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写作与修改《理性思维的深化》学案
《文章写作与修改《理性思维的深化》学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文章写作与修改《理性思维的深化》学案(17页珍藏版)》请在七七文库上搜索。
1、第二节理性思维的深化理性思维成就哲理名诗庐山,自古有“匡庐奇秀甲天下”的美称。它那瞬息万变、瑰丽奇迷的山色,为历代文人骚客讴歌不已。唐朝诗人钱起这样写道:“咫尺愁风雨,匡庐不可登。只疑云雾里,犹有六朝僧。”庐山的风雨云雾使诗人感到惊异骇怪。庐山如此神奇莫测,似乎在于云烟雾霭的作用,这是诗人的感性认识。后来,苏轼与友人同游庐山,却以他独特的感受翻出新意,这便是脍炙人口的题西林壁:“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这首诗没有具体描写庐山美景,而是在概述总体印象后,指出观察问题应客观全面,如果主观片面,就得不出正确的结论。同是写庐山的诗歌,苏轼的创作体现了从感性体验
2、到理性思维的深化,由此成为千古名篇。“深刻”属于高考作文的发展等级。深刻是指作文的见解深刻。议论性文章是论点深刻,说理透彻;记叙性文章是形象生动,思想深刻。高考作文的见解深刻的表现应该是多种多样的,或是深入本质,或是揭示原因,或是说明结果,或是指出规律,或是预见发展,或是抓住要害,或是给人启发,等等。这里所说的深刻,是对高中毕业生的年龄和水平在考场上所能作出的文章的见解的优秀程度而言的,不能用评价专家学者所达到的思想深度来作为衡量高考作文的标准,也不能仅仅认定逆反思维、别出机杼的创新思维才是深刻。深刻在文中的表现形式:1记叙文中议论的深刻透彻记叙文以叙述描写为主要表现手法,但也常常运用议论与抒
3、情。议论在记叙文中的有无与多寡是由文章的特质决定的,记叙文中的议论,虽然篇幅一般比较短,但却有其独特的功用。其一是叙事的深化。通常出现三种形式:一是先叙后议,二是夹叙夹议,三是先议后叙。无论哪一种形式,均以叙事为基础,是层进式的深化。“叙事”是“画龙”,“议论”则是“点睛”。其二是情感的升华。在记叙性的文章中,“饱含哲理的抒情”、与抒情相结合的议论,均赋予议论以形象化、情感化的色彩,使之成为文章的“闪光点”。2议论文中议论的深刻透彻议论文要有深刻的哲理性:议论不仅要有正确、科学的理,而且这个理还要阐述深入,真正揭示事物的本质,并且还要有周密的论辩性。理不能自现,不能自明,要明理就要论辩、阐发,
4、使读者通过你周密的论辩,全面深刻地理解道理的深度、广度和力度。以理取胜,以理服人,循循善诱,才能让读者真正接受你所揭示的“本质”。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提出“应在继续提高学生观察、感受、分析、判断能力的同时,重点关注学生思考问题的深度和广度”,“养成独立思考、质疑探究的习惯,增强思维的严密性、深刻性和批判性。乐于进行交流和思想碰撞,在相互切磋中加深领悟”。由此可见,思维的深化对中学生的写作来说是非常重要的。理解“理性思维的深化”这个命题,首先要明确思维的两种基本形式:感性和理性。感性思维是一种带有直觉性、整体性、模糊性色彩的思维方式,它往往同具体形象联系在一起,这种思维对客观事物的认识比较粗糙;理性
5、思维,是人类思维的高级形式,是人们把握客观事物本质和规律的智能活动。很多文章就是因为它们能启迪人类的智慧,给人们带来丰富精神家园的无限可能而成为名篇,它们就是作者运用理性思维的产儿。在文章的写作过程中,理性思维的深化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首先,养成分析问题的习惯。理性就是能从基本事实出发,在不违背客观规律的前提下,多问几个为什么,把一个问题试着分解成几个问题,注意对它们的探寻和对它们的内在联系的分析,进而得出让人信服的结论。或者对一个事物进行分解,从不同的侧面、不同的角度、不同的高度深化对事物的认识,以达到更加客观、透彻地认识事物的目的。这个过程就是认识的深化过程,理性思维深化的过程。例如,
6、朱熹的观书有感“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前面两句属于感性认识,后面两句属于理性认识,是对池塘水清景美进行理性分析后得出的结论。其次,学会对自己的感知进行必要的概括与说明,也就是要我们经常地总结自己,把一些具体化的东西抽象化。1用形象而富有内涵的句子来概括。例如,余光中的乡愁用“而现在/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我在这头/大陆在那头”表达了对祖国的思念,对祖国统一的渴盼。主旨句形象而富有内涵,令人深思,余情袅袅。2用深刻而直白的语言直接点明,如下文:老师(节选)余秋雨我的语文老师穆尼先生已于去年逝世。今天有一位中年女子特地赶到校庆会场来找我,她是穆尼老师的女
7、儿。她说,穆尼老师临终前几次留话,要把他的藏书全部遗赠给我。我和同学们一听都吓了一跳,因为我们都知道那是一个近似图书馆的庞大收藏。穆尼老师终生贫寒,全是为了购置这些书;他的家庭几十年来一直局促在难于转身的狭隘空间里,全是为了堆放这些书。他藏书,不是为了著书立说,只是为了备课,备好一节节的中学语文课;而当他无法再用这些书籍备课的时候,也就毫不犹豫地决定把它们全都交给某个他认为成绩较好的学生。我当然不可能真去接受这份无价的馈赠,何况我现在连自己的藏书也已经完全无法对付,但面对穆尼老师的女儿我还是不能不心情沉重:毕业那么多年,我去拜访老师也就一二次罢了,而老师的遗言却突然使这架人情的天平严重失衡。天
8、地间最大的人情失衡,第一产生于父母与子女之间,第二产生于老师与学生之间。子女和学生痛切地发现这种失衡时,大多已无法弥补。作者在叙述完老师留下遗言,要把他的藏书全部赠予“我”后,对此作出思考,并且用“天地间最大的人情失衡,大多已无法弥补”这样一组直白而深刻的话点明了情谊无价和师情难还的主旨(理性思考)。主旨表述鲜明准确,透人心扉。再有,文章中理性思维的体现更多的是借助文章的结构。一篇理性思维力强的人所写出的文章一定是思路清晰且环环相扣的,让人读后能产生一种思维的快感,就像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之类。结构的安排,要注意两点:一是梳理思路,使理性的分析构成文章的主线,逐渐显示出文章的轮廓,这可以借助语言
9、上的标志,如领起句、总括句来体现;其次,在段落的安排上体现出内容的递进关系,或由浅入深,或由次到主,或由表面到本质。例文一近墨者未必黑单就题目来说,文章就具备了一种深刻的、闪现着理性思维的光芒。文章本身更是显示了思维的理性化,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说理的条理性。这种条理性最重要的体现就在全文段落与段落之间的递进关系上,作者先提出自己的观点,但并没有急着去论证,而是宕开思路从反面观点入手,这样的处理一方面增强了论点的针对性,又使得文章显得思路活泼且与后文形成相互的照应,大大增强了文章的整体感。第三段笔锋陡然一转便到了文章的核心内容,“物本如此,人当固然”,可谓干净利索,这当然是思维的一次深入。
10、接着,第四段,“如果以上谈的还不足以使人信服我的观点,这里不妨再举个集体近墨者未必黑的例子”,一句话就又使文章从个例上升到了群体,这就使论证更具有了典型性和说服力,论据充分,论证由浅入深,体现出议论思路的逻辑性。文章最后两段更是深入一步,由现象到本质,揭示了近墨者黑与不黑的根本原因,并分析了“人怎样才能做到近墨不黑”,体现出论证的逐层深化。二是论证的辩证色彩。作者在论证“近墨者未必黑”的论点时,并没有全盘否定“近墨者黑”的说法,而是肯定了这种说法有一定的道理,然后指出这个说法的片面性,从而引出本文的论点。理性思维的形式之一便是辩证思维,对于“近墨者黑”与“近墨者未必黑”这样的问题,唯有辩证分析
11、方能使论证充分有力,全面客观。例文二我忘不了那一双眼睛本文是一篇理性的认识用感性化的方式表现出来的佳作。文章紧紧抓住祥林嫂的眼睛的四次变化,以此为线索勾勒出她悲剧的一生,然后拷问造成她悲剧命运的根源,由感性的认识上升到理性的分析。但文章一开始并没有采用理性的分析去探讨鲁迅先生这样安排的独具匠心,而是先以人物形象的悲剧命运引发出自己的感受,来表达对人物命运的情感共鸣:“我被祥林嫂的眼睛深深地震撼了!”围绕这种情感,作者在接下来的分析中也是强调人物悲剧命运带给读者的艺术感染力,表现出对祥林嫂的同情。在文章的最后三段,作者对造成祥林嫂悲剧的罪魁祸首封建礼教进行了无情鞭挞,并理性分析鲁迅先生通过眼睛这
12、个窗口来表现祥林嫂悲剧命运的独具匠心。全文的结构,采用了“总分总”的模式,先总写感受,再分述变化,再分析根源,再点明手法,最后点题,首尾呼应,严谨自然。由此文来看,理性思维的深化体现在写作中的思路梳理上,让理性分析构成文章的主线,逐渐显示出文章的轮廓。这些理性化的认识可以在开头提出,领起下文,当然也可以在结尾提出,总括上文,表现出一种清晰的思路。正如写议论文,结构上可以是先总后分,也可以先分后总,还可以采用“总分总”的结构形式。但无论采用哪种形式,有一点是必不可少的,即理性的分析要贯穿全文的始终。例文三穿针引线式的人物卫老婆子本文是一篇剖析深刻、见解独到的评论性文章。作者对小说祝福中的卫老婆子
13、这样一个次要人物作出了理性的分析,提出了自己独到、中肯、令人耳目一新的观点:卫老婆子是一个中人,是当时社会的寄生虫;卫老婆子在小说情节上穿针引线。前者简略,后者详细。这样的安排取决于文章的中心。在结尾处,作者又抛给读者一个值得深思的问题,让我们体会到即使是这样一个“穿针引线”的人物,也被作者塑造得非常成功。本文在理性思维的深化上有两点值得我们借鉴:一是对自己的思维成果有恰当的概括和说明,并让它们形成全文的主线,厘清思路;二是清晰的结构,严谨而完整。1如何理解具体与抽象的关系?答案“知识导引”说“我们的感受是具体的”,这里的“具体”使用的是它的“特定的”含义。也就是说不同的个体,即使是面对同一事
14、物时他们的感受也是不一样的,任何的感知都具有独特性。也正是因为这个原因,如果对这种独特的感受不加以阐明,那么别人是不容易理解的。这就需要从具体的感受里找出与它共同的、本质相同的(抽象的)感受。用“知识导引”中的例子来说明,作者对祥林嫂的眼睛的感受是他自己的、独特的感受,当只是映现在他脑子里的时候,这种感知还处于较初级的阶段,表达出来怎么让人理解呢?于是他进行了适当地概括与进一步地说明,把它转化成了抽象的语言,用“芒刺在背”和“刺透了胸膛”两种本质相同的感受让读者理解了祥林嫂的眼睛带给作者的震撼。因此这种感受就不再是具体的了,而带有一种大家都可理解的广泛性。这是一个认识深化的过程,好比我们由“一
15、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这样的现象总结出这样的规律“答案是丰富多彩的”,这就是一个由具体到抽象的过程。另外,在我们的写作中会经常地使用到这样一种技巧:由抽象到具体。思想是抽象的,但表达的形式却可以是具体的、形象的。有时候纯粹的学理和概念可能会让我们的思维枯竭,以致行文难以继续,所以在表达思想时,要贴住自己的具体感受,在丰富具体的感受中升华出明确的思想。像下面这段话:人生在世总免不了痛苦和快乐的交替,就像有黑夜之后注定要有黎明。我从不相信痛苦会伴随人的一生,就像世界永不会长久地被黑暗笼罩,因为地球在面对了黑暗之后又转过脸来。作者把对人生的抽象的感悟用形象具体的“黑夜与白天”这一真实可感的自然
16、现象作了进一步明确。文章的思路也因此更显开阔,并且丰富了写作内容,从思想的角度来讲,这不也体现了一种认识的深化吗?2在文章中如何呈现认识深化的轨迹?答案理性分析的深化必然要显示递进的过程,这也是文章走向条理的必由之路,尤其是在议论文中。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中那些标志性的段落“不仅如此”“但是这在他身上远不是主要的”“因为马克思首先是一个革命家”等,都充分体现了文章在内容上的递进关系:“由浅入深,由次到主,由表面到本质。”这便是内容和形式的完美结合,两位战友的情谊、恩格斯对马克思的崇高评价都通过这种外在的形式得到恰如其分的表现,而且内容远大于形式。如何使文章深刻?1平中见奇全靠“问”看似不起眼的素
17、材,经过理性分析后,就会别有洞天。我们常常有这样的体会:面对一个具体的人物、物象、场面或者电影镜头,我们虽然有很强烈的感受,但这种感受往往是比较朦胧的,甚至仅为一种潜意识。为了深化自己的认识,需要对自己的感受进行理性分析,要么分析概括,上升到理论高度,要么由现象到本质,挖掘根源或者由物到人,揭示象征意义。其实,这种理性思维的过程,同写作的运思过程是一致的,我们写作中的“以小见大”“象征手法”等构思手段,就是认识深化的具体运用。看到事物,多问几个为什么,就一定能挖掘出感人、深刻、新颖的立意来。2017年全国卷陕西一考生写出了一篇扣题紧密、文采飞扬的议论文。文章以舒缓的语调起笔,运用了名言事迹互证
18、法,使得文章内容充实,意义深长,更加突出了写作的主题。文章紧扣“龙的精神”“中华民族的脊梁”,丰富的素材特别契合主旨,从多角度有力地论证了论点,层次清晰,语言表现力强,论述有力。同时,本文论点明确,文气充沛,笔力劲健;遣词造句,行文流畅,句式多样,整散之间,使每一句话体现出和谐之美。引经据典,不仅提升了文章的文化韵味,而且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具龙脉之强,望今朝之盛陕西一考生漫步于悠悠的历史长河,洗礼于璀璨的华夏文明。那么多颗耀眼的明珠随岁月的变迁转瞬即逝,但它们的逝去留给我们的却是中华民族的魂魄,他们的自强不息成为我们砥砺前行的永恒动力,也铸就了龙的脊梁。我曾见过杜甫于破屋中无眠,却发出“安得
19、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的祈愿,情愿“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我曾见过南怀瑾以年老之躯全身心传播中国传统文化,且不遗余力催生金温铁路,为苍生造福,更以一腔热忱修中华民族希望之心路。他们如露珠一样,将光芒留给了苍生。我们沉浸在“温一壶月光下酒”的柔情中;迷醉在“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的期盼中;在“似这般花花草草由人恋,生生死死随人愿”的花园中游玩嬉闹。昔者孙膑被处膑刑,却乘车出战,指挥百万雄师;韩信胯下受辱,却如盖雪青松,以战功傲视群雄;司马迁遭受宫刑,却隐忍泪泉,诉尽历史的悲欢离合。他们走得如此坚强,沉浸在游戏享受中的我们,是否应该心怀祖国,顽强拼搏?“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
20、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作为新世纪的主人,祖国的栋梁,难道不应该有点担当吗?当面对生活困难时,想想苏武的一柄汉节;当经受挫折一蹶不振时,想想岳武穆的满腔热血。我们是龙的传人,就应该具有龙的精神,不屈服,不退缩。毛主席曾说:“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这是一种自信,是一种“几人平地上,看我碧霄中”的豪情,是“男儿何不带吴钩,收取关山五十州”的壮志。然而如果没有中华民族的精神,不具有龙骨之强,又何谈“看今朝”?什么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呢?一回回倒地,一次次跃起,一记记扣杀,点燃几代青春,唤醒大国梦想的“铁榔头”告诉了什么叫自强不息;青蒿一握,水二
21、升,浸渍了十多年,为了一个使命,执着于千百次实验的屠呦呦证明了什么叫顽强进取。是一滴水,你要把自己融入大海;是一树梅,你要让自己开在悬崖;是龙的传人,你要让自己熠熠生辉。2画龙莫忘“点睛”笔理性的认识,体现在文章中,就是对文字的恰当运用。我们的感受是具体的、个性化的,有时为了让读者能够准确地理解,需要适当地用议论或抒情的语句点出来。这种文字表述可以是比较含蓄的,也可以是比较明确的,但它一定是最富有表现力的。2016年高考江苏高考作文题“话长话短”,一位考生的文章写得很有意味。考生用朴素的笔墨记叙了从事文物修复工作的老王如何化腐朽为神奇、创新式的修复、重现古物神韵的故事。然而,文章在不温不火的叙
22、述中却蕴藏着深意:文物修复不只是简单的复原,要“有慧眼识得旁人忽视之处”,方能在千篇一律的工作中脱颖而出。作为一个中学生,从文物修复的角度取材,显示了其厚实的文化积累;而老王的话“众人无话之处或许你有话可说,此时大做文章岂不快哉”,既与话题材料妙无痕迹地照应,又恰到好处地点明题旨,让人不得不佩服考生的机智。修钟长脊蜿蜒,垂脊错落,红墙沥粉,鎏金飞檐。这儿是故宫,是老王工作的地方。打了一盆热水,老王便紧闭上西三所的红门。“呵!王老师回来了!快来看看这件宝物!”徒弟小林招呼着便掀开了工作台上的白席一座金光璀璨的大型钟表,原来是乾隆帝的音乐水法钟。老王细细赏了一番,着实精美巧妙,欧式建筑、中式亭台并
23、列其上,更添韵味。“老师,这件宝贝还算完好,我们几个着手修复没有问题。”小林自信满满地和老王保证道。老王点点头坐在一旁,花猫懒沐在细碎的阳光下,半眯着眼,似乎是在朝老王笑。老王不再盯着徒弟们干活,只觉得院子里的猫儿一颦一动之间也不乏趣味。不出半日,小林就出来交差了,除锈见新后的器物更显出皇家的雍容华贵,钟盘走时精准,不愧为前辈们巧夺天工之作。几个小徒弟和隔壁木器组的同事们都对它赞不绝口,老王却总觉得钟表虽美,但时刻运转的表针太过死板,少了灵动的韵味。几位看客正大赞表台之上栩栩如生的装饰动物和银箔仿制的溪水,老王却蹙起了眉头。“王老师怎么不说话?也和我们几个门外汉分享一下高见啊!”几位同事调侃道
24、。“此钟虽美,但多为静止之物,装饰的堆砌在你们看来是盛美之处,我倒觉得此处可以作文章。”“大家都是干这行的,修复文物的工作能做到复原便可,你何必自增烦扰啊!”老王笑着摇摇头反驳道:“人人赞此物华美,我不必再说。但你们眼中的完美之处,我还真有话可说!”说罢,老王拆了钟表的上盘,用铁丝将装饰品和钟内的传动系统一一连接;将银箔尾端捻作银丝扣于动轴之上;再取银丝上连纺车、风车,合上上盘后,老王欣慰一笑:原本沉寂之物此时动了起来!转鸭、吠犬,还有那潺潺的流水,真如大型表演,运转精准,具体而微。在场的各位连声叫好,老王看着门槛边的小花猫,轻轻地笑了。徒弟们求老王传授经验,老王从容道:“别人的溢美之处你何必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理性思维的深化 文章 写作 修改 理性 思维 深化
链接地址:https://www.77wenku.com/p-8909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