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2020学年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1:第四单元检测试卷(A)含答案
《2019-2020学年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1:第四单元检测试卷(A)含答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9-2020学年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1:第四单元检测试卷(A)含答案(9页珍藏版)》请在七七文库上搜索。
1、第四单元检测(A)(时间:120分钟满分:120分)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第13题。史学与新闻记录客观事物,这是记者与史家的基本工作。中国古代最早的史家是史官,所谓“左史记言,右史记事”。这左史、右史,便是史官,凡是最高统治者的言行及国家大事,都由他们记载下来。汉代以后,人们把这样的记录叫作“起居注”。这在当时是颇类似于“新闻”的,但我们毕竟不能把“起居注”一类的东西称作“新闻”,而是把它们称作历史。记者的出现,是在近代报纸、杂志、广播产生以后,才有所谓“本报记者”“本刊记者”等。顾名思义,“记者”就是记录之人也。礼记王制说:“大史典礼,执简记。”左传僖公七年云
2、:“夫诸侯之会,其德、刑、礼、义,无国不记。”可见,古时凡重大典礼、会盟,都是有专人记录的。这些人都是史官,也有点像“新闻记者”。古代官府的邸抄也是用来传知朝政的文书抄本和政治情报的,后来发展成一种手抄的类似报纸的出版物,又称“京报”。不过,它们所做的记录,是大多数人看不到的,故而这终究是历史,不是新闻。今天,凡重大事情,都有记者采访,然后写成新闻报道。这种工作,这种身份,很容易使我们回忆起古代的史官来。尊重事实,秉笔直书,是记者与史家共同遵循的准则。中国古代正直的史官和史家,都有一个优良传统:秉笔直书。司马迁著史记,“不虚美,不隐恶”,被人称为“实录”(汉书司马迁传)。对于新闻记者来说,能不
3、能尊重客观事实,如实地反映生活中的善与恶、美与丑、先进与落后,犹如史家能不能秉笔直书一样。年仅24岁的马克思被聘为莱茵报的主笔后,发挥了报纸宣传的巨大作用,发表了一批根据事实写成的文章和评论,把检察官先生们弄得“一筹莫展”。反之,如若对新闻报道进行“合理想象”“逻辑推理”“艺术加工”“故意拔高”等,就脱离了客观事实。从本质上来看,这与曲笔作史没有什么不同。因此,这是正直的记者所不取的。一个严肃的史家和一个正直的记者一样,他们最可贵的品质就是尊重客观事实,实事求是,秉笔直书。尊重事实,秉笔直书,这是需要极大的勇气的。左传记载了这样一件事:齐国大夫崔杼杀其国君齐庄公后,“大史书曰:崔杼弑其君。崔子
4、杀之。其弟嗣书而死者二人。其弟又书,乃舍之。南史氏闻大史尽死,执简以往。闻既书矣,乃还”(左传襄公二十五年)。齐太史兄弟三人先后被杀,其弟继续书“弑”,终于成功。古代如此,近代亦然。1918年在北京创办京报的邵飘萍在“三一八”惨案发生后,由于坚持披露事实真相,支持民众反帝反军阀斗争,被奉系军阀杀害。在“文化大革命”中,不少记者不愿与“四人帮”同流合污,敢于说真话,说实话。他们虽然遭到“四人帮”的种种迫害,却表现出正直的新闻工作者的尊严。即便在今天,说真话的记者,也会受到某些人的责难和打击,但这样的记者,人民是会永远铭记他们的。前人认为是“新闻”的,今天已被视为历史资料;今天认为是“新闻”的,后
5、人也将视其为历史。这就是新闻与历史的辩证法。今天的史家著述往古的历史,在某种意义上就是考证、辨别、分析、综合当时的“新闻”;今天的记者撰写现实的新闻,在某种意义上就是为后人书写当代的历史。(节选自马宝珠史学与新闻:“报纸为现代史记”,有改动)1.下列选项中关于“史学与新闻”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古时凡重大典礼、会盟,都有专人记录,他们所做的记录,我们称作历史,而不是新闻。B.人们把中国古代史官所记载的最高统治者的言行及国家大事叫作“起居注”。C.今天我们称“起居注”为历史;今天的记者撰写的现实的新闻,后人也将视其为历史。D.今天,记者采访重大事情后写成新闻报道,这种工作,这种身份,很
6、容易使我们回忆起古代的史官来。思路解析:B项,理解不正确,扩大了范围。原文为:“汉代以后,人们把这样的记录叫作起居注。”答案:B2.下列不属于“尊重事实,秉笔直书”表现的一项是()A.司马迁著史记,“不虚美,不隐恶”,被人称为“实录”。B.齐太史兄弟三人先后被杀,其弟继续书“弑”,终于成功。C.邵飘萍在“三一八”惨案发生后,坚持披露事实真相,支持民众反帝反军阀斗争。D.在“文化大革命”中,有些记者不愿与“四人帮”同流合污。思路解析:D项,不属于“尊重事实,秉笔直书”的表现。“不愿与四人帮同流合污”不代表“尊重事实,秉笔直书”。答案:D3.下列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A.左传是我国最早记录
7、古时重大典礼、会盟及最早出现“史官”一职的历史典籍。B.新闻记者脱离了客观事实对新闻进行报道,从本质上来看,这与曲笔作史没有什么不同。C.“京报”是古时一种手抄的类似报纸的出版物,是由古代官府的邸抄发展而成的。D.一个严肃的史家和一个正直的记者一样,他们可贵的品质就是“尊重事实,秉笔直书”。思路解析:A项,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说法于文无据。答案:A二、课内文本阅读(17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第47题。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罗森塔尔从某种意义上说,在布热金卡,最可怕的事情是这里居然阳光明媚温暖,一行行白杨树婆娑起舞,在大门附近的草地上,还有儿童在追逐游戏。这真像一场噩梦,一切都可怕地颠倒了。在布
8、热金卡,本来不该有阳光照耀,不该有光亮,不该有碧绿的草地,不该有孩子们的嬉笑。布热金卡应当是个永远没有阳光、百花永远凋谢的地方,因为这里曾经是人间地狱。每天都有人从世界各地来到布热金卡这里也许是世间最可怕的旅游中心。来人的目的各不相同有人为了亲眼看看事情是不是像说的那样可怕,有人为了不使自己忘记过去,也有人想通过访问死难者受折磨的场所,来向他们致敬。布热金卡在波兰南方城市奥斯维辛城外几英里的地方世人对奥斯维辛这个地名更熟悉。奥斯维辛大约有12 000名居民,距华沙120英里,地处被称为摩拉维安门的山口的东头,周围是一片沼泽地。布热金卡和奥斯维辛一道组成了被纳粹称为奥斯维辛集中营的杀人工厂的一部
9、分。十四年前,最后一批囚徒被剥光衣服,在军犬和武装士兵的押送下走进毒气室。从那时起,奥斯维辛的惨状被人们讲过了很多次。一些幸存者撰写的回忆录中谈到的情况,是任何心智健全的人所无法想象的。奥斯维辛集中营司令官罗道夫弗兰斯费尔南德霍斯在被处决前也写了回忆录,详细介绍了这里进行的集体屠杀和用人体做的各种试验。波兰人说,共有400万人死在那里。今天,在奥斯维辛,并没有可供报道的新闻。记者只有一种非写不可的使命感,这种使命感来源于一种不安的心情:在访问这里之后,如果不说些什么或写些什么就离开,那就对不起在这里遇难的人们。现在,布热金卡和奥斯维辛都是很安静的地方,人们再也听不到受难者的喊叫了。参观者默默地
10、迈着步子,先是很快地望上一眼;接着,当他们在想象中把人同牢房、毒气室、地下室和鞭刑柱联系起来的时候,他们的步履不由得慢了下来。导游也无须多说,他们只消用手指一指就够了。每一个参观者都感到有一个地方对他来说特别恐怖,使他终生难忘。对有的人来说,这个地方是经过复原的奥斯维辛毒气室。人们对他们说,这是“小的”,还有一个更大的。对另外一些人来说,这样一个事实使他们终生难忘:在德国人撤退时炸毁的布热金卡毒气室和焚尸炉废墟上,雏菊花在怒放。还有一些参观者注视着毒气室和焚尸炉。开头,他们表情茫然,因为他们不晓得这是干什么使的。然而,一看到玻璃窗内成堆的头发和婴儿的鞋子,一看到用以关押被判处绞刑的死囚的牢房时
11、,他们就不由自主地停下脚步,浑身发抖。一个参观者惊惧万分,张大了嘴巴,他想叫,但是叫不出来原来,在女牢房,他看到了一些盒子。这些三层的长条盒子,6英尺宽,3英尺高,在这样大一块地方,每夜要塞进去五到十人睡觉。解说员快步从这里走开,因为这里没有什么值得看的。参观者来到一座灰砖建造的建筑物前,这是在妇女身上搞不育试验的地方。解说员试着推了一下门门是锁着的。参观者庆幸他没有打开门进去,否则他会羞红了脸的。现在参观者来到一条长廊里。从长廊两边的墙上,成排的人在注视着参观者。这是数以千计的照片,是囚徒们的照片。他们都死了这些面对着照相机镜头的男人和妇女,都知道死亡在等待着他们。他们表情木然。但是,在一排
12、照片的中间,有一张特别引人注目,发人深思。这是一个二十多岁的姑娘,长得丰满,可爱,皮肤细白,金发碧眼。她在温和地微笑着,似乎是为着一个美好而又隐秘的梦想而微笑。当时,她在想什么呢?现在她在这堵奥斯维辛集中营遇难者纪念墙上,又在想什么呢?参观者被带到执行绞刑的地下室去看一眼,这时,他们感到自己也在被窒息。参观者们用恳求的目光彼此看了一眼,然后对解说员说:“够了。”在奥斯维辛,没有新鲜东西可供报道。这里阳光明媚,绿树成阴,在集中营大门附近,孩子们在追逐游戏。4.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A.罗森塔尔突破了“客观报道”“零度写作”的框框,把自己和其他参观者在奥斯维辛访
13、问时的感受当作文章的主要内容来写,传达出每一个良知者的共同心声。B.文章前三段是本篇新闻的导语,用平实朴素的语言交代了这篇新闻的背景、新闻发生的地点,并用一组排比句点出布热金卡是一个世人瞩目的地方。C.文中写“长条盒子”“在妇女身上搞不育试验的地方”和“数以千计的照片”等细节的目的是要引起参观者的特别注意。D.文中写二十多岁的姑娘“温和地微笑着”,作者意在告诉我们在如此险恶的环境中,小姑娘还是很幼稚的,因为她看不清纳粹的真实面目。思路解析:B项,“平实朴素的语言”说法不当。C项,细节描写的作用是以具体的事实揭露法西斯的残忍。D项,小姑娘的微笑,让我们在绝望中看到了希望,在寒冷中寻找到了温暖。答
14、案:A5.文章描写“在德国人撤退时炸毁的布热金卡毒气室和焚尸炉废墟上,雏菊花在怒放”这一细节有什么作用?(4分)思路解析:花朵是生命的象征,而“毒气室”“焚尸炉”则是纳粹罪恶的象征,在这里,作者借助对比,来突出表达效果。参考答案:两种相反景象形成强烈的对比,更加有力地揭露和讽刺了纳粹的罪恶,同时,怒放的菊花表现了人们顽强的生命力和对和平的美好向往。6.文章结尾处写道:“这里阳光明媚,绿树成阴,在集中营大门附近,孩子们在追逐游戏。”这与文章开头的景物描写的作用是否相同?谈谈自己的理解。(4分)思路解析:本题有一定的开放性。两种说法都可以,但要自圆其说。如果认为作用相同,那就分析两处的共同作用;如
15、果认为不同,那就要指出其不同之处。分析时要结合文章主题。答案:示例(1)基本相同。欢乐、祥和的景象与集中营的阴森、恐怖形成强烈的反差。作者认为眼前的景象虽然是惬意的,但在奥斯维辛,在这块曾经血流成河的地方,蒙在人们心头的阴霾,依然难以清除。(2)作用不同。开头的景物描写是为了反衬集中营的阴森恐怖,强调蒙在人们心头的阴霾依然难以清除;而结尾的景物描写仿佛告诉人们“阳光终将驱散乌云”,和平回到了人间,我们要好好珍惜这幸福和快乐的生活。7.本文突出“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却成为新闻史上的名作。请结合文章简要分析其原因。(6分)思路解析:本题可从其新闻主题、写作特色等角度分析。参考答案:此文揭露了奥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2019 2020 学年 人教版 高中语文 必修 第四 单元 检测 试卷 答案
链接地址:https://www.77wenku.com/p-9047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