杂文随笔阅读二_2018_2019学年高一语文期末测试之现代文阅读复习必备Word版含解析
《杂文随笔阅读二_2018_2019学年高一语文期末测试之现代文阅读复习必备Word版含解析》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杂文随笔阅读二_2018_2019学年高一语文期末测试之现代文阅读复习必备Word版含解析(11页珍藏版)》请在七七文库上搜索。
1、第 16 讲 杂文随笔阅读(二)阅读下列文字,完成 13 题。我很难想象一个人没有手、没有脚、没有头(因为只是经验才教导我们说,头比脚更为必要) 。然而,我不能想象人没有思想,那就成了一块顽石或者一头牲畜了。思想形成人的伟大。人只不过是一根苇草,是自然界最脆弱的东西,但他是一根能思想的苇草。用不着整个宇宙都拿起武器来才能毁灭他,一口气、一滴水就足以致他死命了。然而,纵使宇宙毁灭他,人却仍然要比致于他死命的东西更高贵得多,因为他知道自己要死亡,以及宇宙对他所具有的优势,而宇宙对此却是一无所知。因而,我们全部的尊严就在于思想。正是由于它而不是由于我们所无法填充的空间和时间,我们才必须提高自己。因此
2、,我们要努力好好地思想。这就是道德的原则。 能思想的苇草我应该追求自己的尊严,绝不是求之于空间,而是求之于自己思想的规定。我占有多少土地都不会有用,由于空间,宇宙便囊括了我并吞没了我,有如一个质点;由于思想,我却囊括了宇宙。1下面对“苇草”一词的理解,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A形象写出人的渺小、脆弱,在大自然面前的不堪一击。B这里运用比喻,反面衬托出思想的力量:思想使渺小的人变得高贵和有尊严。C宇宙的浩大,能毁灭像“ 苇草”一般脆弱渺小的人,但人却因为思想,可以概括宇宙。D人永远是渺小的,人在宇宙中就像 “苇草”一样没有尊严。【答案】D【解析】文中说,思想使渺小的人变得高贵和有尊严。2对“我们全部的
3、尊严就在于思想”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从文章中可以看出,作者把思想看作人之所以为人及人超出其他万物的标志。B因为人是高于自然的,在自然界中人有着绝对的优势,它的优势表现在他的思想上。C一个人即使没有手、没有脚、没有头、没有思想,但只要活着,也就有了全部的尊严。D思想可以超越自然,超越物质,这使得人在自然中有了尊严,有了主宰世界的能力。【解析】C【解析】作者认为:一个人可以没有手、没有脚、没有头,但不能没有思想。3根据文章内容,下面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因为“我们全部的尊严就在于思想。 ”所以,我们必须“好好地思想”。B追求自己的尊严,不仅要求之于空间,也要求之于自己思想的规定。C我们存在于
4、世界的意义,就是要好好思想,努力提高自己。D人若不努力思考,就不是一个有道德的人,即丧失了人之为人的起码条件。【答案】B 【解析】原文是“追求自己的尊严,绝不是求之于空间,而是求之于自己思想的规定。”(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3 题。信仰是人对自身存在意义的本体性关怀,是人类超越有限追求无限、超越现实追求理想的精神活动。借助于信仰活动来表征和实现自我超越,成为人类区别于动物的特有的和最高的精神标志。商周时代,社会上普遍存在着天神天道信仰。春秋战国时期处于人类轴心时代,老子、孔子等思想家立足人文价值的探索,正好具备实现思想突破、完成人类自我超越使命的历史条件。对于自己的核心思想和信仰,他们都
5、用一个“道”字来表达。从论语一书中,可见孔子对“道”极端重要性的认识。他认为,相比于“道” ,吃饭穿衣皆不必太计较,君子应该操心的是“道”的寻求与实践,这样生命才有价值和意义;即便闻道后马上会死去,也在所不惜。如果“道不行” ,不如“乘桴浮于海” 。孔子之道,孟子是其身后最忠实的继承者和最坚定的推进者,他将“义”提到与“仁”并列的地位。将仁义由个人生活推廓至政治领域。经过众多儒家学者的研习和宣扬,仁义之道在战国中后期已为不少诸侯国上层人士所接受,得到广泛传播。汉高帝十二年,刘邦自淮南至鲁,以隆重的太牢之礼祭祀孔子,开帝王祭孔之先河。从此,儒家学者开始对仁义之道不遗余力地加以传播。在汉代传播儒家
6、仁义学说的过程中,影响力最大的无疑是董仲舒。因为他在给汉武帝所上“天人三策”中,主要是从政治层面论道。儒学的发展,至宋代达到顶峰。追求经世致用者,有王安石的新学、司马光的朔学、苏轼家族的蜀学和陈亮的功利学派。理学一派则前有北宋五子邵雍、周敦颐、张载、程颢、程颐奠基,程颢还被学者尊为“明道先生” ,至南宋朱熹集其大成,完成了理学体系的建构。两派虽于内圣、外王各有侧重,但对仁义之道内涵的开掘极其深入。相对于广阔的社会需要而言,思想家的儒学传播主要是在精英文化圈。南北朝末期,颜之推撰巨著颜氏家训 ,涉及家庭伦理、处事原则、人生礼仪等诸多方面,对整个宗族具有重大引导作用。影响所及,带动了后世大量家训作
7、品的问世。宋代以后,宗法作用日益提升,各地家族谱牒大量产生。每部族谱依例皆有家训、家规的篇章,包括孝父母、和兄弟、敬祖先、睦宗族、忠君上、笃师友、戒骄淫、务耕读、制财用之类的日常生活准则,成为传播仁义之道的绝佳途径。且以新近发现的湖北省罗田县民国晏氏庚午宗谱为例。谱中除了首传一收载户规外, 首传二一整册皆为明清时期的“先祖遗训” ,包括圣瑞公训词八则 伟人公家诫十六条等 14 种。其圣瑞公训词八则论“积德”云:“济世之心争诚伪不争大小,总须出于真挚,量力而行。 ”诸如此类由各地乡绅所作的家训、家规,文字上或许不能入大思想家的法眼,却将仁义之道生活化、通俗化,用语比思想家更鲜活,易为普通人所接受
8、。尤其是家训、家规出自各族先人或乡贤之手,更増后人敬畏之心和亲切感,能将其作为行动的指南、生活的向导。通过各种渠道的传播,仁义之道成为传统社会的核心价值观,进入到人们的潜意识中,与其生活水乳交融。(节选自周国林仁义之道中国传统社会之信仰 )1下列关于“信仰”的理解和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信仰是人类区别于动物的特有的精神活动,它是人类自身存在意义的本体关怀。B人类借助于信仰活动来表征和实现自我超越,从而追求无限,超越现实追求理想。C天神天道作为一种信仰曾经在商周时代普遍存在,但是后来被孔子的“道”替代。D春秋战国时期的孔子、老子等立足人文价值探索,都用“道”字表达自己的信仰。【答案】C【解析】C
9、 项, “被孔子的 道替代”于文无据。在文中第 2 段只是说老子、孔子等思想家立足人文价值的探索,对于自己的核心思想和信仰,他们都用一个“道”字来表达。2下列理解与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A 孔 子 认 为 相 比 于 “道 ”, 君 子 不 必 太 计 较 吃 饭 穿 衣 , 要 寻 求 和 实 践 “道 ”, 让 生 命 变 得 有 价 值 、有 意 义 。B 孟 子 作 为 孔 子 “道 ”的 继 承 者 和 推 进 者 , 将 “义 ”与 “仁 ”并 列 , 把 仁 义 由 个 人 生 活 推 廓 至 政治 领 域 。C 儒 学 发 展 至 宋 代 达 到 高 峰 , 形 成 了
10、新 学 、 朔 学 、 蜀 学 等 流 派 , 南 宋 朱 熹 集 大 成 , 完 成 了 其 体 系的 构 建 。D 颜氏家训带动大量家训作品问世。这些家训、家规拟定的日常生活准则是传播仁义之道的绝佳途径。【答案】C【解析】C 项, “南宋朱熹集大成,完成了其体系的构建”中“其”指“儒学” ,而在文本第 4 段中是说“至南宋朱熹集其大成,完成了理学体系的建构” , “其”指的应该是“理学体系” 。3根据原文的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刘邦祭孔推动儒家学者积极传播仁义之道,董仲舒从政治层面论道在汉代传播儒家学说过程中产生极大影响。B仁义之道的传播既依赖历代思想家的儒学传播,又得益于那些不入
11、大思想家法眼的家训、家规的宗法作用。C 圣瑞公训词八则类的家训、家规都能采用鲜活的语言将仁义之道生活化、通俗化,容易为普通人所接受。D仁义之道作为一种信仰,在漫长的传播过程中不断发展、丰富,逐渐深入人心,成为传统社会的核心价值观。【答案】B【解析】B 项, “不入大思想家法眼 ”错误,从文本最后一段看应该是“文字上或许不能入大思想家的法眼”。(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知耻与慎独徐建委中国自古以来就有一种耻感文化,中庸曰:“知耻近乎勇。”孟子公孙丑上曰:“羞恶之心,义之端也。”礼记哀公问曰:“物耻足以振之,国耻足以兴之。”由此可知,知耻,往往是善念的发源,是事物向着美好一面转化的开端。知耻
12、,是一个内化的活动,不需要外在表现的张扬外露,更多的是良知的进退取舍。从这个角度说,知耻是个人化的活动,是不假外力、置身人后时的自我砥砺。中国文化中还有一个“慎独”的理念,就是独处时,君子该如何表现。慎独大约是孔子讲学时特别提到的概念,历来为人所传诵的是中庸中的几句:“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可离非道也。是故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惧乎其所不闻。莫见乎隐,莫显乎微,故君子慎其独也。”中庸论及“慎独”,根据朱熹的解释,日常事有着一以贯之的正道存在,因此即使自己处在“人所不知而己所独知之地”,世间的正义也是弥漫于此的,君子更要常怀知耻之心,尤加谨慎于自己的言行,不能因他人的不知而放纵自己的私欲。这其实
13、就是对自我道德和行为的约束,故而是修身的功夫,属于自孔子以来所倡导的士人自我修养的一部分。如果我们剥除其时代的因素,就其核心主旨来看,时至今日,个人的“慎独”仍有很高的践行价值。具体来说,敬畏之心、独知与细微之事是我们今天仍然推崇“慎独”的三个相互关联的层面。所谓敬畏之心,是对公平与正义,或者说天道的敬畏,现实层面还有法律。在他人看不到、听不到的地方,法律的约束力并不会削弱,因此我们更应该对人对事常怀敬畏之心。自己独知之地,可以是他人不了解的地方,因此若从公共的意义上来解释它,常常处于这种位置的人多是在位之人。在位之人相对于他者,自然有对权力、资源及其他事项的优先乃至独占之利。那么,对于在位之
14、人,特别是今日的领导干部而言,面对自己权责之内的己所独知之事时,是否怀有对理、法的敬畏之心,是否遏制了私欲而秉以公心,便是事关一方或多方的大事了。细微之事,存于日用起居之间,虽然不足为道,但日日与之相伴,更应有所警醒,因为离道触法的败落往往萌芽于其中。大学中有传统知识分子最佳的人生路径,即从格物、致知、诚意、正心,到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过程。这个过程中的诚意、正心,就是明乎所耻,就是“三省吾身”,反思有何不妥之处。儒家倡导自修的目的,是在此基础上,鼓励士人去向外扩展,治国、平天下,即所谓的内圣外王之道。儒家的一项很值得今天珍视的遗产,就是倡导士人从自我的修养和自律开始,进而致力于天下公事
15、。个人的道德水准对于其所从事的公事来说,的确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即便法律、制度再健全,强调个人修养在任何时代都有意义。吕氏春秋自知曰:“欲知平直,则必准绳;欲知方圆,则必规矩;人主欲自知,则必直士。”这是战国时代的论述,如果我们把“人主”替换成上级领导,这句话的意义便当代化了。这会是“慎独”的重要补充之义:除了在自我修养的层面保持戒惧之心、知耻之心外,对于公事也当保持戒惧,一切以公益福祉为要,敢于直谏,不应时时揣测上级之意。因此,所谓“慎独”之道,不仅是自我向内的道德自律,也是向外的正义追求,即不仅要使自己成为一个道德完善的人,也要成为一个直士,一个有道义、敢担当的人,而非一个只求自我保全的世
16、故之徒。(选自光明日报,有删改)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知耻往往是善念的源泉,是一个良知进退取舍的内化活动,是在内心建立起辨别善恶美丑标准、树立荣辱观念的自我砥砺活动。B耻感是一种注重廉耻的心态,产生于外人的观感和自我的反应,来源于外来强制。孟子把“羞恶之心”视作“四端”之一。C朱熹从道德和行为方面解释“慎独”,强调人们在独自居处时,要加强自身修养,严于律己,谨慎地对待自己的言行。D无论是他人已知之地,还是自己独知之地、日常细微之事,我们都应该保持慎重的警戒和敬畏的态度,避免因离道触法而败落。【答案】B【解析】 “产生于外人的观感和自我的反应,来源于外来强制”错,原文第二段说
17、的是“知耻是个人化的活动,是不假外力、置身人后时的自我砥砺”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与原文不符的一项是A传统知识分子最佳的人生路径,具有由己到家再到国到天下的递进阶次,这种人生理想是从自我的修养和自律开始的。B自孔子以来倡导的士人自我修养主张,带有浓厚的个人功利色彩和鲜明的时代因素。但其核心主旨在今天仍有很高的践行价值。C所谓“慎独”之道,是一种自我的挑战与修养,也是一种价值取向:自我向内的道德自律,为公益福祉的正义追求,有担当的责任意识等。D要达到“慎独”的境界,必须常怀知耻之心,谨言慎行,不断地提高自己的修养,不依靠别人的监督,也能自觉地控制私欲。【答案】B【解析】 “浓厚的个人功利色彩和鲜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全册
链接地址:https://www.77wenku.com/p-8548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