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秦诸子选读《王何必曰利》学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先秦诸子选读《王何必曰利》学案(8页珍藏版)》请在七七文库上搜索。
1、二、王何必曰利释文题“王何必曰利”是孟子梁惠王上中的一句话,面对梁惠王对“利”的热切期待和渴望,孟子旗帜鲜明而直截了当地表明了自己的观点“王何必曰利?”这句反问是对梁惠王追逐利益的强烈不满,也表达了孟子对“利”的极端唾弃,反问过后的一句“亦有仁义而已矣”,表明孟子对“仁义”的极力推崇和执着追求。“重义轻利”的思想是“王何必曰利”的真正内涵。本课共选取了三篇短文。第一篇选自孟子梁惠王上,是孟子劝说梁惠王要“后利而先义”;第二篇选自孟子告子下,讲的是宋国学者宋到楚国去调解楚国和秦国的纷争,途遇孟子,孟子向他阐述“利”与“义”的关系;第三篇选自孟子尽心上,阐述“利”与“义”的区别。明主旨本课所选三则
2、文章,均是孟子阐述自己对“利”的看法的。孟子对“利”是极端厌恶的,他将因逐利而产生的危害阐述得具体而深刻。在利与义上,孟子极力主张“先义而后利”,“重义轻利”,孟子的这种把仁义张扬在私利之上的价值观,背后虽然摆脱不了君臣父子的传统观念,但可以启发我们审查唯利是图这种价值观以及人生追求的社会弊害,有很深的现实意义。1词语理解(1)通假字愿闻其指通“_”,_ 答案旨意旨、意向(2)一词多义接去答案交接、交往/接触/连接,连续/承接/接待抛弃,丢弃/离开/距离(3)古今异义以罢三军之师古义:_今义:老师。何以利吾家古义:_今义:家庭。然而不亡者古义:_今义:转折连词。答案军队。卿大夫的采地食邑。这样
3、而。 (4)虚词归纳其之而答案代词,他们的/代词,指代“慧空禅院”,那/代词,指代“古之人”,他们/语气助词,表反问语气,难道动词,到/代词,他/代词,这些/结构助词,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表示宾语前置连词,表修饰,不译/表示并列,一般不译,有时可译为“又”/表示承接,然后/表示转折关系,可译为“但是”“却”2词类活用(1)不远千里而来:_(2)我将见楚王说而罢之:_(3)亦将有以利吾国乎:_(4)苟为后义而先利:_(5)为人臣者怀利以事其君:_(6)孳孳为善者:_答案(1)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以为远(2)使动用法,使停止(3)使动用法,使得到利益(4)意动用法,以为后(5)名词作动词,
4、侍奉(6)形容词作名词,善事3特殊句式(1)千乘之国,弑其君者,必百乘之家。(2)先生之志则大矣。(3)鸡鸣而起,孳孳为善者,舜之徒也。(4)何以利吾国?(5)说之将何如?(6)孟子遇于石丘。答:_答案(1)(3)判断句,(4)(5)宾语前置句,(6)介宾短语后置句。4语句翻译(1)未有仁而遗其亲者也,未有义而后其君者也。译文:_(2)楚王不悦,我将见秦王说而罢之。二王我将有所遇焉。译文:_(3)为人臣者怀利以事其君。译文:_(4)怀仁义以相接也,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译文:_答案(1)没有一个有仁心却遗弃父母的人,没有一个讲道义却把君王摆在次要位置上的人。(2)(如果)楚王不高兴,我将去拜见
5、秦王,劝说他使他停止战争。楚王、秦王两人当中,我将有投合的。(3)做臣下的存有追逐私利的念头来侍奉国君。(4)怀着仁义之心来相互交往,这样而不能够成就王业的,不曾有过。文本名句1万乘之国,弑其君者,必千乘之家;千乘之国,弑其君者,必百乘之家。2未有仁而遗其亲者也,未有义而后其君者也。3欲知舜与之分,无他,利与善之间也。文外名句1言近而指远者,善言也。2孔子登东山而小鲁,登泰山而小天下。3一日暴之,十日寒之,未有能生者也。4人有不为也,而后可以有为也。1.(孟子梁惠王上)2.(孟子告子下)3.(孟子尽心上)1请你结合选文谈谈孟子的“义利观”,并谈谈它的现实意义。答:_答案孟子强调“义在利先”,义
6、、利不能兼顾时,宁取义不取利。孟子之所以反对先“利”后“义”,就在于他认为“上下交征利,而国危矣”,因此应该以仁义维系人心。孟子生活的时代与孔子生活的“礼崩乐坏”的时代不同,这是一个群雄争霸、战乱不已的时代。孟子主张行仁政取民心,然后兴“仁义之师”以统一天下,与法家的以武力征服天下根本对立。孟子“仁政”的思想基础是民本主义或古代朴素的人道主义,即以人为中心,以民为本。继承孔子仁学,但又把它推广到政治心理上去,把它视为治国平天下的根本,从而把仁学修养学发展成仁学政治学,这是孟子思想对孔子思想的独特发展。这对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但同时应该看到,个人在符合法律的范围内或不违犯法律
7、的前提下追求利也是正当行为,也是社会前进的动力之一,如果完全否定了“利”的需要,就会挫伤个人发展的积极性,所以我们在现实生活中,应辩证地看待“义利”关系,不能只顾一方面而忽视另一方面。2孟子赞扬舜“鸡鸣而起,孳孳为善”,从舜的身上,你看到了一种什么样的品格?答:_答案“鸡鸣而起,孳孳为善”表现了一种孜孜孜以求的勤勉精神,表现了一种崇高的人格力量。这种人格之美是一种可与天地比寿、可与日月同辉的大美和壮美。这种大美和壮美也是整个中华民族的伟大精神和审美意识中的最强音。诚如鲁迅先生所指出的那样:“我们自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有拼命硬干的人,有为民请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虽是等于为帝王将相作家谱的
8、所谓正史,也往往掩不住他们的光耀,这就是中国的脊梁。”(且介亭杂文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可以说,正是孔孟,尤其是孟子所强调和赞美的人格美塑造了中华民族的脊梁。3孟子的论辩颇有气势,试以本课第1则选文为例简析。答:_答案孟子的文章往往气势浩然,逻辑严密,本则选文各层次之间紧密联系,一气呵成。首先表明观点,然后运用排比的修辞手法,正反对比论证,层层推进,证明观点的正确性。逻辑之严密,可谓无可辩驳;气势之浩然,可谓水到渠成。孟子论辩的浩然之气来自他坚毅的人格,他有自己的主张、坚定不移的信念和广博的学问。气盛则言宜,所以谈起话来理直气壮、刚柔相济、词锋犀利。“万取千焉,千取百焉,不为不多矣。苟为后义
9、而先利,不夺不餍。”孟子说得有没有道理?对此你有什么看法?答:_答案(示例)古人云:“衣食足,则知荣辱。”在充满物欲诱惑的现代社会,我们的确太需要常常保持一份“知足”之心。如果任性放纵,欲望勃发,无节制地攫取和占有,色情、抢劫、打杀等将会成为现代社会的“毒瘤”。我们的生命将会被无休止地吞噬。拒绝空白空白是生命中的盲点。我以我对热爱生命的热烈追求来庄严宣誓:我拒绝空白。两千多年前孔子对人说过:“天生万物,唯人最贵。”我,生为人,出于对生命的尊重,我必须有奋发向上、刚健有为的人生态度和价值取向。我崇拜孔子。他有“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理想,他有“吾有十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
10、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的宣言。我崇拜孟子。他有“当今之世,舍我其谁”的豪情,他有“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的坚毅。人生在世,身为社会一员,就有责任为社会做贡献。我有义务做到“达则兼济天下”。当在热烈的追求之中遇到艰苦的时候,我决不会接受空白,决不会“穷则独善其身”。我要将自己的脊梁化为沙漠中坚挺着的胡杨,活着三百年不死,死了三百年不倒,倒了三百年不朽。我拒绝空白。我拒绝庄子。拒绝他“终身不仕”,愿化归于自然。我拒绝空白,我拒绝陶潜。拒绝“守拙归园田”“复得返自然”。人生于社会,怎能逃避社会?我决不会给生命留下一点空白,我有理想,我愿尽我所能为
11、人类社会注入前进的一丝力量。我愿做到“仁者爱人”“仁者无不爱”“泛爱众”的博爱。我愿如“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的屈平;我愿如“凭轩涕泗流”“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的杜子美;我愿如“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范仲淹;我愿如“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的林则徐。所以我拒绝空白,拒绝“穷则独善其身”。我有毅力,有孟子“苦其心志,劳其筋骨”的坚毅,有“任尔东西南北风”的坚强,有“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的坚持,有沙漠中胡杨的坚韧。我,要用我的理想和毅力,去拒绝空白,去追求我热烈的人生。赏析“拒绝空白”,反弹琵琶,理直气壮,感天撼地。看到如此刚性的文字,听到如此坚定的声音,怎能不亮人眼眸,动人心魄?佩服作者审世观世的睿智坚毅,他在了悟“空白是生命中的盲点”之后,不悲观颓废,而是循着生命的正常轨迹,勇往直前,以积极的人生态度庄严宣誓:我拒绝空白。从而机智灵巧地亮出了自己的观点。然后,作者直奔主题,审视历史,联系人生,反思自己,引经据典,纵横捭阖,表明心迹,袒露心声。言之凿凿,情之殷殷,心之皓皓,理之壮壮。激人热情,鼓人斗志!文章以第一人称的手法叙事抒情,令人感到亲切。长短句参差,骈散句结合,音韵铿锵;多种修辞手法的巧妙运用,文采斐然。读后,让人如饮清泉,身心清凉;如闻花香,润彻心脾;如啜香茗,如痴如醉。
链接地址:https://www.77wenku.com/p-8904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