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渔父》教学设计
《《渔父》教学设计》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渔父》教学设计(4页珍藏版)》请在七七文库上搜索。
1、渔 父教学目标1.掌握文言字词及文言现象,正确理解文章;2.通过对话分析感知人物形象,把握人物的思想情感;3.品评文本,对人物作出正确的评价,树立正确的生死观和人生观。教学重难点对渔父和屈原的对话进行分析,从而深刻感知人物形象。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出示学习目标。2.介绍关于屈原的文化常识,导入新课。二、正音释字,读懂文章1.一读课文,要求既要读得准确,又要读得流畅,还要尽量读出感情。读完后纠正字音。2.请翻译较好的学生展示译文,朗读并解说难点。老师点评与纠正。三、分析对话,感知人物1.问题:这篇课文写了哪些人?主要写的是谁?是通过什么来写他们的形象的?明确:渔父、屈原,还有众人(世人),
2、圣人。主要写的是屈原和渔父。文章通过外貌、动作、神态、语言描写来写人物形象,其中最突出的是语言描写,通过渔父和屈原的对话来写人物。2.问题:文中对话有几处?投影对话 对话,补充“对话”,指出结尾文字实写渔父飘然隐去,虚写屈原葬身汨罗,是生死抉择的行动“对话”。3.通过对话,分析人物形象(1)分析对话:请学生概述内容。分析渔父的话:补充“三闾大夫”资料:三闾大夫是战国时楚国特设的官职,掌管屈、景、昭三大姓的宗族事务。屈原者,名平,楚之同姓也。为楚怀王左徒。博闻强志,明于治乱,娴于辞令。入则与王图议国事,以出号令;出则接遇宾客,应对诸侯。王甚任之。(屈原列传)让学生从渔父话中体会屈原形象的巨变:从
3、才能出众、踌躇满志的屈原到形销骨立、穷途末路的屈原。重点分析“何故至于斯”,指出“斯”字的三种解释“这个地方”,对应上文“游于江潭,行吟泽畔”;“这个模样”,对应上文“颜色憔悴,形容枯槁”;“这步田地”,对应下文“是以见放”。潜台词:不必至于斯。分析屈原的话:指出众人浊醉,我独清醒。这里的“众人”是古今异义词,指“一般人”(师说中“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不是泛指楚国所有的人,而是有所特指,指楚国国内围绕在楚怀王周围的那些小人或庸人,影响屈原“美政”理想实现的人,此处应是屈原的愤激之词。关键词概括:渔父:惊问 屈原:清醒 众人:浊醉(2)分析对话请学生概述内容。分析渔父的话:指出三层含义
4、:第一层,渔父劝屈原应该像圣人(通达事理的人)那样不滞于物、随遇而安,第二层,渔父劝屈原应该像众人那样随波逐流、同流合污,表现中国的“染缸文化”;第三层,渔父责备屈原“深思高举”,思考和行为举止都异于常人,如同另类,结果使自己被放逐,可以说指责非常犀利也很现实。分析屈原的话,两个比喻,说明自己洁身自好,绝不同流合污的态度;两个反问,表明自己不惜牺牲生命也要坚持高洁的理想,表现了“宁为玉碎不为瓦全”、“出淤泥而不染”、持察察之身、守皓皓之志的伟大人格。“染”与“不染”,表现出激烈的思想交锋。关键词概括:渔父:劝责 屈原:高洁 众人:随波逐流 同流合污(3)分析对话如何理解“沧浪歌”?(学生齐读、
5、讨论)解读渔父的“沧浪歌”,指出沧浪之水的“清”与“浊”分别喻指世道的清明与黑暗。缨:系帽的带子,联系“簪缨”一词,古代达官贵人的冠饰,这里指“做官”。深入指出“沧浪歌”是解读渔父的心灵密码,也是中国儒家文化为人处世精髓所在: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渔父在世道的“清浊”之间追求一种心灵的自由。请学生小结渔父的形象:隐去。(道不同不相为谋)形象特点:随遇而安,豁达超然,高蹈遁世。请学生小结屈原的形象:殉道(献身)。“宁赴湘流,葬于江鱼之腹中。”引屈原离骚中的名句“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作赞。教师指出渔父形象的作用:线索作用,对屈原形象的对比和衬托作用。当这个视祖国命运高于一切、美政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渔父 教学 设计
链接地址:https://www.77wenku.com/p-9976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