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本15 兰亭集序ppt课件》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文本15 兰亭集序ppt课件(56页珍藏版)》请在七七文库上搜索。
1、文本15 兰亭集序,专题四 心连广宇,预读先学,多读厚积,精读研析,内容索引,预读先学,一、给下列加颜色的字注音,(1)癸丑( ) (2)会稽山( ) (3)修禊事( ) (4)激湍( ) (5)流觞( ),(6)放浪形骸( ) (7)趣舍万殊( ) (8)一契( ) (9)嗟悼( ) (10)彭殇( ),语言知识积累,q,hi,x,q,tun,j,ji,u,shn,shn,二、识记课文中的基础知识 1.解释下列加颜色词的含义 (1)群贤毕至:_ (2)引以为流觞曲水:_ (3)一觞一咏:_ (4)信可乐也:_ (5)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_ (6)或取诸怀抱,悟言一室之内:_,全,都,汲引,
2、饮酒,实在,相处,相交,同“晤”,面对面,(7)虽趣舍万殊:_ (8)及其所之既倦:_ (9)向之所欣:_ (10)犹不能不以之兴怀:_ (11)后之视今,亦犹今之视昔:_,虽然,往,引申为达到,得到,过去,触发,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2.写出下列通假字及意义,(1)悟言一室之内:_ (2)虽趣舍万殊:_,同“晤”,面对面,同“取”,与“舍”相对,3.写出下列加颜色词的古义 (1)俯察品类之盛 古义:_ 今义:种类。 (2)或取诸怀抱 古义:_ 今义:抱在怀里;胸前;心里存有;心胸,打算。 (3)亦将有感于斯文 古义:_ 今义:文雅,也指文化或文人。,襟怀抱负。,物品,物类。指天地万物。,
3、这篇文章。,4.解释下列加颜色词的含义,(1)修,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_ 修禊事也:_ 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_ 余稍为修葺,使不上漏:_ 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_ 路曼曼其修远兮:_ 孙子膑脚,兵法修列:_ 又重之以修能:_,高 举行 寿命长 修补 施行 长 编著 美好,(2)致,所以兴怀,其致一也:_ 非利足也,而致千里:_ 不爱珍器重宝肥饶之地,以致天下之士:_ 一篇之中三致志焉:_,情致 达到 招纳 表达,游目骋怀:_ 犹不能不以之兴怀:_ 怀其璧,从径道亡:_ 怀敌附远,何招而不至:_,胸怀 感慨 揣着,怀抱 安抚,(3)怀,(4)信,信可乐也:_ 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
4、信:_ 愿陛下亲之信之:_ 低眉信手续续弹:_,实在 实情 信任 随便,5.掌握加颜色词语的活用类型,并写出其含义 (1)群贤毕至:_ (2)引以为流觞曲水:_ (3)一觞一咏:_ (4)所以游目骋怀:_ (5)足以极视听之娱:_ (6)固知一死生为虚诞:_ (7)齐彭殇为妄作:_,形容词作名词,有贤德的人,动词的使动用法,使流,名词作动词,饮酒,动词的使动用法,使纵目,使驰骋,名词作动词,尽,数词的意动用法,把看作一样,形容词的意动用法,把看成平等,(1)诸,或取诸怀抱,悟言一室之内:_ 吾妻归宁,述诸小妹语:_ 孟子对曰:“不识有诸?”:_,“之”“于”二字的合音 代词,众,各 兼词,“之
5、乎”,6.解释下列加颜色虚词的用法和意义,(2)或,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_ 或以为死,或以为亡:_ 所守或匪亲,化为狼与豺:_ 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_ 存亡之理,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_,有时 有人 假如 有的 或许,7.翻译下列文中的句子 (1)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 译文:_ (2)引以为流觞曲水。 译文:_ (3)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 译文:_,(我们)会集在会稽郡山阴的兰亭。,汲引清流急湍,用作流动酒杯的曲折水道。,抬头观望寥廓的宇宙,低头品察繁盛的事物。,(4)悟言一室之内。 译文:_ (5) 虽世殊事异,所以兴怀,其致一也。 译文:_,面对面在室内畅谈。,纵使时
6、代变了,世事不同了,但人们的思想情趣却是一样的。,三、名言警句,1.课文名句 (1)群贤毕至,少长咸集。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映带左右,引以为流觞曲水,列坐其次。 (2)是日也,天朗气清,惠风和畅,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 (3)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2.课外名句 (1)有山有水有林亭映带左右,可咏可觞可丝竹怀抱古今。 (2)宇宙静无事,山林大有人。 (3)室在山林乐,人同天地春。 (4)观水得其趣,临文畅所言。 (5)清犹临川竹,惠若当风兰。 (6)文品极于古,清言足可听。,文本常识积累,王羲之(321379),字逸少,东晋琅琊临沂(今属山东)人。官至右军将
7、军、会稽内史,故后世称之为“王右军”。他出身于两晋的名门望族,小时候就跟从当时著名的女书法家卫夫人学习书法。以后博采众长,观摩学习,“兼撮众法,备成一家”,达到了“贵越群品,古今莫二”的高度。王羲之在书法上是个革新家,他的书法圆转凝重,全然突破了隶书的笔意,被后代尊为“书圣”。 代表作品有楷书黄庭经乐毅论,草书十七帖,行书姨母帖快雪时晴帖丧乱帖兰亭集序等。,一、作者简介,两晋政治恐怖,统治集团内部互相倾轧,残杀现象时有发生。士大夫不满,普遍崇尚老庄,追求清静无为、自由放任的生活。玄学盛行,对士人的思想、生活以及文学创作,都产生了很复杂的影响。文学创作内容消沉,出世入仙和逃避现实的情调很浓。东晋
8、时期,清谈老庄玄理的风气很盛,是玄言文学泛滥之时。但王羲之一反“清虚寡欲,尤善玄言”的风气,追求骈体的形式主义,抒写了一篇情真语笃、朴素自然的优美散文兰亭集序,不但在东晋文坛上占有一席之地,而且在中国文学史上也享有崇高声誉。,二、背景展示,序 “序”是一种文体,也就是我们现在所说的前言、引言之类的小篇幅文章。大致可以细分为三种类型:书序、赠序、宴集序。 书序是著作或诗文前的说明或评价性文字。如宽容序呐喊自序等。 赠序是指亲友间表达惜别、祝愿、劝勉之意时相赠的文章,如宋濂送东阳马生序、韩愈送董邵南游河北序等。 宴集序是指古人宴集时,常一同赋诗,诗成后公推一人作序,说明情况,并借此来表达一些人生之
9、感,如王羲之兰亭集序、王勃滕王阁序等。,三、文体知识,四、文化常识 1.“永和九年,岁在癸丑”“永和”是东晋皇帝司马聃(晋穆帝)的年号,从公元345356年共十二年。古代常用皇帝的年号来纪年。“癸丑”是天干地支纪年法,古人常用十天干(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和十二地支(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循环相配来表示年月日的次序,六十年一循环。故有“六十一甲子”的说法。 “十二地支”还与十二生肖对应,即子鼠、丑牛、寅虎、卯兔、辰龙、巳蛇、午马、未羊、申猴、酉鸡、戌狗、亥猪。 “十二地支”还与12个时辰对应,每个时辰两个小时。如:子时(23点至次日1点)、丑时(1点
10、至3点),2.“暮春之初”“暮春”指春季的最后一个月,也叫“季春”。古代用孟、仲、季表示月份的次序。“孟”表示每季的第一个月,“仲”表示第二个月,“季”表示每季的最后一个月。 3.“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修禊事也”“禊”是一种风俗祭祀。古人于农历三月上旬巳日(魏以后改为农历三月三日),游于水滨,举行祭祀、沐浴、采兰等活动,以消除不祥。实际上这是古人的一种游春活动。 4.“引以为流觞曲水”“流觞曲水”指古人一种劝酒取乐的方式:用漆制的酒杯盛酒,放入弯曲的水道中任其飘流,杯停在某人面前,某人就引杯饮酒。,精读研析,教师用书独有,学习目标,课堂导语,脉络梳理,学习目标 1.了解课文中的词类活用,掌握归
11、纳多义词的义项。 2.体会本文文笔洗练、自然清新的风格及叙、议巧妙融合的艺术特色。 3.理解作者在文章中由喜到悲的感情变化。 4.体会作者对大自然的热爱以及字里行间表现出来的旷达胸怀。,大家都知道书法是中国的国粹,历代的书法名家灿若河汉,其中最杰出的一位无疑是王羲之。他的书法作品兰亭集序总共324字,在他的神笔下,个个“飘若浮云,矫若惊龙”,被誉为“天下第一行书”,他本人也被尊为独步千秋的“书圣”。其实这篇书序也是散文佳品,下面我们便来领略其文之美。,课堂导语,脉络梳理,下列对课文内容的分析和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第一段从时间、地点、缘由、人物、环境,以及人物的心情等方面较 具体地写 了兰
12、亭集会的盛况。本段以写盛会始,以抒感慨终;以做“修禊”为名,以行 快乐为实。 B.面对良辰美景、赏心乐事,作者没有沉浸其中,而是从中引出了对生死的联想。 作者肯定庄子的生死观,实际上含蓄地表达了其经世致用、有 所作为的人生观。 C.“死生亦大矣”,是作者的基本观点,作为书序,以此来概括一篇之意,这正是 本文作者见解高远之处。 D.综观全篇,作者时喜时悲,喜极而悲,文章也随其感情的变化由平静而激荡, 再由激荡而平静,极尽波澜起伏、抑扬顿挫之美,所以兰亭集序不愧为千古 盛传的名篇佳作。,整体感知,解析 应是“作者否定庄子的生死观”。,答案,解析,A.第一段从时间、地点、缘由、人物、环境,以及人物的
13、心情等方面较 具体地写了兰亭集会的盛况。本段以写盛会始,以抒感慨终;以做“修 禊”为名,以行快乐为实。 B.面对良辰美景、赏心乐事,作者没有沉浸其中,而是从中引出了对生死 的联想。作者肯定庄子的生死观,实际上含蓄地表达了其经世致用、有 所作为的人生观。 C.“死生亦大矣”,是作者的基本观点,作为书序,以此来概括一篇之意, 这正是本文作者见解高远之处。 D.综观全篇,作者时喜时悲,喜极而悲,文章也随其感情的变化由平静而 激荡,再由激荡而平静,极尽波澜起伏、抑扬顿挫之美,所以兰亭集 序不愧为千古盛传的名篇佳作。,答案,解析,解析 应是“作者否定庄子的生死观”。,课堂互动,1.作者编集兰亭集序的由来
14、是什么?目的又是什么?(请结合原文回答),答案,答案 (1) “后之视今,亦犹今之视昔”(为使后人也对今天的所为所思“兴怀”),“故列叙时人,录其所述”,以便“后之览者”也会“有感于斯文”。作者把昔人昔文、今人今文以及后人有感串联起来,既巧妙地交代了诗集的由来,说明了编集的目的,也把目光投向了宇宙的深处,由己悲人。 (2)这是作者超越人生无常之痛的理性思考,这种深刻的“千古同悲”让我们从感伤的背后,发现了作者对短暂生命的珍惜。正如文中所叙,既然人生如此短暂,此次聚会的有关情景就应记录下来,能使后人了解今人的情怀,也感触到“我”的情志。,2.作者记游山水是要抒发内心的情感,从文中找出直接抒发感情
15、的语句,并说说抒发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感。,答案,答案,3.作者为什么会突然转入“死生亦大矣”的“痛”的感慨?,答案,答案 (1)人生如白驹过隙,美好却短暂。一个人以自己的方式自由地生活在社会上,好静者常在室内清谈佛老,好动者喜爱纵情山水,遇上喜欢的事物就心满意足,因快乐而忘了忧愁,竟然“不知老之将至”。 (2)来自生命本体的永不满足的内在欲望。当人们“欣于所遇”,便“快然自足”,但转眼间,“所之既倦,情随事迁,感慨系之矣”。这就是说,人的欲望、人对美的感受都不是凝固不变的,得到的东西即使美好,很快也会厌倦,感慨也随之产生了。,(3)“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时间的飞速流逝,事物的急剧变化
16、,更显示出生命的脆弱,所以“犹不能不以之兴怀”;更何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人不能主宰自己的命运,生命最终要归于毁灭,这可以说是与生俱来的人生大悲啊!“悲”来自对生命有限的深刻洞察和对时间无情的恐惧。,问题争鸣,争论话题 王羲之在文中感慨“死生亦大矣”,强调了生死是人生历程中一件很重大的事情。然而现实生活中却屡屡发生中学生轻生自杀的恶性事件。这些本来正值青春花季的少年,却因为一时的挫折、磨难、不幸而过早地结束自己的生命。请你针对生活中“中学生轻生自杀”的行为,谈谈看法。 我的观点:_,答案,答案 (观点提示)(示例一)中学生轻生自杀的原因,一方面来自于我们的教育方式。动辄给孩子加压,将我们的
17、意志强加给他们,扼杀了其天性与自由。我们总是板着面孔,说一不二,或者“冷面”对待孩子,缺少和孩子们的交流与沟通,让他们走进了自我封闭的小天地,误入思想的“歧途”而不能自拔。因此,我们要学会用热情去引导教育孩子,不要只是两眼盯着“分数”。只有注意培养孩子健康而健全的人格,才能使其人生之路一路花香、春光烂漫。,(示例二)中学生轻生自杀,家庭也有着不可推卸的责任。很多家长两眼盯着“分数”,只要学习成绩好,其他都不管不顾。因此,一切顺着孩子,溺爱孩子,忽视了与孩子的思想交流和沟通,也不注意培养孩子健康的生活态度,影响着孩子的价值取向。孩子一旦遇到挫折,无法向亲人倾诉,只能走向自我封闭。甚至最终自杀轻生
18、,结束了年轻的生命,也给家庭和亲人带来无尽的痛苦。,(示例三)中学生自杀也有其内因。现在的学生,就像温室里的花朵,经不起风雨的洗礼,承受不住外界的压力。一旦遭受了挫折,或者一时的不顺意,就会悲观失望,心情抑郁,轻者郁郁寡欢,重者走上轻生的绝路。因此,对于学生来说,应该摆正生活的心态,树立健康的人生观,学会珍爱生命,正确地面对人生的坎坷,坚强地面对生活。,多读厚积,素材运用,【点击素材】王羲之是个勤奋惜时的人,他7岁就开始练习书法,达到废寝忘食的地步。今天人们仍可在绍兴看到传说中王羲之练字后清洗毛笔的墨池。在兰亭集序中,王羲之虽然也有人生苦短、生命易逝的感叹,但更流露着一腔“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
19、类之盛”的对生命的向往和执着的热情。他用“故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批判了“一死生”“齐彭殇”这种虚妄的人生观,明确地肯定了生命的价值,既提醒那些行动无为的人,又警醒“后之览者”。 哲人的话说得好,在物质丰富的时候,千万不能忘记自己的精神家园。唯有如此,我们才能在纷繁芜杂的现代都市里,如古人一般诗意地生活,来展示我们生命的意义。,一、课本素材,【运用示例】生命的厚重不在于时间长短,而在于生命的价值多少。拓宽生命,生命才更有价值。东晋书法家王羲之临池学书,池水尽黑。他“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恣情天地之中, 放浪形骸之外。醉卧兰亭,醒叹世事,用一枝短竹将中华的筋骨与神色定格于方寸之上
20、,他用一篇短序将人生的脉络与生命的真谛陈置于字句之间,因拓展了生命的宽度使自己的生命更有价值,因而名垂史册。,戏剧大师梅兰芳为练就一双清澈如水、顾盼生辉的明眸,他仰视蓝天,俯视水底,永不言弃,用执着拓宽生命的舞台;国难当头,他又蓄须明志,尽显一腔爱国热忱,用忠贞镌刻生命的意义。一代戏剧大师,拥有的是生命的宽度,成就的是无限的价值。作家三毛七年的自学生涯,充实了自我,她行走在漫漫撒哈拉大沙漠,一路高歌,终成著名作家。拥有执着坚韧,拥有生命的宽度,才拥有了生命的价值无限。 每个人都不平庸,拓展生命的宽度,才会让自己的生命更有价值。,无腿老人夏伯渝 夏伯渝与珠峰的故事始于1975年。那时夏伯渝才24
21、岁,在青海一所体校踢足球。他参加登山队体检轻松过关,于是就加入了中国登山队。他第一次登山,一切都进展得非常顺利,他和队友到达了8 600米,登顶就在眼前。然而天气突变,氧气耗尽。全体队员无奈下撤。一位队友在下撤途中丢掉了睡袋,夏伯渝把自己的睡袋让给了他。零下30度捱过一夜,他的双脚被冻坏死,被迫截肢。,二、课外素材,装上了假肢的夏伯渝依然没有放弃自己的登山梦,他用“钢铁双脚”完成了高强度的训练,无论跌倒多少次,无论克服多少困难,哪怕是被假肢磨得鲜血淋漓,都没有让他放弃。但不幸的是,疾病又来找他的麻烦,淋巴癌检查出来时已是中晚期。手术、化疗,夏伯渝依靠顽强的意志战胜了癌症。于是,他又开始了每天的
22、训练,为了再一次攀登珠峰。 2015年,他再次出发,后因尼泊尔发生8.1级强震而再次放弃。2016年,他又一次踏上了攀登珠峰的旅程,为了能够站在世界之巅触摸天空,他等了整整41年。 虽然没有成功登顶,但他的人生已经没有缺憾。,【选材感言】失去了双腿,还有一颗跃动着的心。人生没有困难,如果你的内心足够强大,就能应对一切挑战。对于夏伯渝来说,或许攀登珠峰只是一个具象的目标,突破自己才是老人内心最深的追求,而真正的挑战不是极限的突破,而是人性的光辉。人的一生,总要有个理想,在追求理想的过程中才会熔炼出最好的自己。 【请你思考】 你觉得该素材能运用到哪类话题文章中?,美文深读,核心亮点:写法、语言(一
23、),作文命题: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作文。,课堂上,老师说:“今天我们来做个小实验。”随后,他拿出一个装满石块的玻璃广口瓶,放在讲台上,问道:“瓶子满了吗?”所有学生答:“满了!”“真的?”老师从桌下拿出一小桶沙子,慢慢倒进去,填满石块的间隙,“满了吗?”学生们若有所思。老师又拿来一壶水倒了进去,直到水面与瓶口持平。“这个实验说明了什么?”老师问道。课堂活跃起来。,一个学生说:“很多事情看起来达到了极限,实际上还存在很大空间。” 一个学生说:“顺序很重要。先放这桶沙子,石块肯定就放不进去了。” 一个学生说:“对,得先放石块。有些分量重的东西就得优先安排。” 一个学生说:“也不一定,先放沙子和
24、水就一定不行么?” 请就以上材料,展开联想,自定角度,写一篇文章。题目自拟,文体自选(除诗歌外),不少于800字。,提示 动作描写。动作描写主要体现了王献之当时拿不定主意,心情较为复杂的情状。,再悟亮点,月出青云,临风书雪 献之勤练书法已经五个春秋了,他从书房走到院里,又从院里走回书房(1),院子里春风不知何时吹过,柳枝已经悄悄抽出嫩绿的新芽。(5),1.写法灵活 (1)第一段画横线的句子运用了哪种描写手法?有何作用?,提示,先读佳作,他手里紧紧攥着一张纸,纸上是一个新写的“大”字。 墨汁是新磨的,圆润黑亮;字写得五分遒劲,五分柔媚,似乎充满了天地间的灵气,把春色全部注入其中。 献之再次欣赏手
25、中的那个字,终于长长出了口气,昂起头,挺起胸,满怀春风地敲起了父亲的门。 羲之端详着儿子的字,一句话也没有说,顺手在案桌上提起笔,稍稍润了墨,在“大”字底下重重点了一点。 献之见父亲并不作任何评语,狐疑不解,只得跨过内堂,敲起了母亲的门。“我儿练了几年书,只有一点像羲之啊。” ,不知不觉,柳枝长长的,伸手就可以触摸到它的绿色。(5) 字写得六分遒劲,四分柔媚。献之心中的火苗在上蹿,他不能忍受父亲的沉默,母亲的谬赞,他整日整夜呆在书房里,附近的水池早已成了酱缸,光是用坏的笔就堆了三尺高。 他相信自己这次的字已经炉火纯青了。 羲之还是一句话没说,重重点了一点。 母亲继续赞叹着,赞许的眼光还是停留在
26、那个点上。 大雁南归,风扫落叶,柳树绿意虽浓,却似乎有些憔悴了。(5),字写得四分遒劲,六分柔媚。献之的右手长了一层厚厚的茧,他心中熊熊旺火升腾,悬腕提笔,用尽全身的气力写出了这个眉飞色舞、气吞山河的“大”字。 羲之还是一句话没说,重重点了一点。 母亲继续赞叹着,赞许的眼光仍是停留在那个点上。 雪花飞舞,炉火正红,不知不觉又过了五年。(5),(2)本文在谋篇布局上最大的特点是什么?,提示,提示 本文借助想象构思成文,几个片段连成一片,思维跳跃,动感十足。,(3)文中哪些地方前后进行了呼应?,提示 王献之写字的特点,王羲之每次的表现,母亲的三次赞叹。,(4)本文的创新意识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提
27、示 作者借助奇特的想象,编造了王羲之的故事,蕴涵题目的寓意,思维开阔,构成了本文独特的创新意识。,2.语言优美 (5)画波浪线的句子属于什么描写?在语言上有何特点?,提示,提示 属于景物描写,暗示了时间的推移,写出了王献之练字的时间长,刻苦努力。语言十分优美,凝练且准确。,献之的手还在挥毫,可他已经不再写那个“大”了,他写的是“其形也,翩若惊鸿,婉若游龙。仿佛兮若青云之蔽月,飘摇兮若流风之回雪” 五分遒劲,五分柔媚,还有十分潇洒开朗。 羲之抬起头来,端详着自己的第七个儿子。他记得小时候的献之练字时,自己曾在后面拽他的笔,结果没有拉动,当时自己就预言“此儿以后当有大名”,没想到当年的预言如今成了真言。 羲之若有所思地说:“好,很好!”,提示 王献之通过努力终于获得了成功,成熟了,也更加充实了,悟透了更多的人生道理。,献之的手没有举向空中,而是垂了下来,恭敬地侍立着。(6) 如果是五年前,献之也许会得意地高呼自己的成就,现在,他终于明白,自己和书法之间的距离了。(6),(6)最后两段的含意应如何理解?,提示,
链接地址:https://www.77wenku.com/p-9975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