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2020学年部版编必修上册单元测试(六)含解析
《2019--2020学年部版编必修上册单元测试(六)含解析》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9--2020学年部版编必修上册单元测试(六)含解析(21页珍藏版)》请在七七文库上搜索。
1、单元测试评价(六)(120分钟120分)一、阅读鉴赏(50分)(一)阅读登泰山记,完成14题。(18分)泰山之阳,汶水西流;其阴,济水东流。阳谷皆入汶,阴谷皆入济。当其南北分者,古长城也。最高日观峰,在长城南十五里。余以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自京师乘风雪,历齐河、长清,穿泰山西北谷,越长城之限,至于泰安。是月丁未,与知府朱孝纯子颍由南麓登。四十五里,道皆砌石为磴,其级七千有余。泰山正南面有三谷。中谷绕泰安城下,郦道元所谓环水也。余始循以入,道少半,越中岭,复循西谷,遂至其巅。古时登山,循东谷入,道有天门。东谷者,古谓之天门溪水,余所不至也。今所经中岭及山巅,崖限当道者,世皆谓之天门云。道中迷雾冰
2、滑,磴几不可登。及既上,苍山负雪,明烛天南。望晚日照城郭,汶水、徂徕如画,而半山居雾若带然。戊申晦,五鼓,与子颍坐日观亭,待日出。大风扬积雪击面。亭东自足下皆云漫。稍见云中白若樗蒱数十立者,山也。极天云一线异色,须臾成五采。日上,正赤如丹,下有红光动摇承之,或曰,此东海也。回视日观以西峰,或得日或否,绛皓驳色,而皆若偻。亭西有岱祠,又有碧霞元君祠。皇帝行宫在碧霞元君祠东是日观道中石刻自唐显庆以来其远古刻尽漫失僻不当道者皆不及往。山多石,少土。石苍黑色,多平方,少圜。少杂树,多松,生石罅,皆平顶。冰雪,无瀑水,无鸟兽音迹。至日观数里内无树,而雪与人膝齐。桐城姚鼐记。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
3、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A.皇帝行宫在碧霞元君祠东/是日观/道中石刻自唐显庆以来/其远古刻尽漫失/僻不当道者/皆不及往。B.皇帝行宫在碧霞元君祠东/是日/观道中石/刻自唐显庆以来/其远古刻/尽漫失/僻不当道者/皆不及往。C.皇帝行宫在碧霞元君祠东/是日观道中石刻/自唐显庆以来/其远古刻尽漫失/僻不当道者/皆不及往。D.皇帝行宫在碧霞元君祠东/是日观/道中石刻/自唐显庆以来/其远古刻/尽漫失/僻不当道者皆不及往。【解析】选C。答题时注意一些常见的句尾、句首标志性的词语,句子结构的对称,文中词语充当的成分,句子成分的省略,叙事内容的变化等。句中“观”的对象是“道中石刻”,不要断开,据此排除A、
4、D两项。其中,“道中石刻”是一个名词性短语,中间不应断开;另外,“尽漫失”是“远古刻”的特征,且句子较短,不要断开,据此排除B项。【状元秘籍】文言断句“三注意”1.注意一些常见的标志性的虚词,注意结构的对称,这是基础。2.注意断句题大多集中在对人称的转换和在句中充当的成分的词语的考查。3.注意一个事件不要强行断开,不然句子就会支离破碎,相反,两个事件句子再短,也要断开。选择题答题时注意选项的对比,然后结合文意进行分析。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阳、阴:山的南面、水的北面为“阳”;山的北面、水的南面为“阴”。B.城郭:城墙有内外之分,里边的一道为“城”
5、,外边的一道为“郭”。“望晚日照城郭”一句中,“城郭”泛指城。C.晦:农历每月初一为“朔”,十五为“望”,最末一天为“晦”。D.桐城:“桐城姚鼐记”以“桐城”标明自己所属文学流派。【解析】选D。“桐城”只是标明籍贯,这也是古人写文章的习惯做法。3.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本文是一篇山水游记。文章围绕作者的游踪,叙述了作者偕友人冬日登泰山观日出的经过,描写了泰山雪后的瑰丽景色和日出时的雄浑景象。B.选文第三段,作者按照时间顺序依次写了泰山日出时、日出后这两个时间段的景色,展示出一幅泰山日出变化迅速的画面。C.本文的侧面描写很巧妙。如写泰山的高峻,先用“其级
6、七千有余”暗暗点出,再借山顶俯视时“半山居雾”和在日观亭时“足下皆云漫”的图景从侧面加以烘托。D.本文是姚鼐的代表作,也是桐城派古文的名篇之一。文章语言简洁生动,全文只有不到五百字,却充分表现出雪后登山的特殊情趣。【解析】选B。作者按照时间顺序依次写了泰山日出前、日出时、日出后这三个时间段的景色。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9分)(1)余始循以入,道少半,越中岭,复循西谷,遂至其巅。(4分)译文:_(2)大风扬积雪击面。亭东自足下皆云漫。(2分)译文:_(3)回视日观以西峰,或得日或否,绛皓驳色,而皆若偻。(3分)译文:_参考答案:(1)我起初顺着(中谷)进去,路不到一半,翻过中岭
7、,再沿着西边的山谷走,就到了山顶。(2)大风扬起积雪打击脸颊。日观亭东面从脚底往下都是云雾弥漫。(3)回首观望日观峰以西的山峰,有的被日光照着,有的没有照着,或红或白,颜色错杂,都像鞠躬致敬的样子。(二)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58题。(18分)苏轼,字子瞻,眉州眉山人。生十年,父洵游学四方,母程氏亲授以书,闻古今成败,辄能语其要。程氏读东汉范滂传,慨然太息,轼请曰:“轼若为滂,母许之否乎?”程氏曰:“汝能为滂,吾顾不能为滂母邪?”比冠,博通经史。嘉祐二年,试礼部。以春秋对义居第一,殿试中乙科。后以书见修,修语梅圣俞曰:“吾当避此人出一头地。”丁母忧。五年,调福昌主簿。欧阳修以才识兼茂,荐之秘阁
8、。知徐州河决曹村泛于梁山泊城将败富民争出避水。轼曰:“富民出,民皆动摇,吾谁与守?吾在是,水决不能败城。”驱使复入。轼诣武卫营,呼卒长曰:“河将害城,事急矣,虽禁军且为我尽力。”卒长曰:“太守犹不避涂潦,吾侪小人,当效命。”雨日夜不止,轼庐于其上,过家不入,使官吏分堵以守,卒全其城。徙知湖州,上表以谢。又以事不便民者不敢言,以诗托讽,庶有补于国。御史李定、舒亶、何正臣摭其表语,并媒蘖所为诗以为讪谤,逮赴台狱,欲置之死,锻炼久之不决。神宗独怜之,以黄州团练副使安置。轼与田父野老,相从溪山间,筑室于东坡,自号“东坡居士。”道过金陵,见王安石,曰:“大兵大狱,汉、唐灭亡之兆。祖宗以仁厚治天下,正欲革
9、此。今西方用兵,连年不解,东南数起大狱,公独无一言以救之乎?”安石曰:“二事皆惠卿启之,安石在外,安敢言?”轼曰:“在朝则言,在外则不言,事君之常礼耳。上所以待公者,非常礼,公所以待上者,岂可以常礼乎?”安石厉声曰:“安石须说。”又曰:“出在安石口,入在子瞻耳。”又曰:“人须是知行一不义,杀一不辜,得天下弗为,乃可。”轼戏曰:“今之君子,争减半年磨勘,虽杀人亦为之。”安石笑而不言。仁宗初读轼、辙制策,退而喜曰:“朕今日为子孙得两宰相矣。”神宗尤爱其文,宫中读之,膳进忘食,称为天下奇才。而卒不得大用。(选自宋史苏轼列传,有删改)5.给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A.知徐州/河
10、决/曹村泛于梁山泊/城将败富民/争出避水B.知徐州/河决曹村/泛于梁山泊/城将败/富民争出避水C.知徐州/河决/曹村泛/于梁山泊/城将败富民/争出避水D.知徐州/河决曹村泛/于梁山泊/城将败/富民争出避水【解析】选B。“决”后省略介词“于”,应该是“河决(于)曹村”,“黄河在曹村决口”的意思,所以“曹村”后断句,排除A、C、D三项。6.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冠,指冠礼,古人二十岁(天子诸侯可提前至十二岁)举行的加冠之礼,表示其成人。B.殿试,科举考试的最高一段,由皇帝亲自出题考试,又称廷试。C.丁母忧,辞官回家为去世的母亲守制,古代官员在位期间,如若
11、父母去世,则无论此人任何官何职,从得知丧事的那一天起,必须辞官回到祖籍,为父母守制二十七个月。D.表,中国古代向帝王上书陈情言事的一种特殊文体。是封建社会下臣对皇帝有所陈述、请求、建议时用的一种文体。【解析】选A。冠礼,古代男子二十岁举行的加冠之礼。7.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苏轼从小就以东汉范滂为榜样,母亲赞许他的志向,并说儿子你能做范滂那样的人,母亲我也能像范母一样。 B.苏轼在徐州当政期间,遇到水灾,他身先士卒,发动城里的富人和禁军一起修筑城墙,最后徐州城得以保全。 C.路过金陵,苏轼劝王安石面对国家危险的政治局势要勇于向皇上进言,两人针砭官场现状,
12、相谈甚欢。 D.苏轼才学受到欧阳修称颂,文章得到宋仁宗、宋神宗夸赞,可惜他最终没有得到重用。【解析】选B。“发动城里的富人”错,原文为“富民出”“河将害城,事急矣,虽禁军且为我尽力”,没有发动富人。8.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9分) (1)后以书见修,修语梅圣俞曰:“吾当避此人出一头地。”(4分)译文:_(2)上所以待公者,非常礼,公所以待上者, 岂可以常礼乎?(5分)译文:_参考答案:(1)后来凭推荐信谒见欧阳修,欧阳修对梅圣俞说:“我应当让这个人出人头地了。”(2)皇上对待你不是通常的礼节,你对待皇上,难道可以用常礼?附【译文】苏轼,字子瞻,眉州眉山人。十岁时,父亲苏洵到四方去
13、游学,母亲程氏亲自教他读书,听到古今成败得失,常能说出其要害。程氏读东汉范滂传,很有感慨,苏轼问道:“我如果做范滂,母亲答应吗?”程氏说:“你能做范滂。我不能做范滂的母亲吗?”到二十岁时,就博通经史。嘉祐二年,参加礼部考试。以春秋经义策问取得第一,殿试中乙科。后来凭推荐信谒见欧阳修,欧阳修对梅圣俞说:“我应当让这个人出人头地了。”苏轼因为母亲去世服丧在家。嘉祐五年,调任为福昌主簿。欧阳修因他才识兼优,举荐他进秘阁。任徐州知州,黄河在曹村决口,泛滥到梁山泊,城墙将要被浸坏,富裕的百姓争着出城避水。苏轼说:“富人出去了,百姓都动摇,我和谁守城?我在这里,水一定不能冲塌城墙。”又把富人重新赶进城去。
14、苏轼到武卫营去,对卒长说:“河水将要冲坏城墙,事情紧急,你们虽是禁军,姑且给我出力。”卒长说:“太守尚且不躲避水患,我等小人,应当效命。”雨日夜下个不停,苏轼住在堤上,路过家门也不进去,派官吏分段防守,最终保全了这座城。调任湖州知州,上表谢恩。又因为有些事对百姓不利而不敢说,就用诗来讽刺,以求有益于国家。御史李定、舒亶、何正臣摘取他章表中的话,并且引申附会他所作的诗说是诽谤皇上,逮捕进御史台监狱,想处以死罪,罗织罪名很久不能判决。神宗独自怜惜他,把他作为黄州团练副使安置。苏轼与农夫老翁,一起在溪谷山林间生活,在东坡建造房屋,自称“东坡居士”。苏轼路过金陵,见到王安石,说:“大的军事行动和大刑狱
15、,是汉、唐灭亡的预兆。祖宗用仁厚治理天下,正要改变这些。现在对夏用兵,连年不停,东南又多次兴起大狱,你没有一句话去补救吗?”王安石说:“两件事都是吕惠卿发动的,我王安石在外地,怎么敢说?”苏轼说:“在朝廷就说话,在外地就不说,这是服事君王的通常礼节。皇上对待你不是通常的礼节,你对待皇上,难道可以用常礼?”王安石厉声说:“我王安石要讲。”又说:“话出在我王安石的口,进了你苏子瞻的耳朵。”又说:“人必须知道做一件不义的事,杀一个无罪的人,即使得到天下也不能这样做,终可以算是好人。”苏轼开玩笑说:“现在的君子们,争着减少半年的磨勘期,即使杀人也能做出来。”王安石笑着不说话。仁宗刚读到苏轼、苏辙的制策
16、,退朝后高兴地说:“朕今天给子孙寻到两个宰相了。”神宗尤其喜爱他的文章,在宫中阅读,御膳送来竟忘了吃,称他为天下奇才。(两个皇帝都能够了解苏轼,)而苏轼终究没有得到重用。(三)(2019信阳高一检测)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911题。(9分)在中国古典文学中,有很多写到“海”的名句,如“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等等。不过,这里的“海”恐怕很难说有什么象征意义,而流水在中国古典文学中作为一种意象,则被文人们赋予了多种意义。水的洁净和滋生功能,使它象征了纯洁和生命的代序,直接地渗透到诞生、成年、婚嫁与丧葬等重大人生礼仪中。胡朴安的中华全国风俗志中记述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2019 2020 学年 部版编 必修 上册 单元测试 解析
链接地址:https://www.77wenku.com/p-9799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