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考点13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与教训
《高中历史考点13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与教训》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中历史考点13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与教训(16页珍藏版)》请在七七文库上搜索。
1、高中历史考点13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与教训本考点浙江新高考尚无单独命题出现考试内容考试要求2017年2018年2019年4月11月4月11月4月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与教训1.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初期探索(1)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内容和影响b(2)新经济政策的背景、内容和意义c2.斯大林模式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斯大林模式”c3.苏联社会主义改革与挫折戈尔巴乔夫改革c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初期探索1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内容和影响 (1)内容农业:实行余粮收集制。工业:企业一律收归国有,实行高度集中管理。产品分配上:取消自由贸易,实行实物配给制。实行成年人劳动义务制。(2)影响积极:高度集中人力物力,保证
2、了战争胜利。消极:强行征粮等遭到广大农民的反对;国内战争结束后继续执行,引发了严重危机。名师指津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实质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是苏俄国内战争时期,为了集中人力物力战胜敌人,实行的公有制、计划经济等。其实质是利用军事、行政手段控制经济,排斥市场和货币关系,并试图直接过渡到社会主义。2新经济政策的背景、内容和意义 (1)背景经济危机:战争结束后,工农业产量大幅下降,人民生活困苦。政治危机: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继续实施引发严重社会矛盾。(2)内容农业:以固定粮食税代替余粮收集制。 工业:在国家掌握经济命脉的前提下,部分国企采取租让制和租借制的形式,实行国家资本主义。商业:允许商品买卖,实行自
3、由贸易。分配制度:废除平均主义的实物配给制,实行按劳取酬的工资制。(3)意义经济:经济恢复,为实现工业化打下坚实的基础。政治:巩固了工农联盟和苏维埃政权。理论:探索出落后国家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正确途径。易错提醒 正确认识新经济政策的实质新经济政策的实质是在一定限度内发展资本主义,利用市场和商品货币关系来扩大生产,巩固工农联盟,逐步过渡到社会主义。它是在国有经济占主体的前提下进行的,也是在苏维埃领导之下,不会恢复到资本主义时代。“斯大林模式”与戈尔巴乔夫改革一、“斯大林模式” 1形成(1)工业化政策:1925年联共(布)十四大提出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方针,优先发展重工业。成就:经过两个五年计划,苏联
4、实现了工业化,成为世界工业强国。问题:工业结构不合理,重工业比重过大;农民付出代价过大。(2)农业全盘集体化。2特征(1)经济:高度集中的斯大林模式,排斥市场调节;优先发展重工业。(2)政治:国家的权力高度集中于党,党的权力高度集中于中央,党中央的权力高度集中于斯大林。(3)思想文化:高度集中,个人崇拜,行政干预。图示记忆 20世纪二三十年代苏(俄)联经济政策的转变名师指津 斯大林的经济政策对新经济政策的改变改变了新经济政策间接向社会主义过渡的路线,实行直接过渡;改变了多种所有制并存的所有制形式,实行单一的公有制;改变了计划和市场调节并存的模式,实行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3.影响(1)经济:
5、一度推动了社会生产力的迅速发展;片面发展重工业,压抑地方和企业的积极性,使经济发展失去动力。(2)政治:保证了党对新生政权的领导,一定程度上维系了政局稳定;但破坏了社会主义民主与法制。(3)思想文化:思想理论单调划一,学术及艺术创作日趋单一,文化创造力受到了极大的压制。易错提醒 正确认识斯大林模式苏联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在前期的实行是必要的,在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和反法西斯战争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但是到后期,苏联领导人没有进行实事求是和有效的改革,导致这一体制越来越阻碍经济和社会的发展。二、苏联社会主义改革与挫折戈尔巴乔夫改革 1措施(1)经济:制定“加速发展战略”,试图以经济管理的方式代替行政
6、命令干预经济的做法。(2)政治:提出用“人道的、民主的社会主义”思想代替“科学社会主义”;推行政治多元化,实行多党制。2结果:改革失败,苏联解体。考向一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与新经济政策的比较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新经济政策相同点前提无产阶级掌握国家政权和经济命脉内容都涉及国民经济的工业、农业、商业和分配等各个方面目的直接目的都是要解决当时社会内外交困的现实,主观目的都是要探索苏俄直接过渡到社会主义的途径,根本目的都是要维护新生的苏维埃政权结果都起到了维护新生苏维埃政权的作用,都被新的政策所取代不同点背景1918年新生的苏维埃政权面临国内外敌对势力的联合进攻,苏俄进入艰难的三年国内战争时期(191819
7、20)国内战争结束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继续推行,引发了严重的经济和政治危机主要内容工业:大中小企业全面国有化关系国家经济命脉的企业国营;中小企业、国家无力经营的企业私营农业实行余粮收集制固定的粮食税取代余目的集中全国的物力、财力和人力,支持红军战胜敌人解决国内严重的经济和政治危机;探寻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正确途径特征超越了生产力发展水平,违背了经济发展规律实质是利用市场和商品货币关系来扩大生产,是一条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正确途径经济运行机制绝对的计划调节计划调节与市场调节相结合评价战时共产主义政策适应了战时需要,为战胜国内外敌人提供了物质保障;为探索向社会主义过渡的途径提供了一种尝试,但不是向社会主义
8、过渡的正确道路提高了人民生产的积极性,促进了经济的迅速恢复;有利于稳定政治形势,巩固了工农联盟;是列宁对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的国家如何走上社会主义道路的正确探索苏联对社会主义建设进行了艰苦的探索,给我们留下了宝贵的经验和教训。阅读以下材料:材料一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在集聚战争资源上取得的成功以及这一战时体制中体现的某些“共产主义”的做法使得列宁一度认为,“这条道路是正确的,一定能使我们获得巨大成就,保证我们进行大规模的经济建设”。按照这一指导思想,1920年9月,俄共(布)中央给各省省委的信中强调:“下达给乡的征集额,就是余粮额,居民要用连环保的方式予以完成”;同时,俄共(布)中央还决定,严惩劳
9、动中的逃跑现象,直至关进集中营。摘编自沈志华主编一个大国的崛起和崩溃材料二 新经济政策并不是一开始就是完整的政策体系而是通过不断的摸索、实践逐步完善起来的。新经济政策允许经济活动有某些自由,承认商业、商品货币和市场关系,对农民和私人资本让步。党内以斯大林等人为代表的一派对新经济政策总体上持否定的态度,把它看成是发展资本主义的政策,年年不忘限制以致取消新经济政策。摘编自苏联真相:对101个重要问题的思考材料三 斯大林在1928年论工业化和粮食问题的演说中说:“农民不仅向国家缴纳一般的税,而且他们在购买工业品时还要因为价格较高而多付一些钱,这是第一;而在出卖农产品时多少要少付一些钱,这是第二。为了
10、保持并加快工业发展的现有速度,保证工业满足全国的需要,我们不得不暂时征收这种税。”斯大林通过这种办法,使农民一半的收入交给国家。摘编自陆南泉等主编苏联真相:对101个重要问题的思考请回答:(1)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材料一所涉及的“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措施。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苏俄继续实施“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主要意图是什么?(2)根据材料二,分析俄共党内对新经济政策产生分歧的原因。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新经济政策实施的必要性。(3)据材料三,归纳苏联发展国家工业化的办法,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其实行带来的消极影响。综合上述材料,简要说明你从苏联社会主义建设中得出的基本认识。【答案】(1)措施:余粮
11、收集制;普遍义务劳动制。主要意图:直接向社会主义过渡。(2)原因:新经济政策一开始没有形成完整体系;党内担心恢复商品市场关系会演变为资本主义。必要性: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引发严重的政治经济危机。(3)办法:由农业为工业的发展积累资金。消极影响:农民为工业化付出的代价过大,生产积极性不高;农业长期处于落后状态,阻碍了苏联经济的持续发展。基本认识:关注民生,保护农民的利益;一切从国情出发;生产关系的调整要符合生产力实际水平。【解析】(1)第一小问措施,根据材料“余粮额”可得出余粮收集制;根据材料“严惩劳动中的逃跑现象”得出普遍义务劳动制;第二小问意图,根据材料“战时共产主义”可得出直接向社会主义过渡。
12、(2)第一小问原因,根据材料“新经济政策并不是一开始就是完整的政策体系”得出新经济政策一开始没有形成完整体系;根据材料“把它看成是发展资本主义的政策,年年不忘限制以致取消新经济政策”得出党内担心恢复商品市场关系会演变为资本主义。第二小问必要性,根据所学可知,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实施虽然巩固了新生的苏维埃政权,但是余粮收集制和义务劳动制严重损害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经济困难最终导致了喀琅施塔得兵变,据此可得出实施新经济政策的必要性是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引发严重的政治经济危机。(3)第一小问办法,根据材料“购买工业品时还要因为价格较高而多付一些钱”“卖农产品时多少要少付一些钱”和“征收这种税”得出由农业为
13、工业的发展积累资金;第二小问消极影响,根据材料可知工业品价格高,农产品价格低且农民还要多缴纳税,可得出农民为工业化付出的代价过大,生产积极性不高;根据所学可知,在斯大林模式的影响下,轻重工业农业比例不协调,可得出农业长期处于落后状态,阻碍了苏联经济的持续发展。第三小问基本认识,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斯大林模式以牺牲农业发展工业,高度集中的计划政治体制,严重损害了农民的利益,轻重工业畸形发展不利于经济的持续发展,据此可以得出基本认识是关注民生,保护农民的利益;一切从国情出发;生产关系的调整要符合生产力实际水平。考向二 新经济政策的实质1从阶级关系来看:新经济政策的实质在于寻求社会主义经济与小农经济的
14、结合点,为社会主义建设中的工农联盟奠定新的经济基础。2从管理体制的角度看:新经济政策意味着一种主要运用商品货币关系和经济核算制作为经济杠杆的新管理体制。3从经济运行机制的角度讲:新经济政策意味着摒弃了由国家直接组织生产和分配产品的经济形态,走上了由国家有计划地调节市场的商品经济形态。4从社会主义发展道路的角度看,新经济政策实质上是一条建设社会主义的新路径,即经济文化较为落后的国家通过发展市场经济,利用商品货币关系,逐步走向社会主义的新道路。列宁在十月革命四周年中说:建设社会主义“不能直接凭热情,而要靠个人利益,靠同个人利益的结合,靠经济核算,在这个小农国家里先建立起牢固的桥梁。”据此可以看出,
15、当时苏联(俄)A实施了战时共产主义政策B彻底否定了计划经济体制C恢复货币流通和商品交换D推行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答案】C【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列宁在十月革命四周年中指出“建社会主义要靠个人利益,靠同个人利益的结合,靠经济核算,在这个小农国家里先建立牢固的桥梁,通过国家资本主义走向社会主义,否则你们就不能到达共产主义”,材料强调的是“个人利益”,说明这时期推行的是新经济政策,新经济政策恢复了货币流通和商品交换,故C选项正确;战时共产主义是非常时期的非常政策,取消了自由贸易等,不会强调个人利益,故A选项错误;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计划经济体制在斯大林时期逐渐形成,因此材料内容不涉及彻底否定计划经济
16、体制的问题,故B选项错误;推行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是斯大林时期,不是列宁时期,故D选项错误。考向三 斯大林模式的成因、特点与教训(1)成因社会经济结构:小生产经济曾一度占优势,经济相对落后。思想文化因素:俄国缺乏民主传统,封建专制思想残余浓厚。过渡时期的诸多客观因素:阶级斗争激烈;帝国主义包围下的险恶环境及战争的危机感;缺乏社会主义建设经验等。斯大林个人方面的因素:对党内斗争的错误处理方法;理论认识上的失误;思想方法上的绝对化等。(2)特点政治:党政不分,以党代政;高度集权,破坏了民主集中制原则,造成个人的高度专权;自上而下的干部委任制和终身制,对干部没有形成必要的监督。经济:实行高度集中的计划
17、经济体制,以行政手段管理经济,排斥商品货币关系和市场、价值规律的作用。思想文化:为维护领袖权威,也为了达到舆论的高度一致,苏联采取行政干预的手段对学术文化领域进行严格的管理和控制。(3)教训片面发展重工业,农业和轻工业长期处于落后状态。由于忽视消费品生产,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缓慢。国家为了积累资金,从农民身上拿走的东西太多,农民生产积极性不高。长期僵化的执行计划指令,压抑地方和企业的积极性,越来越阻碍苏联经济的进一步发展。下图是20世纪30年代苏联的一幅宣传画,上半部分描绘的是苏联人民制定计划开展经济建设,下半部分描绘的是西方国家制定计划对苏联进行军事包围与封锁。由此可知A列宁新经济政策取得较大成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高中历史 考点 13 苏联 社会主义建设 经验 教训
链接地址:https://www.77wenku.com/p-9910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