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省实验中学2019-2020学年度高二年级上第一次月考语文试卷(含答案)
《林省实验中学2019-2020学年度高二年级上第一次月考语文试卷(含答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林省实验中学2019-2020学年度高二年级上第一次月考语文试卷(含答案)(11页珍藏版)》请在七七文库上搜索。
1、吉林省实验中学2019-2020学年度上学期高二年级第一次月考语文试卷 一、现代文阅读(共24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文字,完成13小题。就中国的文化源头而言,无论是孔、孟,还是佛、老、墨翟、申、韩,孜孜汲汲,惕励忧勤,无不以济世安民为己任,怀抱一种死而后已的念头。自庄子、列子之后,继之以巢父、许由,乃至西晋的王衍之辈,倡导洁身自好,愿做山林高人、达士,隐士之风骤然而起。两者之分,其根本在于“人”“我”之别:孔、孟认得“人”字真,身心性命只是为了天下国家;而庄、列则认得“我”字真,视天地万物只是成就自己。事实确乎如此。在儒家学者中,孔、孟到处周游,辙环天下,孔子弟
2、子亦不免事奉季氏。究其原因,固然因为事势不得不然,舍此无以自活;但更重要的因素,还是因为孔、孟怀抱起死回生之力,而天下又有垂死欲生之民,所以遍行天下,希望藉此行道。那么,士人为何必须出仕做官?从原始儒家的观点来看,显然是为了达臻兼善天下的公共理想。担任官职是士人维持小农生存、实践其公共理念的必要媒介。即使是史书中所广泛记载的隐士、逸民,尽管他们远离官场,然此类隐居行为之所以被不断强调,还是因为他们原本就怀抱一种被君主征召入仕的期待。就原始儒家的理想而言,士人积极入仕体现为一种对国家体系的依附。当然,这种依附性尚不足以证明士人阶级的存在完全是为了追求自身的利益。儒家的忧乐观足以证明士人阶级原本怀
3、抱一种“孔颜之乐”的理想情操。“孔颜之乐”自宋儒周敦颐提出之后,已经成为宋明理学的核心理念。所谓“孔颜之乐”,就是孔子“疏食饮水”,乐在其中;颜子身处陋巷,箪食瓢饮,不改其乐。究其本义,并非是说孔子以“疏食饮水”为乐,而是孔子将“不义而富贵”,视之轻如浮云。至于颜子之乐,则是倡导身处陋巷,不失自己的本心,即使身处富贵,仍能坚持自己的节操。儒家又有“仁者不忧”之说。所谓“不忧”,就是不忧于未来,是一种不对个人未来祸害加以担心的境界。至于万民之忧,却被儒家一直系挂心头。为此,儒家士人也就有了“居朝廷则忧其民,处江湖则忧其君”之论。随着士大夫社会的确立,士人出仕的公共理想开始发生异化,也就是从做官为
4、了“养民”“爱民”,进而异化为做官为了追逐个人的一己私利。于是,士人对国家体系的依附,也从高尚的淑世理想,转而变成单纯追逐利益的寄生官僚意识。随之而来者,则是官员为官意识、习气的三大转变:一是从“养德”转变为“养态”,士大夫不再为可怒、可行之事而显现出刚正、果毅的德容,而是追求宽厚浑涵,不再任事敢言、忧国济时的俗状;二是从“策名委质”转变为“营营于富贵身家”,士大夫不再为了任天下国家之事而不顾个人的安危得失,而是营营于富贵身家,将社稷苍生委质于自己,不再认真做事;三是“功名”观念的转变,也就是从做官是“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万世开太平”,转乾旋坤,继往开来,转而变为追求富贵。(选自中国官本
5、位意识的历史成因有删改)1.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隐士、逸民因原本就怀抱一种被君主征召入仕的期待,其远离官场的隐居行为被不断得到强调。B.士人出仕的公共理想是原始儒家的理想,是原始儒家追求的忧乐观,即怀抱“孔颜之乐”积极入仕。C.原始儒家理想中士人积极入仕体现出的对国家体系的依附性,其核心内容是兼善天下。D.士大夫社会确立后,士人由“居朝廷则忧其民,处江湖则忧其君”异化为单纯追逐利益的寄生官僚。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段从中国文化源头说起,通过分析仕与隐的不同明确本文的讨论重点,即士人做官是否是为了国家天下。B.第段承上启下,分析“士人必须
6、出仕做官”的原因,从出仕和隐居两个方面说明任职是士人实践公共理念的必要媒介。C.第段进一步阐述士人出仕做官体现为对国家体系的依附,强调士人阶级的这种依附不是为了追求自身利益。D.第段着重剖析士人出仕的公共理想异化的情况,即做官目的、依附国家体系的性质、为官意识与习气等的转变。3.下列对原文中作者观点的概括,正确的一项是(3分)A.仕与隐的根本区别在于,前者是服务天下国家,为了达臻兼善天下的公共理想,后者视天地万物为了成就自我。B.儒家的忧乐观既包括孔子“疏食饮水”、乐在其中的“孔颜之乐”,又包含一直系挂心头的万民之忧,就是为兼济天下。C.随着士大夫社会的确立,士人对国家体系的依附开始异化并逐渐
7、衰退,开始异化为做官为了追逐个人的一己私利。D.士人怀抱起死回生之力,而天下又有垂死欲生之民,为了维持小农生存,实践其公共理念,积极入仕成为他们的无奈选择。(二)文学类文本阅读(本小题共3小题,15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美丽的谎言这天,母亲出门买菜,琳在家里看电视,电视上正好播出骗子的骗局被揭穿的新闻。“又是骗子!这社会是怎么了!”她愤愤不平。“道高一尺,魔高一丈 ”,现在的骗术层出不穷,听得多了,琳也多长了个心眼。十分钟后,母亲两手空空地回来,走进屋拿了钱,又匆匆忙忙地要出去。琳觉得奇怪,便问母亲发生了什么事。母亲告诉她:“我去菜市场的路上,被一个女孩拦住了,问我借一百块钱。”借钱
8、?一听到陌生人问母亲借钱,琳就警惕起来,忙问:“那你把钱给她了?”“是呀,小姑娘挺可怜的。”母亲说,那个女孩被人从家里骗出来,差点进了传销组织,幸好及时逃脱,可是身无分文回不了家。听了母亲的话,琳想,像这样弱智的骗局,明眼人一看就明白了,没想到母亲居然会上当!可母亲继续说:“我把钱给她时,她还问我要地址,说回家后就把钱寄还给我。我说不用,只给她留了个电话号码,让她到家后给我打个电话报平安。”母亲讲得诚恳,眉眼间流露出欣喜,看得出她是相信那女孩的,而且还为自己做了好事而高兴。琳看着母亲,也就不愿在这时揭穿女孩的骗局。这之后,母亲总不时念叨着那个女孩。第二天晚上九点多,母亲正准备休息,电话铃突然响
9、了,琳去接电话。一个女孩的声音从电话里传来:“喂,您好,请问您是李婆婆吗?”琳还没来得及回答,本准备休息的母亲匆匆从卧室出来,边走边说:“这肯定是我的电话!”然后拿过电话按响免提键,听了一会,兴奋地说:“孩子,你到家啦?”“到啦,早上就到了,后来一直在忙,现在才打电话给您。婆婆,真是谢谢您了,麻烦您说一下您的地址吧,我好把钱寄给您!”母亲笑道:“不用还,不用还。你到家就好!”然后,她又叮嘱了女孩几句,让女孩以后要提高警惕,不要再轻信他人。挂了电话,母亲满脸疑惑地问琳:“刚才这个电话是那个女孩打来的,昨天晚上的那个是怎么回事?”琳被母亲这么一问,懵了。她没有想到,母亲遇到的那个女孩果真不是骗子。
10、对于母亲的询问,她只得坦白自己不愿母亲发现自己被骗而心寒,于是昨晚让同学假扮女孩打了电话。母亲听后,叹了一口气,说:“你把事情想得过于复杂了,总有一些人不是骗子,他们是真的需要帮助才会来找你的。”母亲顿了顿,又补充道,“我相信,好人是有好报的。”琳心里明白,就算母亲遇到的真是个骗子,她也不会因此就不再相信他人。自从女孩打来电话后,琳心里就踏实了不少。第三天吃完晚饭,家里的电话铃又响了。琳接起电话,一个清脆的女孩声音从电话里传来:“喂,您好,请问您是李婆婆吗?”怎么又是一个女孩?怎么又是找母亲的?琳赶紧叫母亲接电话。母亲匆匆跑上前,拿起话筒:“我是李婆婆,你是哪位啊?”对方说:“李婆婆,我是小桃
11、,就是那天您给了一百块钱的那个女孩”母亲先是一愣,然后满脸兴奋,激动得声音都有点变调:“小桃!真是你啊!你到家啦?”“到家了,我坐了两天的火车,又转了几趟车才刚到家。一回家,我就想着给您电话呢。对了,婆婆,您把地址跟我说一下吧,我说好要把钱寄还给您的!”女孩的声音充满感激之情。母亲笑道:“不用还,不用还。你到家就好!”母亲流露出喜悦之情,这让身边的琳看得目瞪口呆。挂了电话后,还没等母亲开口,琳就迫不及待地问道:“刚才这个电话才是那个女孩打来的吧,可是昨晚的那个电话是怎么回事?”母亲冲琳一笑,不好意思地说:“其实,昨晚那个电话是我托隔壁小刘打的。前天打来的那个电话,我一听就知道不是小桃打来的,我
12、便猜出肯定是你让人打的。目的很明显,是为了让我安心。”原来,母亲早就听出前晚那个电话是假的。为了让女儿安心,母亲如法炮制,也找人假扮女孩,打来电话。琳万万没有想到,母亲会用同样的办法编一个谎言来骗她!琳望向窗外,月色如水,微风拂过,一切都那么宁静。她安心地笑了。(选自快乐青春 经典阅读有删改)4.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A.小说开头引用俗语“道高一尺,魔高一丈”,意思是说虽然骗局不断被揭穿,但总有新的骗局出现,体现了作者对当前社会现实的不满和愤怒。B. 母亲在帮助了女孩之后“总不时念叨着那个女孩”,是因为母亲重视钱财,担心自己被骗,担心钱花了却没有帮到真正需要帮助
13、的人。C.琳觉得女孩要钱是一个骗局,但不愿意戳穿,体现了她照顾母亲的感受,即使内心有不同看法也不愿让母亲扫兴,是个孝顺、体贴的女儿。D.小说在刻画人物方面运用了心理描写、语言描写、动作描写、神态描写等手法,生动形象地塑造了母女俩的形象,给读者留下深刻印象。5.试分析小说以“美丽的谎言”为题的好处。(6分)6.这篇小说在情节设置上有哪些巧妙之处?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6分)二、古代诗文阅读(44分)(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本题共4小题,19分)司马池,字和中,自言晋安平献王孚后,征东大将军阳葬安邑澜洄曲,后魏析安邑置夏县,遂为县人。池少丧父,家赀数十万,悉推诸父,而自力读书。时议者以蒲坂、窦津、
14、大阳路官运盐回远闻,乃开口道,自闻喜逾山而抵垣曲,咸以为便。池谓人曰昔人何为舍迳而就迂殆必有未便者众不以为然未几山水暴至盐车人牛尽没入河众乃服举进士,当试殿庭而报母亡,友匿其书。池心动,夜不能寐,曰:“吾母素多疾,家岂无有异乎?”因语其友,而友止以母疾告,遂号恸而归。后中第,授永宁主簿。历建德、郫县尉。蜀人妄言戍兵叛,蛮将入寇,富人争瘗金银逃山谷间。令闾丘梦松假他事上府,主簿称疾不出,池摄县事。会上元张灯,乃纵民游观,凡三夕,民心遂安。枢密使曹利用奏为群牧判官,辞不就,朝廷固授之。利用尝委括大臣所负进马价,池曰:“令之不行,由上犯之。公所负尚多,不先输,何以趣他人。”利用惊曰:“吏绐我已输矣。
15、”亟命送官。数日而诸负者皆入。利用贬,其党畏罪,徒而毁短者甚众,池独扬言于朝,称利用枉,朝廷卒不问。会诏百官转对,池言:“唐制门下省,诏书之出,有不便者得以封还。今门下虽有封驳之名,而诏书一切自中书以下,非所以防过举也。”转运使江钧、张从革劾池决事不当十余条,及稽留德音,降知虢州。初,转运使既奏池,会吏有盗官银器,械州狱,自陈为钧掌私厨,出所卖过半;又越州通判载私物盗税,乃从革之姻,遣人私请。或谓池可举劾以报仇,池曰:“吾不为也。”人称其长者。徙知晋州,卒。子旦、光,从子里。光自有传。 (节选自宋史司马池传) 注: 瘗(y):掩埋、埋葬7.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A.
16、池谓人曰/昔人何为舍迳/而就迂殆必有未便者/众不以为然/未几/山水暴至/盐车人牛尽没/入河众乃服/B.池谓人曰/昔人何为舍迳/而就迂殆必有未便者/众不以为然/未几/山水暴至/盐车人牛尽没入河/众乃服/C.池谓人曰/昔人何为舍迳而就迂/殆必有未便者/众不以为然/未几/山水暴至/盐车人牛尽没入河/众乃服/D.池谓人曰/昔人何为舍迳而就迂/殆必有未便者/众不以为然/未几/山水暴至/盐车人牛尽没/入河众乃服/8.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进士,古代科举殿试及第者之称。殿试由皇帝亲自出题考试,乡试中选者始得参与。B.上元,节日名。正月是农历的元月,俗以农历正月十五日为
17、上元节,也叫元宵节。C.门下省,官署名。魏晋至宋的中央最高政府机构之一,后与尚书省、中书省合成“三省”。D.从子,侄儿。古时统指血缘隔得更远的子侄辈,后来人们将亲兄弟之子称为“从子”。9.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司马池生性淡薄,孝心可嘉。他早年把数十万家资让给各位叔伯,长大后也不讲究吃住。举进士时听闻母亲去世,号恸而归。B.司马池为官有方,处事得当。蜀人妄传谣言,导致富人逃到山谷,县令、主簿都借故推脱,他主政县事,安抚民心。C.司马池为人正直,直言敢谏。曹利用被贬官,只有他敢于直言;应对诏问,直陈部门之间配合不当,有违古制。D.司马池心胸坦荡,宽容大度。他被江
18、钧、张从革以处事不当为由弹劾而遭降职,后来他并未因此报复。10.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每小题5分,共10分)(1)池心动,夜不能寐,曰:“吾母素多疾,家岂无有异乎?(2)利用惊曰:“吏绐我已输矣。”亟命送官。(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1112题。秋日别王长史 王勃 别路馀千里,深恩重百年。 正悲西候日,更动北梁篇。 野色笼寒雾,山光敛暮烟。 终知难再奉,怀德自潸然。注:北梁。语自楚辞九怀:“绝北梁兮永辞。”后用以指送别的地方。11.下列对本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首联描绘了开阔辽远的时空,以“千里”和“百年”从空间和时间两个角度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实验 中学 2019 2020 学年度 年级 第一次 月考 语文试卷 答案
链接地址:https://www.77wenku.com/p-9327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