寡人之于国也ppt课件(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四)
《寡人之于国也ppt课件(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四)》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寡人之于国也ppt课件(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四)(57页珍藏版)》请在七七文库上搜索。
1、文本4 寡人之于国也,专题一 我有一个梦想,【学习目标】 1.积累文言知识。 2.理解孟子主张行仁政、重视民心向背的积极思想,把握孟子的论辩艺术。,预读先学,多读厚积,品读研析,内容索引,预读先学, 语言知识强化,1.字音辨识,(1)曳兵( ) (2)数罟( ) (3)洿池( ) (4)鸡豚( ) (5)狗彘( ) (6)庠序( ) (7)孝悌( ) (8)饿莩( ),y,w,tn,zh,xin,t,pio,2.通假举要 (1)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_ (2)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_ (3)涂有饿莩而不知发:_ (4)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_,同“勿”,不要,同“斑”,花白,同“途”,道路,同“
2、敛”,收敛,3.词语解释 (1)河内凶:_ (2)请以战喻:_ (3)兵刃既接:_ (4)弃甲曳兵:_ (5)不违农时:_ (6)王道之始也:_ _ (7)申之以孝悌之义:_,收成不好,荒年。,请允许我。 接触,交锋。 拖着。 违背、违反,这里指耽误。,以仁义治天下,这是儒家的政治主张。与当时诸侯奉行的以武力统一天下的“霸道”相对。,申:反复陈述。孝悌:孝顺父母和敬爱兄长。,(8)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_ (9)涂有饿莩而不知发:_ (10)斯天下之民至焉:_,同“敛”,收敛,积蓄。,指打开粮仓,赈济百姓。,则,那么。,4.古今异义 (1)河内凶 古义:_ 今义:凶恶;厉害。 (2)谷不可胜食也
3、 古义:_ 今义:谷子。 (3)养生丧死无憾 古义:_ 今义:保养身体。,收成不好,荒年。,泛指粮食。,供养活着的人。,(4)然而不王者 古义:_ 今义:用在后半句话的开头,表示转折。 (5)王无罪岁 古义:_ 今义:没有罪。,是两个词,意思是“这样却”。,不要归罪。,(1)数,5.一词多义,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_ 数罟不入洿池:_ 则胜负之数,存亡之理:_ 数吕师孟叔侄为逆:_,(2)直,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_ 中通外直,不蔓不枝:_ 则直前诟虏帅失信:_,几,表不确定的数目,读c,细密的,定数,命运,列举罪状,副词,只是,不过,与“曲”相对,不弯曲,副词,径直,直接,(3)发,涂有饿莩而
4、不知发:_ 发闾左谪戍渔阳九百人:_ 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_ 非常之谋难于猝发:_ 发其志士之悲哉:_,(4)胜,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_ 驴不胜怒,蹄之:_ 日出江花红胜火:_ 予观夫巴陵胜状:_,打开粮仓,赈济百姓,征发,派遣,开放,发动,发出,抒发,副词,尽,承受,超过,优美的,6.词类活用 (1)名词的活用 名词用作动词 填然鼓之:_ 树之以桑:_ 五十者可以衣帛矣:_ 然而不王者:_ 王无罪岁:_,击鼓,敲鼓,种植,穿,称王,归罪,责怪,(2)动词的活用 动词用作名词 a.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_ b.王道之始也:_ c.谨庠序之教:_ 动词的为动用法 养生丧死无憾:_ (
5、3)形容词的活用 形容词用作动词 邻国之民不加少,寡人之民不加多:_ 谨庠序之教:_,死去的人,开端,教育,教化,为办丧事,减少/增多,认真从事,7.虚词辨析,(1)则,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_ 入则无法家拂士:_ 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_,(2)焉,寡人之于国也,尽心焉耳矣:_ 若不阙秦,将焉取之:_ 则将焉用彼相矣:_ 激于义而死焉者也:_,连词,表结果,那么,连词,表假设,副词,表判断,就是,语气助词,不译,兼词,从哪里,疑问代词,哪里,怎么,兼词“于之”,在这件事上,8.句式特点 体会下列句子的句式特点并翻译 (1)是亦走也 句式:_ 译文:_ (2)非我也,岁也 句式:_ 译文:_,判
6、断句,“是也”。 这也是逃跑呀!,判断句,“也”。 这不是我的过错,是年成不好的缘故。,(3)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 句式:_ 译文:_ (4)未之有也 句式:_ 译文:_ (5)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 句式:_ 译文:_,判断句,“是也”。 这就使百姓对能够养活家小、葬送死者而无遗憾。,宾语前置句。否定句中,代词宾语前置,即“未有之也”。 (这)是不曾有过的事。,宾语前置句,即“以五十步笑百步,则如何”。 那些跑了五十步的人嘲笑跑了一百步的人,你觉得怎么样?,(6)直不百步耳 句式:_ 译文:_ (7)或百步而后止,或五十步而后止 句式:_ 译文:_,固定句式,“直耳”相当于“只是罢了”。 只
7、是没有跑到一百步罢了。,固定句式,“或或”相当于“有的人有的人”。 有的跑一百步后停下,有的跑五十步后停下。,9.名言警句 (1)课文名句 或百步而后止,或五十步而后止。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 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 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 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涂有饿莩而不知发。,(2)课外名句孟子名句 乐民之乐者,民亦乐其乐;忧民之忧者,民亦忧其忧。 孟子梁惠王下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孟子梁惠王上 君子有三乐,而王天下不与存焉。父母俱存,兄弟无故,一乐
8、也;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人,二乐也;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乐也。 孟子尽心上 君子以仁存心,以礼存心。仁者爱人,有礼者敬人。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孟子离娄下 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孟子尽心下, 文本常识积累,孟子(约前372前289),名轲,字子舆,战国中期邹(今山东邹城东南)人,是孔子之孙子思的再传弟子,也是继孔子之后最大的儒学大师。后世常以“孔孟”并称。元文宗封孟子为“亚圣”。孟子否定绝对平均主义思想,主张社会分工;主张仁政,提出了“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民本主义思想;他还提出性善论,认为“人之初,性本善”,等等。,一、作者简介,战国中期,各诸侯国的统治者,对外争城夺地
9、,相互攻伐;对内残酷剥削,劳役繁重,破坏了生产力,造成社会兵员缺乏,劳动力不足。各诸侯国也就处心积虑地争夺人力。魏国曾是强国,但在梁惠王统治期间,连遭强秦重创,内忧外患,以致都城由安邑迁至大梁。他也曾采取了一些体恤百姓的措施,以求吸取人力资源,但收效甚微。梁惠王三十五年(前334),梁惠王“卑词厚币以招贤者”,为振兴魏国聚集人才。孟子被“招贤”应邀来到魏国。梁惠王迫不及待地讨教治国之策。在此形势下,孟子开始了他的道德设计。本文仅是孟子在魏国期间与梁惠王的一次谈话。孟子借梁惠王“寡人之于国也,尽心焉耳矣”而“民不加多”的疑问,宣传自己“施仁政”“行王道”的政治主张。,二、背景展示,1.孟子是一部
10、由孟子及其弟子万章等记录孟子言行的书。全书共七篇,分别为梁惠王公孙丑滕文公离娄万章告子尽心。孟子与论语大学中庸合称“四书”。 2.孝悌:“孝”指对父母要孝顺、服从;“悌”主要指敬爱兄长,弟兄相亲。孝与悌相联系,是为适应古代家庭宗法制度提出来的。儒家视“孝悌”为“仁”的根本。从现实意义上讲,孝顺父母和敬爱兄长则属于中华民族的优秀道德传统之一。 3.庠序:先秦时期学校的统称。“夏曰校,殷曰序,周曰庠。”,三、文化常识,品读研析,孟子是继孔子之后的儒学大师,我们经常以“孔孟”并称。初中时,我们学习过孟子二章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和生于忧患,死于安乐,都是劝说君王施仁政的。今天我们要学习的寡人之于国也也体
11、现了孟子的这一主张。下面,让我们再次走近孟子,看看他是如何阐述他的主张的。,课堂导语, 通读整体感知,下面是本文结构思维导图,请阅读课文并回答图后问题。,(1)本文是比较典型的论述文体,请阅读课文,结合图中的提示,在处填上相应的内容。,(2)在解决问题的时候,孟子从“王道之始”“王道之成”两个方面论述了自己的为政理想,请结合文章内容,在图中处分别填写出相应的内容。,提出问题,分析问题,材木不可胜用,庠序之教,答案, 深读重点探究,1.梁惠王为什么会对“民不加多”深感忧虑?,答案 (1)诸侯争霸的战国时期是冷兵器时代,劳力资源是富国强兵的根本。想问鼎天下,人口是十分重要的砝码。争夺劳力,成为各国
12、统治者的当务之急。谁拥有了大量的人口,谁就拥有了大量的土地耕种者,谁就拥有了大量的兵源,谁就能够富国强兵。 (2)梁惠王希望更多的人民归附自己。梁惠王将“邻国之政”与“寡人之用心”对比,将“邻国之民”与“寡人之民”对比。对比中可见梁惠王的自矜与困惑之深,可见梁惠王想知道“民不加多”原因的迫切心情以及追求富国强兵、问鼎天下的政治雄心。,答案,2.孟子的“仁政”思想在文章中是如何体现的?,答案,答案 (1)孟子的“仁政”思想集中体现在文章的第4段。这里阐述了孟子关于“行王道”的七种措施,是孟子“仁政”思想的具体内容。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 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 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
13、胜用也; 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 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 百亩之田,勿夺其时,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 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2)上述七点内容可分为两个层面。前六点,说明施行仁政要关注民生,休养生息,因地制宜地发展生产。不要随意征调百姓服役而耽误生产时节,不狂捕滥捞,不违背时令伐木,不误牲畜繁殖,不误粮食播收,积极组织民众种桑养蚕织布,“使民养生丧死无憾”,百姓衣食安则心安,从而稳定人心,巩固政权。第七点,说明施行仁政还要兴办教育,使民众知廉耻、讲礼仪、倾心归附。至此,百姓安居乐业,社会长治久安,王道可成。此外,国君要常自省,革除
14、虐政、苛政、酷政。 (3)总之,孟子始终围绕仁民、富民、养民、教民、利民、保民,抓住百姓和“王道”形成的关系,体现出“民为国本”的思想。,3.孔子和孟子分别在季氏将伐颛臾寡人之于国也中表述自己的观点时,表现出高超的论辩技巧,他们各自都运用了哪些说理方法?试举例分析。,答案 (1)孔子的主要说理特点是层层递进,步步紧逼,先驳后立,破中有立,从正反两方面展开论证。使用了反诘、类比、比喻等修辞手法,强化了论辩力量与说服力量。第一段中,“求!无乃尔是过与?”与“何以伐为?”两句孔子用反诘的方式质问冉求和子路;其次,孔子用“危而不持,颠而不扶,则将焉用彼相矣”来类比季孙氏所处的处境,指出冉有、子路的责任
15、,批评他们纵容主人的错误做法;用“虎兕出于柙,龟玉毁于椟中”作比,指出了二人的责任之重大。 (2)孟子更善用比喻,如本文所用的“五十步笑百步”“非我也,兵也”等比喻,把抽象的道理说得非常形象,取得了生动而深刻的效果,从中可领略到他汪洋恣肆的高超的论辩艺术。,答案, 延读思维拓展,有人认为,孟子的“仁政”思想是两千多年前的产物,对于我们今天的社会建设,没有太大的借鉴意义。但也有人认为,这种“仁政”思想对我们现在的社会建设仍有重要的借鉴意义。那么,你是如何看待的呢?,答案,答案 (示例)孟子的这些仁民、富民、养民、教民的措施,虽说是为了促成统治者“王道”的形成,但它客观上也是利民、保民的,在一定程
16、度上体现出“民本”的思想。所以说,孟子的“仁政”思想,对我们今天的社会建设仍有借鉴意义。 (1)人不能肆意役使自然,而是应尊重自然,通过与自然的交往互动,才能使人与自然协调发展,实现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实现“中国梦”。 (2)仁义是最大的利益。有仁义,相关者都会有利益;无仁无义,所有人都不会有利益。所以一个讲“仁义”的社会一定是一个和谐的社会。,(3)“仁政”思想是发展经济,振兴教育,加强教化,使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双丰收,并形成社会、国家和民族的凝聚力的基础。只有在施行“仁政”思想的基础上,才能实现我们国家和民族的复兴,才能让中华民族雄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4)“仁政”是人心所向的实现天下安宁太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寡人 ppt 课件 苏教版 高中语文 必修
链接地址:https://www.77wenku.com/p-9967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