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福建省福建师大附中高三模拟语文试题(含答案解析)》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9年福建省福建师大附中高三模拟语文试题(含答案解析)(22页珍藏版)》请在七七文库上搜索。
1、2019年福建省福建师大附中高三模拟语文试题(满分150分,时间120分钟)一、现代文阅读(36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中华民族正处在伟大民族复兴的进程之中,民族的复兴必然与民族文化的复兴相关联。在我国历史上虽说是由儒、道、释三家构成中华文化,但儒学却一直曾居于主流地位,影响着中国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因此,儒学的复兴和中华民族的复兴是分不开的,这是由历史原因形成的。儒学自孔子起就自觉地继承着夏、商、周三代的文化,从历史上看它曾是中华民族发育、成长的根,我们没有可能把这个根斩断。因此,只能适时地在传承这个文化命脉的基础上,使之更新。就目前我国发展的
2、实际情况看,在21世纪儒学作为一种精神文化在中国,甚至在世界(特别是在东亚地区)将会有新的发展。为什么儒学会有一个新的发展?原因当然是多方面的,有政治的、有经济的原因,但与“西学”(主要指作为精神文化的西方哲学等等)对中国传统文化(特别是儒学)所进行的全方位的冲击有着密切的关系。正是由于“西学”对中国文化的冲击,使得我们得到对自身文化传统有个自我反省的机会。我们逐渐知道,在我们的传统文化中应该发扬什么和应该抛弃什么以及应该吸收什么。因而在长达一百多年中,中国人在努力学习、吸收和消化“西学”,这为儒学从传统走向现代奠定了基础。新的现代儒学必须是能为当前人类社会“和平与发展”的前景提供有意义的精神
3、力量的儒学,应该是有益于促进各国人民团结、友好、互信、互助、和睦相处的大家庭的儒学。新的现代儒学必是“反本开新”的儒学,“反本”才能“开新”,“反本”更重要的是为了开新。中国文化必须在传承中更新,这样中国文化才得以真正的“复兴”,而“重新燃起新的火焰”。本世纪初,中国提出建设“和谐社会”的要求,这将对人类社会发展的前景十分重要,它会对人类社会健康合理发展产生深远影响。“和谐”是儒学的中心观念,在我国传统儒学中包含着“和谐社会”的理想以及可以为建设“和谐社会”提供大量的有意义的思想资源。礼记礼运的“大国”思想可以说为中华民族勾画出一幅“和谐社会”的蓝图。论语中的“礼之用,和为贵”,这就是说“和谐
4、”将会对调节人们社会生活起着最重要的作用;而“和而不同”又可以为不同民族和国家的“和平共处”提供了理据。特别是周易中的“太和”观念经过历代儒学思想家的发挥,已具有“普遍和谐”的意义,这就是说,“和谐”应该包含“人与自然”、“人与人”、“人的自我身心内外”等诸多方面的“和谐”,才可以称为“普遍和谐”。所以王夫之说“太和”是“和之致”,“太和”是最完美的“和谐”,如此等等,在儒家思想中比比皆是。近两百多年来,由于对自然界无量的开发,残酷的掠夺,造成生态环境的严重破坏,由于人们片面物质利益的追求和权力欲望的无限膨胀,造成了人与人之间以及国家与国家之间、民族与民族之间的矛盾与冲突,以至于残酷的战争。由
5、于过分注重金钱的感官享受,致使身心失调,人类分裂,造成自我身心的扭曲,已成为一种社会病。因此,当前人类迫切需要解决,甚至今后还要长期不断解决“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以及“人自我身心”之间的种种矛盾问题,这些无疑是人类面临的最重大课题,其中人们必须对当前存在的问题要有自我觉醒。针对上面说到的三大矛盾,我们认为,儒学可以为当今人类社会提供某些有益的思想资源。当然,必须注意,我并无意说,上述三大矛盾仅靠儒家思想可以完全解决,真正的较完满的解决还是要靠全世界各民族各国家的人民共同努力,不断地在实践中创造新的理论来逐步解决。但有着几千年历史的儒家思想无疑为解决上述三大矛盾提供了可供参照的智慧。(摘编自
6、新华文摘,有删改)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 儒、道、释三家构成中华文化,儒学一直曾居于主流地位,是中华民族发育、成长的根,民族的复兴是与儒学的复兴相关联的。B. 儒学会有一个新发展,原因多样,与以西方哲学为代表的“西学”对以“儒学”为根基的中国传统文化进行的全面冲击有密切关系。C. 新的现代儒学应是可能为当前人类社会“和平与发展”的前景提供有意义的精神力量的儒学,是有益于各国人民和睦相处的儒学。D. “和谐”是儒学的中心观念,儒学思想对解决人类社会面临的“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自我身心”三大矛盾提供了可供参考的智慧。2.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
7、是A. 文章从历史成因、文化自身发展以及人类社会前景需要等方面逐层展开分析,论述了新世纪儒学复兴的必然性。B. 文章第2段诠释了“反本”与“开新”的矛盾辩证关系,目的是为了说明中国文化必须在传承中更新的观点。C. 文章引用了礼记论语周易中的有关“和谐”的言论来证明要建设“和谐社会”必须依靠儒家思想的观点。D. 文章第4段通过列举近两百多年来人类社会出现的种种矛盾问题,引出解决现存矛盾方法的探索思考,将论证引向深入。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A. 儒学作为一种精神文化,虽然受到“西学”的冲击,但在中国、甚至在世界(特别是在东亚地区)将会有新的发展。B. 传统儒学中蕴藏着博大精深的思
8、想,在“反本开新”的过程中,“反本”体现了时代性的必然要求,“开新”则符合了历史性的根本要求。C. 要真正的较完满解决当今世界面临的种种矛盾只能向中国传统儒学汲取智慧,儒学的复兴势在必行。D. “和谐社会”的要求势必对人类社会健康合理发展产生深远影响,解决三大矛盾的问题还必须依靠中国来创造新的理论。【答案】1. C 2. C 3. A【解析】【1题详解】此题考核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能力,筛选整合信息的题目侧重于对文中佐证观点的现象、材料运用的准确性进行考核,主要的错误类型是强拉因果、因果倒置、曲解文意、无中生有、混淆范围、偷换概念等。答题时要仔细对读选项和原文,仔细区分选项表述与文中内容的差别。
9、题中C项,“新的现代儒学应是可能为”错误,原文是“新的现代儒学必须是能为当前人类社会“和平与发展”的前景提供有意义的精神力量的儒学”,选项中将“必须是”改成了“应是可能”,将必然改为或然。故选C。【2题详解】此题考核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答题时注意分析文章的思路,中心论点和分论点的关系,论点和论据之间的关系,论证方法的类型,论点是否正确,论据证明的是什么观点、论证的方法等。答题时注意根据文章内容具体分析。题中C项,“建设和谐社会必须依靠儒家思想”错误。引述的目的在于说明“和谐”是儒学的中心观念。故选C。【3题详解】此题考核归纳内容要点的能力。此类试题重点在对文中观点的正误进行考核,错
10、误类型主要有无中生有,张冠李戴、曲解文意、偷换概念、混淆范围、强拉因果等。设错方式一般为改变句子含义从而出现选项的观点和文中的观点不一致,文中他人的观点和作者的观点混淆,对文中的观点概括错误等方式。近几年根据文章的内容进行推断成为一个热点,重点注意无中生有、强拉因果和充分条件、必要条件混淆。题中B项,“反本体现了时代性的必然要求,开新则符合了历史性的根本要求”错误,“反本”是体现了历史性的必然要求,“开新”则是符合了时代性的根本要求;C项,“只能向中国传统儒学汲取智慧”表述绝对,与原文“提供了可供参照的智慧”不符;D项,“必须依靠中国”错误,“真正的较完满的解决还是要靠全世界各民族各国家的人民
11、共同努力”。故选A。【点睛】论述类文本阅读考核的重点基本是文中的重点概念、信息的筛选与整合、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归纳内容要点和概括中心意思等。考核概念命题点主要集中在概念的内涵、外延上;筛选整合信息的题目侧重于对文中佐证观点的现象、材料的运用的准确性的考核;论点、论据和论证重点在判断论点,分析论点和论据的关系,辨析论证方法和梳理文章的结构思路;归纳内容要点和概括中心意思集中对文中的观点的正误进行考核。基本的设错类型有混淆范围、偷换概念、无中生有、强拉因果、因果倒置、曲解文意、答非所问、张冠李戴、论点论据不配、论证方法错误、结构分析错误等。(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阅读下
12、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7月7日,港珠澳大桥海底隧道段的连接工作顺利完成,此举意味着这个被称为超级工程的跨海大桥主体工程全面实现贯通,年底具备通车条件。历时8年的港珠澳大桥被誉为桥梁界“珠峰”。从开工那一刻起,港珠澳大桥就在连续创造“世界之最”。这座跨海大桥,是继三峡工程、青藏铁路之后,我国又一重大基础设施项目,也是中国桥梁建筑史上技术最复杂、环保要求最高、建设标准最高的“超级工程”。港珠澳大桥还拥有世界上最长的沉管海底隧道,长6.7公里,建设者们是在最深40米的海底将它们拼接成了一条海底巨龙。根据设计方案,大桥海底隧道由33节巨型沉管和1个合拢段最终接头组成,每节管道长180米,宽37
13、.95米,高11.4米,单节重约8万吨,相当于一艘航空母舰的重量。这些沉管采用工厂法预先制成,为此,大桥建设者在外海荒岛建成了世界最大的沉管预制厂,并创下了浇筑百万方混凝土无一裂缝的世界奇迹。(摘编自港珠澳大桥主体工程实现贯通,央广网2017年7月7日)材料二:高铁是我国走出去的闪亮名片,我认为桥渠建筑也可以作为我国走出去的名片之一。”中铁大桥局集团武汉桥梁科学研究院院长田启贤说,无论是规模,还是技术水平,我国桥梁都处于世界领先水平。技术自信,让武汉建桥企业海外之路越走越宽。2014年底,“湖北造”大桥首次搬上欧洲大陆。中国企业在欧洲承建的第一个基建项目塞 尔维亚泽蒙大桥主桥通车。2014年1
14、2月18日,国务院总理李克强与塞尔维亚领导人共同出席大桥竣工仪式时,对中方施工人员说:“你们在欧洲打造了一张中国名片,一座中国地标!”武汉军团的成绩令人振奋,但擦亮“中国桥”这国名片,仍要追赶差距、奋力超越。“主要是理念规范上的差距。” 中铁大桥局董事长刘自明认为,与世界桥梁强国相比, 中国桥企在桥梁设计规范的制定和设计理论研究,耐久性研究等方面还存在一定差距,在不同标准、规则、理念的主动适应上也存在不足。“懂技术、会管理、晓商务、通语言的复合型海外人才稀缺,这制约着中国桥梁事业的进一步发展。”刘自明说中外文化价值观差别大,如果对其他国家不同文化背景,思维方式和生活习惯了解不够,易发生文化碰撞
15、。中铁大桥局海外分公司黄少鹏认为,武汉乃至中国建桥企业走出去,差距是全产业竞争力不强,尤其是经融能力。他举例说,我国桥梁产业在国际竞争最大压力来自韩国公司,近几年世界著名的几座桥梁多来自韩国公司,这些韩国公司有诸如三星、现代等大财团的支持,全产业链竞争力强,敢接连法国万喜公司都不能接的项目。如何进一步做大湖北、中国的桥梁产业,这些都值得深入思考。(摘编自中国桥”,走向世界的“中国名片”,湖北日报2016年1月18日)材料三图表1:2011-2017年我国公路桥梁里程增长(单位:单位米,%)数据中国公路网材料四:在世界桥梁界,流传着这样一句话:世界桥梁建设,20世纪70年代以前看欧美,90年代看
16、日本,21世纪看中国。“中国桥”为何如此之“牛”?创新精神与技术追求是屡创奇迹的法宝。近年来,世界上有难度、创纪录的桥梁,大部分由中国人建造。目前,中国已拥有千米级斜拉桥设计施工成套技术.跨海特大跨径钢箱梁悬索桥关键技术等多项尖端技术。凭借创新优势,目前世界最大(长)跨径悬索桥、斜拉桥、钢拱桥、跨海大桥的前10座,中国均占据半壁江山以上。恪守匠人精神也是中国桥梁获得世界认可的一大原因。一座赵州桥,在中国屹立了1400余年。如今,这种“赵州桥式”的工匠精神正被中国桥梁建造者所继承,并且洒遍世界。高160米的钢塔拼装工程,全塔57万多个螺旋和螺孔完美对接,拼装精度的误差达到1/2500,远远低于合
17、同约定的1/1000(摘编自遍布世界的“中国桥”牛在哪里?,人民日报海外版2016年12月12日)4.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港珠澳大桥拥有世界上最长的沉管海底隧道,创下了百万方混泥土无一裂缝的世界奇迹,这些都让它成为桥梁界“珠峰”。B. 无论是规模还是技术水平,我国桥梁都处于世界领先地位,但复合型海外人才稀缺仍然薄弱,制约着中国桥梁企业海外事业的进一步发展。C. 武汉乃至中国建桥企业走出去,不是技术不如他国,主要是在经融能力竞争力,理念规范上还与他国存在差距。D. 近年来,世界上有难度、创纪录的桥梁,大部分由中国人建造,表明中国已经成为世界桥梁强国。5. 下列对
18、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虽然世界桥梁界流传“世界桥梁建设21世纪看中国”,但与世界桥梁强国相比,中国桥企存在多方面不足,没有信心走出去。B. 2011年到2017年,中国公路桥梁里程逐年上升,同比增长变化较大,但增长保持在6%以上,说明我国公路桥梁建设发展良好。C. 目前世界最大(长)跨径悬索桥、斜拉桥、钢拱桥、跨海大桥的前10座,中国均占据半壁江山以上,体现出中国桥梁的创新优势。D. 高160米的钢塔拼装工程,全塔57个螺旋和螺孔完美对接,拼装精度误差仅1/2500,其中的重要原因是中国桥梁建造者继承了工匠精神。6. 擦亮“中国桥”这张“中国名片”,需要从哪些方面
19、着手?请结合材料简要概括。【答案】4. D 5. A 6. 坚持创新能力和技术追求( 材料1、4)追赶理念规范上的差距,让中国桥梁适应不同标准、规则和理念;培养引进稀缺的复合人才;提高经融能力和全企业竞争力。(材料2)恪守匠人精神(材料4)【解析】4题详解】此题考核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能力,筛选整合信息的题目侧重于对文中佐证观点的现象、材料运用的准确性进行考核,主要的错误类型是强拉因果、因果倒置、曲解文意、无中生有、混淆范围、偷换概念等。答题时要仔细对读选项和原文,仔细区分选项表述与文中内容的差别。题中D项,“表明中国已经成为世界桥梁强国”错误,从材料二可以看出,中国桥梁和世界桥梁相比还是存在差
20、距。故选D。【5题详解】此题考核归纳内容要点的能力。此类试题重点在对文中观点的正误进行考核,错误类型主要有无中生有,张冠李戴、曲解文意、偷换概念、混淆范围、强拉因果等。题中A项,“没有信心走出去”错误,从材料二可以看出,中国有技术自信。故选A。【6题详解】此题考核归纳内容要点的能力,答题时根据题干的要求先筛选主要的信息,然后对筛选的信息按照不同的角度进行整合,此题要求概括擦亮“中国桥”这张“中国名片”,需要从哪些方面着手,注意根据文中的句子“些沉管采用工厂法预先制成,为此,大桥建设者在外海荒岛建成了世界最大的沉管预制厂,并创下了浇筑百万方混凝土无一裂缝的世界奇迹”“创新精神与技术追求是屡创奇迹
21、的法宝”概括第一点;根据“仍要追赶差距、奋力超越”“中国桥企在桥梁设计规范的制定和设计理论研究,耐久性研究等方面还存在一定差距,在不同标准、规则、理念的主动适应上也存在不足”概括第二点;根据“懂技术、会管理、晓商务、通语言的复合型海外人才稀缺,这制约着中国桥梁事业的进一步发展”概括第三点;根据“武汉乃至中国建桥企业走出去,差距是全产业竞争力不强,尤其是经融能力”概括第四点;根据“恪守匠人精神也是中国桥梁获得世界认可的一大原因”概括第五点。【点睛】归纳内容要点的题目,答题时根据题干的要求先筛选主要的信息,然后对筛选的信息按照不同的角度进行整合,筛选和整合时注意区分是局部还是综合信息筛选,然后找到
22、具体的答题区位,摘取关键词语作答,重点注意相关段落的段首句和段尾句。(三)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5分)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情无赝周海亮四二年逃荒,爷爷把什么都扔了,包括那把壶。一路上九死一生,待回来,壶仍然躺在自家院子里,染满尘埃。擦了擦,釉黑,斑蓝;敲了敲,音色沉美。壶是老祖宗留下来的。时间越久,越有感情。可是现在父亲病了,很严重。他需要一笔钱。唐钧就想到了执壶。与妻子商量,妻子说,卖掉执壶,等于要了爸的命。唐钧说,也许卖掉执壶,能救爸的命。妻子说,你能保证不让爸知道?唐钧说,不告诉他就行。妻子说,你以为你能瞒过去?唐钧长叹一声,说,能瞒多久就瞒多久吧。唐钧找到朋友,说他有
23、意出手那把执壶。朋友听了,眼珠子当时就直了。朋友也许比父亲更喜欢那把壶。朋友是小城有名的收藏家,他知道一把品相极佳的执壶的价值。几年前他曾有意买下这把壶,却被唐钧的父亲骂了一顿。真打算出?朋友问。真打算。唐钧说。老爷子同意了?同意了。拿来!价钱好商量。壶就卖了。唐钧查过很多资料,价钱绝对是对得起这把壶的价钱。现在父亲住进医院,他不知道父亲还能不能熬过来。熬过来,他欠着朋友一份情;万一熬不过来,他想用这笔钱带父亲到处转转。之前,父亲一直想去一趟西藏。可是父亲突然很想看看那把执壶。你哪儿来这么多钱?父亲问他。借的。我怀疑你把它卖了。病床上的父亲说,这几天,我总是心神不宁的。壶在家里呢。他低着眼睛,
24、不敢看父亲的脸,您那么喜欢它,我不会卖掉它的。我想看看壶。父亲固执地说。没办法,唐钧只好再一次找到朋友。朋友说,君子不夺人之爱要不这样,壶你先拿回去,钱你也送回来。唐钧只得把父亲病重的事情跟他仔细说了。朋友想了想,说,君子不乘人之危还可以这样,壶你拿回去,钱算我借给你的,你给我补张借条就行。最终,唐钧既没有给朋友补一张借条,也没有把壶拿回去。不过他捧回了一把执壶的赝品。他问朋友,这样行吗?朋友说,相信我,别说你爸,就连业界专家,都很难分辨出来。父亲捧着壶,细细地看,笑了。他说,是咱家那把,看来你果然没有说谎。唐钧笑笑说,祖宗传下来的宝贝,我怎会卖掉呢?心里,却隐隐地痛。再痛,也认为自己做得没错
25、。他不否认执壶的价值,但他还认为,无论什么样的无价之宝,在父亲的生命面前,都不值一提。父亲没能熬过来。但父亲安然地死去,几乎没有痛苦。父亲走后第九天,他将执壶还给朋友。朋友细细看了看,擦过,小心地把壶收起。唐钧问他,哪儿弄来的赝品?朋友说,这不是赝品,这就是你卖给我的那把执壶。唐钧有些吃惊,忙问,为什么不弄个赝品?朋友笑笑说,你父亲对这把执壶的感情这样深,假如真是赝品,我相信他一眼就能够看出来。他虽非专家,但是自家的东西,他绝不会看错的。不会吧?唐钧有些不太相信。找个世界上最像你的男人冒充你,你认为他能不能看出来?朋友说,当他发现你拿了赝品给他,他会怎么想?或许直到离去,他都不会安心。可是万一
26、我把它弄坏了呢?磕了,碰了,或者不小心打碎我相信你肯定不会的。朋友笑笑说,在你心里,只要父亲喜欢,哪怕它是赝品,也价值千金,需要小心呵护万一我发现它不是赝品,死不认账呢?难道你不怕我昧下它?你肯定不会。认识这么多年,我对你的这点信任还是有的。朋友笑着说,这世上还有什么比一个儿子的孝心更有价值呢?(摘自小说月刊2017年第10期)7. 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A. 小说善于运用侧面描写,如借唐钧妻、友之口,表现了唐钧的孝心,借唐钧父亲的动作、神态和语言写出了唐钧内心的矛盾与痛苦。B. 插叙唐钧朋友被唐钧父亲骂了一顿,既说明唐钧父亲对执壶十分珍惜,又让朋友产生疑问的情
27、节合情合理。C. 文章以“情无赝”作为标题,揭示了文章的主题,充分说明人的情感都是真挚的,不像商品那样有真假。D. 小说运用了故意延迟故事发展的进展,拖延读者到达结尾的时间的“延迟法”, 使得情节波澜起伏,曲折有致。8. 简要分析执壶在小说中的作用。9. 这篇小说的段落都很短小,甚至大量使用一句一段的形式。请结合全文,分析这种写法的好处。【答案】7. C 8. (1)执壶是小说行文的线索,情节围绕执壶展开(为救父亲卖执壶,父亲要看执壶而儿子捧回执壶赝品,父亲死后儿子归还赝品发现竟然是真执壶),使行文结构更紧凑。(2)人物性格围绕执壶而彰显,如唐钓朋友的古道热肠的性格就在买卖执壶、借还执壶的过程
28、中彰显出来。(3)文章主旨借助执壶而突出,如父亲要看执壶,儿子以为拿回的是假执壶而内心隐隐作痛,体现了儿子的孝心,本文弘扬孝道的主旨因此得以凸显。 9. (1)使小说的情节发展脉络更清晰,层次分明:为救父亲卖执壶,父亲要看执壶而儿子捧回执壶赝品,父亲死后儿子归还赝品发现竟然是真执壶。(2)有利于突出人物形象:小说中有大量人物对话和心理描写,一句一段的形式可以起到强调的作用,不同人物的不同性格在围绕着买卖执壶、借还执壶的过程中彰显出来,如唐钧朋友的古道热肠,唐钧对父亲的孝顺。(3)段落内部和段落之间构成对话形式,并大量使用短句,能使语言简洁明快,形式上形成一种参差错落的排列,富有音韵美。【解析】
29、【7题详解】此题考核对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综合赏析能力。文学类文本阅读选择题,主要对文意、文章的主旨结构、人物形象的塑造、艺术手法等内容的考核,设错点概括类一般为文意、主旨、情感、人物的心理表述不当,赏析类一般为手法和特色概括不当。选择题错误的选项命制一般都有明显的不会引起争议的错误,即所谓的“硬伤”,在答题时注意寻找这些硬伤。题中C项,“充分说明人的一切情感都是真挚的”属于架空分析,夸大其词。【8题详解】此题考核分析文中多次出现的意象的作用的能力,注意从文章的情节、人物的塑造和主旨的表达的角度分析,从情节看,文章写“为救父亲卖执壶,父亲要看执壶而儿子捧回执壶赝品,父亲死后儿子归还赝
30、品发现竟然是真执壶”,可见“执壶”是文章的线索;从人物塑造和主旨的角度看,由文中围绕执壶的句子“唐钧说,也许卖掉执壶,能救爸的命”“万一熬不过来,他想用这笔钱带父亲到处转转”“但他还认为,无论什么样的无价之宝,在父亲的生命面前,都不值一提”“万一我发现它不是赝品,死不认账呢?难道你不怕我昧下它” ,可见儿子的孝心,本文弘扬孝道的主旨因此得以凸显。【9题详解】此题考核分析文章材料组织特征和作用的能力,要求分析小说的段落都很短小,甚至大量使用一句一段的形式的好处,答题时注意从形式和内容的角度分析,从形式上看,段落内部和段落之间构成对话形式,大量使用短句,能使语言简洁明快,形式上形成一种参差错落的排
31、列,富有音韵美;从内容看,短句大部分是人物的对话,在人物的对话中凸显人物的品质,如通过唐钧和妻子、朋友、父亲的对话,表现出其“孝顺”的优秀品质;从结构上看,采用短句的形式,加快文章的节奏,卖执壶父亲要看执壶儿子捧回执壶赝品归还赝品发现真执壶,使文章脉络更清晰,层次分明。【点睛】分析某个细节或某种物象在文中多次出现的作用的题目。答题时首先在文中找到这些语句,然后结合文章的具体的内容进行分析。分析时主要从反应人物的心理、推动情节的发展和主旨的表达的角度进行,有时还是文章的线索。二、古代诗文阅读(34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李常字公择,南康建昌人。
32、自束发读书庐山白石僧舍。既擢第,留所抄书九千卷,名舍曰李氏山房。调江州判官、宣州观察推官。发运使杨佐将荐改秩,常推其友刘琦,佐击节曰:“世无此风久矣。”并荐之。熙宁初,为秘阁校理。王安石与之善,以为三司条例检详官,改右正言、知谏院。安石立新法常预议不欲青苗收息至是疏言条例司始建已致中外之议至于青苗敛散取息傅会经义人且大骇安石见之,遣所亲密谕意,常不为止。又言:“州县散常平钱,实不出本,勒民出息。”神宗诘安石,安石请令常具官吏主名,常以非谏官体,落校理、通判滑州。岁余复职,知鄂州,徙湖、齐二州。齐多盗,论报无虚日。常得黠盗,刺字为兵,使在麾下,尽知囊括处,悉发屋破柱,拔其根株,半岁间诛七百人,奸
33、无所匿。哲宗立,改吏部,进户部尚书。或疑其少干局,虑不胜任。质于司马光。光曰:“用常主邦计,则人知朝廷不急于征利,聚敛少息矣。”常转对,上七事。时役法差、免二科未定,常谓:“法无新陈,便民者良;论无彼己,可久者确。今使民俱出赀则贫者难办,俱出力则富者难堪,各从其愿,则可久尔。”乃折衷条上之。赦恩,蠲市易逋负不满二百缗者,常请息过其数亦勿取。拜御史中丞,加龙图阁直学士。论取士,请分诗赋、经义为两科,以尽所长。初,河决小吴,议者欲自孙村口导还故处,及是,役兴,常言:“京东、河北饥困,不宜导河。”诏罢之。谏官刘安世以吴处厚缴蔡确诗为谤讪,因力攻确。常上疏论以诗罪确,非所以厚风俗。安世并劾常,徙兵部尚
34、书。辞不拜。出知邓州。徙成都,行次陕,暴卒,年六十四。 (选自宋史李常传,有删改)10.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 安石立新法常预议/不欲青苗收息至是/疏言/条例司始建/已致中外之议/至于青苗敛散取息傅会经义人且大骇/B. 安石立新法/常预议/不欲青苗收息/至是/疏言/条例司始建/已致中外之议/至于青苗/敛散取息/傅会经义/人且大骇/C. 安石立新法/常预议/不欲青苗收息至是/疏言/条例司始建/已致中外之议/至于青苗/敛散取息/傅会经义/人且大骇D. 安石立新法/常预议/不欲青苗收息/至是/疏言/条例司始建/已致中外之议/至于青苗敛散/取息傅会经义/人且大骇11. 下列对文
35、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 束发:指男子十五岁。古代男子到了十五岁,要将原先的总角解散,扎成一束。因此用束发指代成童的年龄。B. 谏院:朝廷设立舆论机关,可对朝廷百官的任用及各种政事提出意见,规谏朝政缺失。“正言”和“御史中丞”都是谏院所属的官员。C. 刺字:文中指针对犯罪之人的刑罚,也称“墨刑”。在犯人皮肤上刺字,再涂以墨使字迹明显,之后根据罪行轻重可为兵卒,也可发配至边远地方。D. 加官:在原有的官职外兼领其他官衔。加领的官职没有实际权力,只增加荣显,厚重身份,表示皇帝给予恩宠。12.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 李常为人谦让,有君子之风。发运使
36、杨佐向朝廷推荐李常,李常反而推荐好友刘琦。杨大为赞叹,将二人一起推荐。B. 李常坚持原则,不徇私情。他与王安石关系友好,却上书反对青苗法收息;即使王安石派人私下跟他表明自己的意思,他也不罢休。C. 李常心系百姓,为民排忧解难。他捉盗贼,毁贼窝,保一方百姓平安;黄河决堤,他力主不要给京东、河北的饥困百姓摊派劳役。D. 李常坚持正义,直言敢谏。修订役法时,他提出法无新旧,以方便百姓为好。刘安世诽谤蔡确,他上疏维护蔡确,因此被弹劾。13.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或疑其少干局,虑不胜任。质于司马光。(2)常上疏论以诗罪确,非所以厚风俗。【答案】10. B 11. B 12. D 13
37、. (1)有人怀疑他缺少才干气度,担心他不能胜任。哲宗向司马光询问。(2)李常上疏论述因为作诗判蔡确的罪,这不是用来使风俗淳厚的做法。【解析】【10题详解】此题考核文言断句的能力,答题时注意一些常见的句尾、句首标志性的词语,句子结构的对称,文中词语充当的成分,句子成分的省略,叙事内容的变化等。句中“常预议”前面的主语已经变换,前面断开,排除A;“至是”单独的时间状语,单独成句,排除AC;“青苗”“敛散取息”两个事件,中间断开,排除AD。故选B。【11题详解】此题考核理解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文化常识的考核主要集中在古代的一些称谓、官职的变迁、建筑的名称、年号、谥号、庙号、一些文书的名称、官场的一
38、些礼节、朝廷的一些机构、典章制度、行政区划、还有一些避讳的说法等。平时注意积累,尤其是课本的注释的相关内容,答题时还要注意结合语境的含义作答。题中B项,“御史中丞都是谏院所属的官员”错误,“御史中丞”属于御史台,宋代常以台谏并称。故选B。【12题详解】此题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是文言文必考的题目,错误选项的设置多以人物、事件、时间、地点的错位为重点,有时会在一些词语的翻译上命题,因对词语翻译错误而出现误判,答题时注意对读选项和原文,找到细微差别,题中D项,“刘安世诽谤蔡确”错误,原文“谏官刘安世以吴处厚缴蔡确诗为谤讪,因力攻确”,不是刘安世诽谤蔡确,是刘安世认为吴处厚交付蔡确诗中有
39、诽谤讥刺朝政之处,因而极力攻击蔡确。故选D。【13题详解】此题考核理解并翻译文中句子的能力,答题时注意直译,重点注意句中重点实词、虚词、活用和句式的翻译。重点词句,第(1)句,或:有人;干局:才干气度;虑:担心;质于司马光:介宾短语后置句。第(2)句,以:因为;罪:判罪;所以:表方式,用来。【点睛】文言断句的题目,首先注意一些常见的标志性的虚词,注意结构的对称,这是基础,其次注意断句题大多集中在对人称的转换和在句中充当的成分的考核,还要注意一个事件不要强行断开,不然句子就会支离破碎,相反两个事件句子再短,也要断开。选择题答题时注意选项的对比,然后结合文意进行分析。参考译文:李常字公择,南康建昌
40、人。年少时在庐山白石僧舍读书。考中进士后,留下他所抄录的书九千卷,为他的住处取名叫李氏山房。调任江州判官、宣州观察推官。发运使杨佐打算推荐他升官,李常推荐他的朋友刘琦,杨佐赞叹说:“世间没有此种风气很久了。”一起推荐他们。熙宁初年,任秘阁校理。王安石和李常交好,让他任三司条例司检详官,改任右正言、知谏院。王安石立新法,李常参与讨论,不想实行青苗法收取息钱,到这时,上疏说:“条例司刚成立,已经导致朝廷内外的议论。至于均输法、青苗法,聚敛散钱收取利息,解析经书的义理时穿凿附会,人们将会大为惊骇。”王安石看到后,派遣亲近的人暗中表明意思,李常不因此而罢休。又说:“州县发散官方预储备供借贷的银钱,实际
41、上不出本钱,勒索百姓出利息。”神宗责问王安石,王安石命令李常出具主要官吏的名字,李常认为这不符合谏官体制,落职为校理,通判滑州。一年多后恢复职务,任鄂州知州,移任湖、齐二州。齐州盗贼很多,没有一天不上报的。李常捉到狡黠的盗贼,刺字为兵,让他在自己部下,李常很清楚盗贼聚居的地方,就破门而入,全部根除了他们,半年间,杀七百人,让那些奸恶无处藏身。哲宗即位,李常改任吏部侍郎,升户部尚书,有人怀疑他缺少才干气度,担心不能胜任,哲宗向司马光询问。司马光说:“使用李常主管国家财政,那么人们知道朝廷不急于征利,聚敛可稍稍平息了。”李常陈述时政得失,上书七件事。当时差役、免役法没有确定,李常认为:“法无新旧,
42、方便百姓的就好;论述不分他我,能够长久的就确认。现在让百姓都出钱,那么贫困的人难以办到;如果都出力,那么富裕的人难以忍受。分别听从他们的意愿,就可以长久了。”于是折中分条开列上呈。皇帝赦恩,免除市易拖欠赋税不满二百缗的,李常请求利息超过这个数也不收取。被授予御史中丞,加封龙图阁直学士。李常论取士,请分诗赋、经义为两科,以尽其所长。最初,黄河在小吴决口,议者打算从孙村口疏导黄河归还旧河道,如果这样,就要兴动劳役,李常说:“京东、河北饥饿困乏,不应该疏导黄河。”下诏命停止了这件事。谏官刘安世因为吴处厚交付蔡确诗中有毁谤朝政之处,趁机极力攻击蔡确。李常上疏论述因为作诗判蔡确的罪,这不是用来使风俗淳厚
43、的做法。刘安世一同弹劾李常,调任他为兵部尚书,他辞谢不就职。出任邓州知州,移任成都,在走到陕西途中,突然去世,终年六十四岁。(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下面小题。临江仙 送钱穆父苏轼一别都门三改火,天涯踏尽红尘。依然一笑作春温。无波真古井,有节是秋筠。惆怅孤帆连夜发,送行淡月微云。樽前不用翠眉颦。人生如逆旅,我亦是行人。注钱穆父:苏轼的友人,时被谪出知瀛州(今河北河间)。“改火”,这里指年度的更替。词人三年前曾赋诗与友人赠别,此次在杭州重聚。筠:竹。翠眉:古代女子用青黛画眉,故称;此处借代歌妓。14. 下列对诗歌存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 “一别”
44、二句道尽别后苦楚,寄寓着对友人三年漂泊,踏尽红尘、此番又遭贬谪的同情。B. “无波”二句运用了比喻、双关、对偶等手法,赞赏友人面对坎坷奔波时的古井心境和秋竹风节。C. 规定的到仕期间已逼近,不得不启行,因此“惆怅孤帆连夜发”;“淡月微云”亦为离别营造出一种凄清幽冷的氛围。D. 此词先是回顾过去的交往,接着抒发话别时对友人关切之情,再是展望未来,以旷达相期。既有情韵,又富理趣。15. 本词为送别而作,虽有别情,却仍不改东坡旷达洒脱的个性风貌,请结合具体词句加以赏析。【答案】14. B 15. “依然”句在道尽友人的凄楚经历之后,写出二人分别虽久,可情谊弥坚,相见欢笑,犹如春日之和煦。一扫离别的苦
45、楚,展现旷达之风;“樽前”句说离宴中歌舞相伴的歌妓用不着为离愁别恨而哀怨。 “不用”二字,一是不要增加行者与送者临别的悲感,二是世间离别本也是常事,则亦不用哀愁,彰显洒脱之气;“人生二句”点明自己与友人一样,都是天地间的过客,以对友人的慰勉和开释胸怀总收全词,体现通达之悟。【解析】【14题详解】此题综合考核诗歌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和思想情感的能力,每个选项一个考点,几乎涵盖诗歌的所有内容,注意结合全诗进行分析,此类试题一般从意象的含义、手法及其解说、艺术效果、语言风格、曲解诗意等角度设错,答题时注意仔细辨析。题中B项,“二句运用了比喻、双关、对偶等手法”错误,此处并未运用双关的手法。故选B。
46、【15题详解】此题考核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的能力,重点考核诗歌的情感,分析诗歌的情感注意以诗歌的抒情方式、注释、标题和诗中的表情达意的重点词句作突破口,答题时先答出情感,然后结合诗歌的内容解说。此题注意题干的要求分析“别情”和“旷达洒脱”的个性,答题时注意根据“一别都门三改火”“天涯踏尽红尘” “惆怅孤帆”“送行淡月微云”分析“别情”; 然后根据“依然一笑作春温”分析“旷达之风”;根据“樽前不用翠眉颦”分析“洒脱之气”;根据“人生如逆旅,我亦是行人”分析“通达之悟”。【点睛】诗歌的情感分析的题目一直是考试的重点,但是考核的难度并不是太大,存在的问题主要是不知道答题的突破口,答题时
47、要注意结合诗中标题、注释和诗中表情达意的重点句子作答,重点是在自己的答案要包含诗歌中的重点词语,这样就能和给的答案无限接近,还要注意诗歌的抒情方式,根据抒情方式分析情感。答题时情感都要求结合诗句分析,不要只答出情感而放弃诗句。(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1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赤壁赋中,苏轼写月亮初出于东山,以 “_”写出月亮仿佛在天空流连的姿态,与前文中吟诵明月之诗“ _”相映衬。(2)杜甫在登高中由空间开拓视野,由时间驰骋想象,营造了开阔悠远、囊括宇宙的境界之后,不禁联想到自己“_,_” 的沦落他乡、年老多病的处境。(3) 古代许多仁人志士的高风亮节、博大襟怀令我们敬仰,杜甫在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以“_,_”表现出自己的崇高理想和美好心愿以及忧国忧民的情怀。【答案】 (1). 徘徊于斗牛之间 (2). 歌窈窕之章 (3). 万里悲秋常作客 (4). 百年多病独登台 (5). 安得广厦千万间 (6). 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解析】【详解】此题考核识记名篇名句的能力,此类题目一般有理解性默写和根据上下文填空两种类型。答题时注意不要出现错别字,理解性默写还要注意给出的提示,填准句子。此题属于理解性默写,注意选准句子,不要写错别字,重点注意“窈窕”的写法。三、语言
链接地址:https://www.77wenku.com/p-8796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