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2020学年粤教语文必修一同步讲义:第4单元 15 离骚(节选)
《2019-2020学年粤教语文必修一同步讲义:第4单元 15 离骚(节选)》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9-2020学年粤教语文必修一同步讲义:第4单元 15 离骚(节选)(16页珍藏版)》请在七七文库上搜索。
1、15离骚(节选)一、读准字音修姱()羁()揽茝()侘傺()() 芰荷() 谣诼()溘死() 方圜() 攘诟()岌岌() 謇朝谇() 延伫()答案kujchich chjzhukyungujjinzh二、辨识通假(1)偭规矩而改错()(2)进不入以离尤兮()(3)忳郁邑余侘傺兮()(4)芳菲菲其弥章()答案(1)错,通“措”,措施(2)离,通“罹”,遭受(3)郁邑,通“郁悒”,忧愁苦闷(4)章,同“彰”,显著三、一词多义(1)度(2)修(3)信(4)相(5)反(6)善(7)固(8)虽答案(1)名词,法度、准则动词,揣度、推测(2)动词,整理名词,这里指高洁的品行(3)副词,确实、真正动词,信任形
2、容词,真实,诚实(4)动词,看、选择副词,互相名词,宰相,丞相(5)动词,回头形容词,相反、对立动词,背叛(6)动词,擅长动词,崇尚,向往形容词,好的名词,好事,好的行为形容词,友善,交好动词,通“缮”,修治动词,做好,处理好动词,羡慕(7)副词,本来动词,巩固形容词,顽固(8)连词,虽然连词,即使四、词类活用(1)屈心而抑志兮()_(2)伏清白以死直兮()_(3)高余冠之岌岌兮()_(4)长余佩之陆离()_(5)哀民生之多艰()_(6)謇朝谇而夕替()_(7)固前圣之所厚()_(8)亦余心之所善兮()_答案(1)使动用法使受委屈;使受压抑(2)为动用法为而死(3)使动用法使加高(4)使动用法
3、使增长(5)为动用法为悲伤(6)名词作状语在早晨;在晚上(7)形容词作动词看重,推崇(8)形容词作动词崇尚,向往五、古今异义(1)固时俗之工巧兮古义:_今义:指工艺品、诗文书画细致精巧。(2)吾独穷困乎此时也古义:_今义:生活贫困,经济困难。(3)制芰荷以为衣兮古义:_今义:动词,认为。(4)怨灵修之浩荡兮古义:_今义:形容水势广阔而浩大。(5)偭规矩而改错古义:_今义:改正错误。(6)宁溘死以流亡兮古义:_今义:因灾害或政治原因而被迫离开家乡或祖国。(7)长余佩之陆离古义:_今义:形容色彩繁杂。答案(1)善于取巧。(2)艰难困厄。(3)把作为。(4)荒唐,没有准则。(5)改变措施。(6)随水
4、流而消逝。(7)修长分散的样子。六、文言句式(1)謇朝谇而夕替。()译文:_(2)不吾知其亦已兮。()译文:_(3)高余冠之岌岌兮。()译文:_(4)长余佩之陆离。()译文:_(5)虽体解吾犹未变兮。()译文:_答案(1)被动句早上进谏,晚上被贬黜。(2)宾语前置句不了解我也就算了啊。(3)定语后置句加高我的帽子,使它高高耸起啊。(4)定语后置句增长我玉佩的带子,使它修长飘逸。(5)被动句即使被肢解我还是不会改变啊。七、文白对译 资料链接伟大的爱国主义诗人屈原屈原(约前340约前278),名平,字原,号灵均,战国末期楚国人。他是我国浪漫主义诗歌的奠基人,我国第一位伟大的爱国诗人,世界四大文化名
5、人之一(另有波兰的哥白尼、英国的莎士比亚、意大利的但丁)。 他用楚辞的形式写了我国第一首长篇爱国抒情诗离骚。其作品主要有离骚、天问、九歌(11篇)、九章(9篇)、渔父、招魂等。战国时期的楚国诗人屈原与怀王同祖,他当左徒,是以宗亲而任重臣。楚怀王死后,长子顷襄王继位,以其弟子兰为令尹。当时楚国人都责怪子兰劝怀王入秦,所以屈原得到广泛同情。但子兰非但不思其过,反而唆使上官大夫向顷襄王诽谤屈原。顷襄王一怒之下,再次把屈原流放到江南地区。他远离故国,又无职位,对于国家、宗族之事只有悲叹而已。于是,他又慢慢地顺着沅江,向长沙走去。屈原回楚都既不可能,远游、求贤又不成,这时他“被发行吟泽畔,颜色憔悴,形容
6、枯槁”,“故忧愁幽思而作离骚”。楚辞楚辞又称“楚词”,是战国时代的伟大诗人屈原创造的一种诗体。作品运用楚地(今两湖一带)的文学样式、方言声韵,叙写楚地的山川人物、历史风情,具有浓厚的地方特色。在汉代,楚辞也被称为辞或辞赋。西汉末年,刘向将屈原、宋玉的作品以及汉代淮南小山、东方朔、王褒、刘向等人承袭模仿屈原、宋玉的作品共16篇辑录成集,定名为楚辞。由于屈原的离骚是楚辞的代表作,故楚辞又称为“骚”或“骚体”。 文本鉴赏离骚通过诗人一生不懈地斗争和身殉理想的坚贞行为,表现了诗人为崇高理想而献身祖国的战斗精神和与祖国同休戚、共存亡的深挚的爱国主义情感;也表现了诗人热爱光明、憎恶黑暗的高尚人格。同时通过
7、诗人战斗的历程和悲剧的结局,反映了楚国政治舞台上进步势力与反动势力的尖锐斗争,暴露了楚国政治的黑暗和反动势力的嚣张。离骚(节选)_答案政治遭遇高洁的品行 文本深读一、阅读课文第1段,回答问题。1第1段,屈原一生“余虽好修姱以羁兮,朝而夕替”有哪三个原因?请结合诗歌回答。_答案小人投机(“众女”“谣诼”);君王“不察”;自己不愿同流合污。二、阅读课文第2段,回答问题。2第2段,“悔相道之不察兮,延伫乎吾将反”句中“悔”字应怎样理解更贴切?它与“虽九死其犹未悔”中的“未悔”是否矛盾?为什么?它在结构上有何作用?_答案“悔”的意思是追悔(反省),悔恨。它与“未悔”不矛盾,因为二者意义有差别,“未悔”
8、是表示对自己的选择的坚定,“悔相道之不察兮”中的“悔”是对自己走过的路的反省。在结构上它是下文的开启之辞。3“制芰荷以为衣兮,集芙蓉以为裳”、“高余冠之岌岌兮,长余佩之陆离”,句中“芰荷”、“芙蓉”喻指什么?诗人为何要“高余冠”、“长余佩”?这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情感?_答案喻指高洁的德行。(或:崇高的品德)在反省自己走过的路后,诗人并没有畏惧邪恶,而是更坚定了走自己的路的决心。“高余冠”、“长余佩”明确地表达了诗人的思想:无悔于选择。4离骚塑造了怎样的抒情主人公形象?请结合诗句分析。_答案离骚塑造了一个忧国忧民、正道直行、献身理想的爱国诗人形象。形象特征诗句外部形象佩戴香草,高大正直“制芰荷
9、以为衣兮,集芙蓉以为裳”、“高余冠之岌岌兮,长余佩之陆离”鲜明的思想性格进步的政治改革家,主张法治“偭规矩而改错”、“背绳墨以追曲兮”关注民生,力主美政,重视人民的利益和人民的作用“哀民生之多艰”、“怨灵修之浩荡兮,终不察夫民心”追求真理,义无反顾,卓绝不屈“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虽体解吾犹未变兮,岂余心之可惩”三、总览全文,回答问题。5屈原为了自己的政治理想,最后抱石沉江,你赞成他的这一举动吗?_答案(观点一)赞同。作为那个时代的文人,屈原即便出身贵族,他和君王也还是附庸和主人的关系。他的理想只有在君王的赏识和支持下才能实现,他高洁的节操只有在君王帮他力排众议的情况下才能保持。
10、当君王不赏识他、不支持他时,他便失去了支撑的柱石,若不想改节,不想改变自己,那么他只有走这一条路。我想屈原走向这条不归路是无奈的,并不是他真心所愿。(观点二)不赞同。屈原虽遭楚王放逐但楚国人民并没有抛弃他,他自感面君无望,心中的理想无法实现,便抱石沉江,这其实是文人心理脆弱的表现。他应该坚强地活下来,因为活着才有希望。另外,他的政治理想无法在楚国实现,还可以到别的国家去施展。抱石沉江,是一种愚忠的表现。 写法借鉴1写作特色比喻手法在离骚中,作者多处运用比喻手法。如以采摘香草喻加强自身修养,佩戴香草喻保持修洁等。但诗人的表现手段却比一般的比喻高明得多。如“制芰荷以为衣兮,集芙蓉以为裳。不吾知其亦
11、已兮,苟余情其信芳”。第四句中的“芳”自然由“芰荷”、“芙蓉”而来,是照应前两句的,但它又是用来形容“情”的。所以虽然没有用“如”、“似”、“若”之类的字眼,也未加说明,却喻意自明。2写法指导比喻手法“三注意”比喻就是“打比方”。即抓住两种性质不同的事物的相似点,用一事物喻另一事物。我们在运用比喻这种修辞方法时,要注意下面三个问题:(1)喻体要常见、易懂。比喻用喻体表示本体,如果喻体不是读者熟知的事物,就达不到比喻的目的。(2)比喻要贴切。必须对喻体和本体的共同点做认真的分析概括,如果不注意这一要求,就容易在比喻的运用中导致喻体不当。(3)要注意思想感情。设喻要体现出正确的价值取向和善良美好的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2019-2020学年粤教语文必修一同步讲义:第4单元 15 离骚节选 2019 2020 学年 语文 必修 同步 讲义 单元 离骚 节选
链接地址:https://www.77wenku.com/p-9760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