体会词语的深层含义和双关意义;修辞句注意找到句中的本体,用喻体特征概括本体特征;接榫句注意同时照顾
23、上下文的内容。句子在文章的开头和结尾注意考虑文章的主旨,句子在文章的中间要考虑和上下文的关系。二 古代诗文阅读(53 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 4 小题,19 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竟陵文宣王子良,字云英,武帝第二子也,幼聪敏,武帝为赣县时,与裴后不谐,遣人船送后还都,已登路,子良时年小,在庭前不悦。帝谓曰:“汝何不读书?”子良曰:“娘今何处?何用读书?”帝异之,即召后还县。子良敦义爱古,郡人朱百年有至行,先卒,赐其妻米百斛,蠲一人,给其薪苏。郡阁下有虞翻旧床,罢任还,乃致以归,后于西邸起古斋,多聚古人器服以充之。武帝即位,封竟陵郡王、南徐州刺史,加都督,永明二年,为护军将军
24、,兼司徒。四年,进号车骑将军。子良少有清向,礼才好士,倾意宾客,天下才学皆游集焉。善立胜事,夏月客至,为设瓜饮及甘果,著之文教。士子文章及朝贵辞翰,皆发教撰录。武帝不豫,诏子良甲仗入延昌殿侍医药,子良日夜在殿内,太孙间日入参。居几月,武帝暴渐,内外皇惧,百僚皆已变服,物议疑立子良。武帝俄顷而苏,问太孙所在,因召东宫器甲皆入,遗诏使子良辅政,萧鸾知尚书事。子良素仁厚,不乐时务,乃推萧鸾。诏云:“事无大小,悉与鸾参怀。 ”子良所志也。太孙少养于子良妃袁氏,甚著慈爱,既惧前不得立,自此深忌子良。子良又与文惠太子同好释氏,甚相友悌,其劝人为善,未尝厌倦,以此终致盛名。进位太傅,增班剑为三十人,本官如故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河北省 承德市 第一 中学 2018 2019 年高 学期 第三次 月考 语文试卷 答案 解析
链接地址:https://www.77wenku.com/p-8173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