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百校大联考”2020届高三第一次考试语文试卷(含答案解析)
《江苏省“百校大联考”2020届高三第一次考试语文试卷(含答案解析)》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江苏省“百校大联考”2020届高三第一次考试语文试卷(含答案解析)(20页珍藏版)》请在七七文库上搜索。
1、江苏省“百校大联考”2020届高三年级第一次考试语文试卷注意事项:1.本试卷分选择题和非选择题两部分。满分16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2.本试卷共12页,在检查是否有漏印、重印或错印后再开始答题。3.所有试题必须作答在答题卡上规定的区城内,注意题号必须对应,否则不给分。4.答题前,务必将姓名、准考证用0.5毫米黑色签字笔填写在试卷及答题卡上。一、语言文字运用(12分)1.在下面一段话的空缺处依次填入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开辟鸿蒙,人类之初,亚欧大陆流传着许多想象奇特的神话传说。稍加比较可以看出,西方神话里的每一个神都有其_,而中国神话里的各路神仙各有不同甚至自相矛盾。当然,很多神话传说已经_在
2、滚滚历史长河中了,但是今天的人们依然能够从东西方各种神话传说之间寻找出_的联系。A. 一脉相承 淹没 千丝万缕B. 来龙去脉 湮没 千丝万缕C. 一脉相承 湮没 盘根错节D. 来龙去脉 淹没 盘根错节【答案】B【解析】【详解】本题考查正确使用词语(包括成语)的能力。解答此题,考生平时多积累词语成语,多练习辨析近义词和成语。辨析时从适用对象、褒贬情感、结构搭配、语意轻重、范围大小等角度进行判定。“一脉相承”,从同一血统、派别世代相承流传下来。比喻某种思想、行为或学说之间有继承关系。“来龙去脉”,山形地势像龙一样连贯着。本是迷信的人讲风水的话,后来比喻人、物的来历或事情的前因后果。文中比较中西方神
3、话里的神仙,对比“中国神话里的各路神仙各有不同甚至自相矛盾”可知,句意指西方各神仙的来历的前因后果,故用“来龙去脉”更好,故排除AC;“淹没”指被水覆盖或洪水泛滥洪水淹没了城镇,用于具体实际的事物;“湮没”指埋没、清除,多用于抽象事物。文中指很多神话传说消失在“滚滚历史长河”,故用“淹没”,故排除AD;“千丝万缕”形容一根又一根,数也数不清。现多形容相互之间种种密切而复杂的联系。“盘根错节”,树根盘绕,枝节交错。比喻事情复杂,纠缠不清。句中指寻找出“东西方各种神话传说之间”的各种密切而复杂的联系,故用“千丝万缕”,故排除CD。故选B。【点睛】使用词语时要注意词语的词性是名词、动词、形容词还是别
4、的词性的词。要从词语搭配、使用对象、内涵角度、语意轻重、褒贬谦敬等角度辨析,才能准确掌握词语,进而准确运用。2.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填入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阅读一本本好书,就如同跟一位位智者、贤者交流。阅读它们,就好像是在聆听教诲或是在促膝谈心。阅读,是现代人获得信息和知识的日常的、主要的渠道。_,领略到彼岸花开的盛景。因此有“读一批书”“读透一本书”的不同阅读方式。有时要同时读几本相关联的书。“读透一本书”,就是从“原意”而“思”而到达“意义”的彼岸。但有时阅读是翻阅式或跳读式。读一批书,就是同时阅读内容相似、相关联的一批书。读书,总要“时习之”,要领会原意并创获意义A. B. C. D
5、. 【答案】C【解析】【详解】本题考查语言衔接、连贯的能力。解答此题,要整体把握语段的话题对象和中心观点,重点抓住关联词、代词、动词、形容词等词语或冒号、分号、顿号等标点符号的提示作用,确定总起句、结论句、过渡句或衔接句等,做到文从字顺,语义贯通,逻辑严密。横线前“阅读,是现代人获得信息和知识的日常的、主要的渠道”可知,句子强调“阅读”,依据主语一致、内容相关原则,横线所填句子应以“读”“阅读”开头,故只有可作为首句,故排除AD;又因为横线后“领略到彼岸花开的盛景”写“彼岸”的内容,依据邻近原则,横线末句应含有“彼岸”内容,到句中只有句含有此信息,故方末尾,排除B;故选C。【点睛】句子排序题,
6、要求考生平时加强阅读领悟能力培养,具备较强的逻辑分析能力,通过抓关键词,抓中心句,句与句之间的连接词去逐句推敲。句段的表达顺序主要有空间顺序、时间顺序、逻辑顺序多种。3.下列诗句与描写对象,对应全部正确的一项是瘦石寒梅共结邻,亭亭不改四时春。无限枝头好颜色,可怜开不为重阳。不要人夸好颜色,只留清气满乾坤。为近都门多送别,长条折尽减春风。A. 松柏菊花梅花柳树B. 菊花梅花柳树松柏C. 梅花柳树松柏菊花D. 柳树松柏菊花梅花【答案】A【解析】【详解】本题考查鉴赏诗句内容和物象特点的能力。解答此题,要考生在理解诗句内容的基础上,把握诗中物象的表面特点和内在精神特质,反推诗句所描写的对象,综合排除法
7、,选出最佳选项。“瘦石寒梅共结邻,亭亭不改四时春”所描写对象与“寒梅”为邻,且四季常“春”,显然说的是冬天仍青绿的松柏。而“菊花”冬天已惨败,也不是四季常“春”,故排除B;“梅花”与“寒梅共结邻”,重复,故排除C;“柳树”更不是冬天仍“春”的事物,故排除D。依据“可怜开不为重阳”可知写的是秋天物象,故是“菊花”; “不要人夸好颜色,只留清气满乾坤”的意思是不要旁人来夸梅花的颜色好,只需要清新的香气留在这天地间就足够了,可见描写的是“梅花”;依据“近都门多送别”“长条折尽”可知说的是柳树。故选A。【点睛】诗歌中意象鉴赏题,属于诗歌鉴赏常规题型。这类题目解答时要注意以事物形象的自然属性(事物特征)
8、作为鉴赏的依据,以事物形象的社会属性(作者借此抒发的感情、表现的寓意等)作为鉴赏的角度,综合比较,得出符合题意的答案。4.下列诗句,跟右图意境最吻合的一项是A. 拨泥寻笋脉,扫地引蕉阴。B. 一帚常在旁,有暇即扫地。C. 漫天自成幕,扫地不用帚。D. 竹院逢僧话,山门扫地迎。【答案】B【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图文转换以及语言表达准确、生动的能力。作答时,首先要认真读图,看清图上所有内容,特别是人物动作、表情和相关文字。然后根据这些内容,分析选项所给句子的异同点,辨析比较出最佳答案。画中一人正在用认真扫帚清扫地上的叶子等垃圾,其身后是装垃圾的簸箕。A项“扫地引蕉阴”这一目的,图中没有内容可证明,
9、故排除A;C项,“扫地不用帚”与图中内容相矛盾,故排除C;D项,“竹院逢僧话,山门扫地迎”中的“僧”和“山门”从画中看不出,故排除D。故选B。【点睛】漫画是一种具有强烈讽刺性或幽默性的画,常通过夸张、比喻、象征等手法,表达或歌颂可批评的主题。漫画题解答的前提是细看画面构成,明确画面指向,画面中的要素要全面把握,包括人物的神情,不可遗漏。二、文言文阅读(20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甫里先生传【唐】陆龟蒙甫里先生者,不知何许人也,人见其耕于甫里,故云。先生性野逸,无羁检,好读古圣人书,探六籍,识大义。就中乐春秋,抉擿微旨。见有文中子王仲淹所为书云“三传作而春秋散”,深以为然。贞元中韩晋
10、公尝著通例,刻之于石,意以是学为己任,而颠倒漫漶,翳塞无一通者。殆将百年,人不将指斥疵纇。先生恐疑误后学,乃著书摭而辨之。少工诗歌,欲与造物者争柄。遇事辄变化不一,卒造平浅而后已。朱黄二毫,未尝一日去于手。所藏虽少,咸精实正定,可传借人。书有编简断坏者,缉之;文字缪误者,刊之。乐闻人为善,讲评通论不倦。有无赖者毁折糅汗,或藏去不返。先生蹙然自咎,先生贫而不言利。问之,对曰:“利者,商也,人既士矣,奈何乱四人之业乎?且仲尼孟轲氏之所不许。”先生居有地数亩,有屋三十楹,有田畸十万步,有牛咸四十蹄,有耕夫百余指。而田污下,暑雨一昼夜则与江通也。无别田也。先生由是苦饥,囷仓无升斗蓄积,乃躬负畚锸,率耕
11、夫以为具。由是岁波虽狂,不能跳吾防、溺吾稼也。或讥刺之,先生曰:“尧舜霉瘠,大禹胝胼。彼圣人也。吾一布衣耳,不勤劬何以为妻子之天乎?且与其蚤虱名器,雀鼠仓庾者如何哉?”先生嗜茶荚,置小园于顾渚山下,岁入茶租薄为瓯蚁之费。自为品第书一篇,继茶经茶诀之后。先生始以喜酒得疾,血败气索者二年,然后能起。有客至,亦洁樽置觞,但不复引满向口耳。不喜与俗人交,虽诣门不得见也。不置车马,不务庆吊。内外姻党,伏腊丧祭,未尝及时往。或寒暑得中,体佳无事时,则乘小舟,设蓬席,赍一束书茶灶笔床钓具棹船郎而已。人谓之江湖散人,先生乃着江湖散人传而歌咏之。由是浑毁誉不能入利口者,亦不复致意。先生性狷急,遇事发作,辄不含忍
12、。寻复悔之,屡改不能矣。(中国古典传记,乔象钟 徐公持 吕薇芬选编,上海文艺出版社,1982年07月第1版,有删节)5. 对下列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 识大义,就中乐春秋,抉擿微旨 擿:挑B. 卒造平淡而后已 造:到C. 文字缪误者,刊之 刊:改正D. 不勤劬何以为妻子之天乎 劬:奋斗6.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 甫里先生名称的由来,主要是人们看到他在田里劳作可见人们对他的赞誉。B. 甫里先生认为逐利是商人的事,而且孔子、孟子等圣哲也不允许读书人追逐利益。C. 由于遭遇暴雨,甫里先生家受到重大损失,为了养活妻子,他只好亲自劳作。D. 甫里先生有个性,向来不
13、喜欢同鄙俗之人结交,这种人即使到了门前也见不到他。7. 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殆将百年,人不敢指斥疵纇。先生恐疑误后学,乃著书摭而辨之。(2)先生由是苦饥,囷仓无升斗蓄积,乃躬负畚锸,率耕夫以为具。【答案】5. D 6. C 7. (1)经过大概百来年,没有谁敢指出其缺点错误甫里先生担心误导青年人,就写书挑出其中毛病进行辨正。(2)先生因此受到饥饿的困苦,粮仓里没有一点积蓄,只好亲自带着农具,带领农夫修堤筑坝。【解析】【5题详解】本题考查理解文言实词的能力。解答此类题,要求考生根据文意进行推断,注意词语前后搭配是否得当,还要注意通假字、词类活用、古今异义和一词多义。考生答题时注
14、意提防文言选项中常出现的以今释古的陷阱和现象。D项,“劬:奋斗”错误,“不勤劬何以为妻子之天乎”是说如果不勤劳辛苦,用什么给妻子儿女维持生计呢?故“劬”的意思是:劳苦。故选D。【6题详解】本题考查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正确解答这类题,需将选项跟原文中的有关内容仔细进行对照,一看人,二看事,三看时和地。主要注意人物概括不准、事实陈述混乱、技巧断定不当、评价理解失当、文本评述失据等问题。C项,“为了养活妻子,他只好亲自劳作”错误,文中的“妻子”是古今异义词,文中指妻子儿女。而且依据“尧舜霉瘠,大禹胝胼。彼圣人也。吾一布衣耳,不勤劬何以为妻子之天乎?”可知,甫里先生是在通过圣人与自己的比
15、较回应他人的讥讽,而不是说为了养活妻子儿女而只好“亲自劳作”。故C项错误,故选C。【7题详解】本题考查理解并翻译文中句子的能力。翻译时直译为主、意译为辅,逐字落实,注意重点实词、虚词、词类活用和特殊句子的翻译,不能翻译的助词等删掉,省略的内容根据上下文补充,倒装句式要调整,典故和比喻处通常意译。注意确定句子的赋分点,翻译时保证赋分点的落实。(1)殆:大概;疵纇:缺点错误;疑误:“疑”通“贻”,耽误。后学:后来的求学者,青年人;著:写;摭:摘取毛病。(2)由是:因此;苦:以为苦;乃:于是,只好;躬:亲自;具:修筑。【点睛】文言翻译要直译为主,意译为辅,一定要字字落实。翻译句子时应注意找准得分点,
16、通假字、词类活用、特殊句式、古今异义词、偏义复词、兼词等往往都被设置为得分点,一定要依据前后语境补充出相应的主语、宾语、介词等,对难翻译的地方,要依据语境的提示,结合文中事件发展的逻辑事理合理推出。译文:甫里先生,不知是哪里的人。人们看见他在甫里耕种,所以这样叫他。先生的个性放纵不拘,喜欢读古代圣人的书,探究六经,识得大道理。其中最喜欢春秋,挑出其中的小毛病。看见文中子王仲淹所写的一本书,其中说“春秋三传写出之后,春秋就失去其意义了”,他很赞同这种观点。韩晋公曾经写了春秋通例,把它刻在石头上,竟然把这种研究学问作为自己一生的任务,并且书中的内容颠倒混乱,没有一处通顺。经过大概百来年,没有谁敢指
17、出其缺点错误。甫里先生担心误导青年人,就写书挑出其中毛病进行辨正。少年时钻研诗歌,他写的诗歌,最初时追求自然的奇险怪异,遇到叙事就变化不一,到后来达到了平和淡雅的地步。红、黄两种笔,没有一天从手中离开。所藏之书虽少,全都是精要实在正确的,可以借给别人的。书,那些装订有损坏的,他重新装订好,有文字谬误的,他就勘正。他很高兴听见别人做学问,评讲谈论不知道疲倦。有毁坏折损或揉烂、弄上汗渍的无赖,有的藏着书不返还书。先生皱着眉头责备自己,先生虽然家贫,却从来不谈获取利益。问他,他就说“利益,是商人的事。我是士人,怎么会乱了他人的事情?而且孔孟都是不允许的。”先生的居处,有几亩池塘,有三十间房屋,有四百
18、亩田地,不只有十头牛,有五六个农夫。但是他的田地地处低洼之地,只要下一昼夜的暴雨,就与江水连通,分别不出是自己的田还是别人的田了。先生因此受到饥饿的困苦,粮仓里没有一点积蓄,只好亲自带着农具,带领农夫修堤筑坝。从此每年虽然洪水猖狂,也不能跳过他的提防、淹没他的庄稼了。有人讥讽先生,先生说:“为了治水,尧身体瘦弱,舜脸色发黑,大禹手脚打起了硬茧,他们都是圣人啊。我只是个老百姓而已,如果不勤劳辛苦,用什么给妻子儿女维持生计呢?况且这同那些名器上的蚤虱、粮仓里的雀鼠有什么区别呢?”先生喜欢喝茶,在顾渚山下开垦了小园子,每一年茶租少到瓯蚁那样的钱数。自己在茶经茶诀后,又写了一篇文章品第书。先生开始因为
19、喜欢喝酒而生病,气血亏损了两年,然后能起床。有客人到来,也清洗酒杯摆好酒具,只是不再斟慢喝下。先生生性不喜欢同鄙俗之人结交,这种人即使到了门前也见不到他。先生不准备车马,不参加庆贺吊丧之事。家族内外的亲戚朋友,过年过节婚丧嫁娶,他从来没有按时参与来往。有时不冷不热,身体很好又无事之时,先生就乘坐小船,准备帐篷和桌席,只带着一卷书、一套茶具、一副笔墨、一套钓具和一个摇船童子而已。人们叫他为江湖散人,先生就写了一篇江湖散人传来歌咏。从此,无论是赞赏还是诋毁都不再受影响,对他进行批评或者表扬的话他也不再放在心上。先生个性耿介急躁,遇到事情就立刻发作,总是不能隐忍。不久又后悔,多次改正都不能改掉这个习
20、惯。三、古诗词鉴赏(11分)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至滑州隔河望黎阳忆丁三寓王维隔河见桑柘,蔼蔼黎阳川。望望行渐远,孤峰没云烟。故人不可见,河水复悠然。赖有政声远,时闻行路传。注公元726年夏,王维前往长安途径黎阳,为黎阳所吸引且生退隐之意,于是滨水而定居。729年秋,王维因赴长安与丁三在黎阳渡口话别,王维乘船渡河到达滑州,遂成此诗。8. 本诗的颔联广受后世称道,请赏析其精妙之处。9. 诗中最后两句蕴含了诗人哪些与为政有关的想法?【答案】8. 颔联用叠词“望望”,越行越远,走走望望,写出了不断回望神态;借景抒情,诗人离去连山峰都显孤独,更何况友人丁三;两句表达了作者牵肠挂肚的不忍离去之
21、意;也写出了不知何日与老友相见的怅惘之情:语言平白如话,却情深意切。 9. 为政态度:为政要有好名声,为政要让人评说,为官的好名声能长时间流传。【解析】【8题详解】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语言的能力。鉴赏诗句的妙处可按以下步骤进行:说出这个句子的含意及其描绘了怎样的景象;分析句子使用的手法和在诗中的作用,如写出了什么或表现了什么等;点评该句的妙处,如该句对突出主旨所起的作用或该句在诗中结构上所起的作用等。联系注解,“望望行渐远,孤峰没云烟”写“我”乘船渡河,边走边望,渐渐地走得远了,黎阳那座孤峰突起的大山消失在身后的烟云雾岚之中。作者用叠词“望望”写自己边走边望对岸的友人的神情,表现了不忍离别之情。
22、“孤峰没云烟”,寓情于景,以山峰的“孤”写人的孤独,“云烟”含有渺茫之意,暗写离别后前路未知和不知何时再见面的怅惘之情。颔联语言朴实,却饱含了与友人的深情。【9题详解】本题考查鉴赏市局内容和作者观点态度的能力。解答此题,要考生审准题干,注意关键词的提示,然后逐一分析诗句,注意上下文的关联,归纳出符合题干要求的答案。“赖有政声远,时闻行路传”,黎阳那段半官半隐的田园生活,所给予的评论之声也已渐远,也许在以后的人生征途中偶尔会传来一些消息。作者借此表达了“与为政有关的想法”,即为政的名声,要留给时间去评说,留给民间百姓“行路传”。作者是说时间和百姓才是检验为政好坏优劣的关键。【点睛】鉴赏诗句妙处题
23、是诗词中的常考题型,一般有四个技巧:一要弄懂表层含意;二要把握句式特点(倒装句、互文句、对仗句、炼字句);三要关注表达技巧;四要注意句子位置(文首、文中、文末)。答题步骤一般为:诗句含义+表达技巧+语言特点+结构技巧+意境氛围+情感作用。四、名句名篇默写(8分)10.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1)诗云:“_,半于九十。”此言末路之难也。(战国策秦策(2)_,小人怀土;君子怀刑,小人怀惠。(论语)(3)夫列子御风而行,_,旬有五日而后反。(庄子逍遥游)(4)_,来吾道夫先路!(屈原离骚)(5)日月之行,若出其中:_,若出其里。(曹操观沧海)(6)土地平旷,_,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陶渊明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江苏省 百校大 联考 2020 届高三 第一次 考试 语文试卷 答案 解析
文档标签
- 语文试卷
- 皖智2021九年级百校大联考(三)
- 百校大联考
- 广东省三校联考2020届高考联盟第一次联考语文试卷含答案
- 全国大联考2020届高三第一次联考语文试卷含答案
- 2020届江苏省百校大联考高三第一次考试语文试卷含答案
- 浙南2019学年高三第一次联考语文试卷含答案
- 全国大联考2020届高三第一次联考语文试卷含答案扫描版
- 江苏省百校大联考2020届高三第一次考试语文试卷含答案解析
- 2020届湖北省八校高三第一次联考语文试卷含答案
- 江苏百校大联考2019届高三语文试题含答案
- 江苏省百校大联考2020届高三第二次考试语文试题含答案
- 2020届江苏省百校联考高三第五次考试语文试题含答案
- 湖北省六校2021届高三第一次联考语文试卷含答案
链接地址:https://www.77wenku.com/p-9122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