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报任安书(节选)》绪论 学案(含答案)
《《报任安书(节选)》绪论 学案(含答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报任安书(节选)》绪论 学案(含答案)(16页珍藏版)》请在七七文库上搜索。
1、文本12报任安书(节选)司马迁核心素养目标1.语言目标:掌握文中重要的文言实词、虚词和特殊句式;识记文中名句。2.思维目标:在熟读文章的基础上理清文章思路,把握文章脉络。3.文化目标:理解司马迁忍辱苟活发愤著述有所建树的生死观。4.审美目标:赏析本文熔叙事、说理、抒情于一炉的写法。激趣导入皇权可以摧残你的身体,却无法剥夺你的思想,命途多舛反而激发了你生命的潜能,残缺的仅仅是身躯,飞翔的却是你不朽的灵魂。你就是司马迁。“百世奇人悬日月,千秋孤愤诉晨昏”,你那挥笔疾书的身姿已经定格成一幅永远的风景,令后人高山仰止!今天,让我们一起来品读他的报任安书。一、诵读全文,解释加点词的意思,并回答段后问题。
2、(第一段)太史公(汉代对太史令的尊称)牛马走(对自己的谦称,意为像牛马一样以供奔走。走,义同“仆”)司马迁再拜(古代一种隆重的礼节,先后拜两次,表示郑重奉上的意思)言。请概括段意:书信格式。(第二段)少卿足下:曩者(从前)辱赐书(承蒙赐信。这是古代书信中的客套话。辱,犹言降低了对方的身份,使对方蒙受了耻辱),教以慎于接物,推贤进士为务。意气(情意)勤勤恳恳(诚恳的样子),若(似乎,好像)望(怨恨,抱怨)仆不相(指代对方,您)师(效法),而用流(流转,迁移)俗人之言。仆非敢如此也。请略陈固陋(固执鄙陋的意见)。阙然(缺失的样子。这里指时间隔了很久)久不报(回复),幸(希望)勿为(介词,被)过(责
3、怪)。请概括段意:引出对方来信内容,领起下文,并对迟答复表达歉意。(第三段)仆之先人非有剖符丹书(朝廷发给功臣及其子孙享受特权、免除罪责的契券。剖符,书写誓词的竹制符契。剖为两块,功臣与皇帝各持一块。丹书,用朱砂书写誓词的铁制契券)之功,文史星历(太史令掌管的职务。文,文献;史,史籍;星,天文;历,历法),近乎卜祝(掌管占卜和祭祀的官)之间,固(本来)主上所戏弄,倡优(名词作状语,像乐师、优伶一样)所畜,流俗之所轻也。假令(假使)仆伏法受诛,若(像)九牛亡(丢失)一毛,与蝼蚁何以异?而世又不与能死节者比(相提并论),特以为(认为)智穷罪极,不能自免,卒就死耳。何也?素(平素,向来)所自树立(建
4、立)使然(这样)也。人固(本来)有一死,或(有的人)重于(介词,比)泰山,或轻于鸿毛,用(因为)之所趋异也。太上(最上)不辱先,其次不辱身,其次不辱理色(情理、面子。理,道理。色,脸色),其次不辱辞令,其次诎(同“屈”,弯曲)体受辱,其次易(换上)服受辱,其次关(同“贯”,套上)木索、被箠楚(杖刑。箠,杖。楚,荆木)受辱,其次剔(剔除)毛发、婴(缠绕)金铁受辱,其次毁肌肤、断肢体受辱,最下腐刑极矣!传(注释或阐述经义的文字,这里指礼记曲礼上)曰:“刑不上大夫。”此言士节不可不勉励也。猛虎在深山,百兽震恐,及在槛阱(养兽、捕兽用的笼子和陷阱)之中,摇尾而求食,积威约之渐(浸渍,渐进)也。故士有画
5、地为牢,势不可入;削木为吏,议(吏议,法官的审讯和判决)不可对(犯人回答审讯),定计于鲜(态度鲜明)也。今交(使交叉,捆绑)手足,受木索,暴肌肤,受榜箠,幽(囚禁)于圜墙(监狱)之中。当此之时,见(看见)狱吏则(就)头枪(同“抢”,撞击)地,视徒隶(狱卒)则心惕息(因恐惧而喘息),何者?积威约之势也。及以至是,言不辱者,所谓强颜(厚颜,意为不知羞耻)耳,曷(疑问代词,哪里)足贵(形容词作动词,尊重)乎?且西伯,伯也,拘于(介词,被)羑里;李斯,相也,具于五刑;淮阴,王也,受械于陈;彭越、张敖,南面称孤,系狱抵罪;绛侯诛诸吕,权倾五伯(春秋五霸),囚于请室(汉代囚禁有罪官吏的监狱);魏其,大将也
6、,衣(动词,穿)赭衣(古代囚衣。因以赤土染成赭色,故称),关三木(加在颈、手、足三处的刑具);季布为朱家钳奴;灌夫受辱于居室。此人皆身至王侯将相,声闻(动词,闻名)邻国,及罪至罔(同“网”,法网)加,不能引决(自杀)自裁,在尘埃之中。古今一体,安(哪里)在其不辱也?由此言之,勇怯,势也;强弱,形也。审(明白)矣,何足怪乎?夫人不能早自裁绳墨(此处指法律)之外,以稍陵迟(衰颓。指志气衰微),至于鞭箠之间,乃欲引节(守节自杀),斯不亦远乎!古人所以重施刑于大夫者,殆(大概)为此也。(第四段)夫人情莫不贪生恶(讨厌,憎恨)死,念父母,顾(顾念)妻子(古今异义,妻子儿女),至激于(介词,被)义理者不然
7、(代词,这样),乃(副词,表判断,是)有所不得已也。今仆不幸,早失父母,无兄弟之亲,独身孤立,少卿视仆于妻子何如哉?且勇者不必死节(死于名节),怯夫(怯懦的人)慕义,何处不勉焉?仆虽(虽然)怯懦,欲苟活,亦颇识去就之分(取舍的界限。这里指偷生或赴死)矣,何至自沉溺缧绁(拘系犯人的绳索,这里指囚禁)之辱哉!且夫(发语词)臧获(古代对奴婢的鄙称)婢妾,犹能引决,况仆之不得已乎?所以(的原因)隐忍苟活,幽(囚禁)于粪土(指监狱,污秽之地)之中而不辞(辞别,指自杀)者,恨(遗憾)私心有所不尽,鄙陋(地位卑贱、低微)没世(终结一世),而文采(指文章)不表(彰显)于后也。请概括三、四段段意:第三、四段阐述
8、了作者的荣辱观和生死观,说明了受辱不死的原因。(第五段)古者富贵而名摩灭(磨灭。摩,同“磨”),不可胜(尽)记,唯倜傥(卓越不凡)非常(古今异义,不同寻常)之人称(称道)焉(语气助词)。盖(发语词,不译)文王拘(被囚禁)而演(推演)周易;仲尼厄(遭受困厄,指孔子周游列国受到困厄)而作(写)春秋;屈原放逐,乃(才)赋离骚;左丘失明,厥(因而,因此,于是)有国语;孙子膑脚,兵法修列(著述,编著);不韦迁蜀,世传吕览;韩非囚秦,说难孤愤;诗三百篇,大底(大都。底,同“抵”)圣贤发愤(抒发愤懑)之所为作也。此人皆意有所郁结,不得通其道(行其道,即实行其理想),故述往事,思(使思)来者(以后的人)。乃如
9、左丘无目,孙子断足,终不可用,退论书策(写作,著书。策,行简)以舒(抒发)其愤,思垂(流传)空文(文章著作。不能以文章建立功业,故称“空文”)以自见(自我表白;显露自己)。请概括段意:古之非常之人皆以文传道垂名。(第六段)仆窃不逊,近自托于无能之辞(文辞),网罗(搜集)天下放失(散失。失,同“佚”)旧闻,考(考订)之行事(事实),稽(考察)其成败兴坏之理,上(名词作状语,向上)计轩辕,下(名词作状语,向下)至于兹(此。指司马迁生活的时代),为十表,本纪十二,书八章,世家三十,列传七十,凡(总共)百三十篇。亦欲以究(探究)天人之际(关系),通(通晓)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草创未就(成功),会(恰
10、逢)遭此祸,惜其不成,是以(因此)就极刑而无愠(恼怒)色。仆诚(果真)以著此书,藏之名山,传之其人,通邑大都,则(就)仆偿前辱之责(同“债”),虽(即使)万被戮,岂有悔哉?然此可为智者道(说),难为俗人言也!请概括段意:说明著成史记,可偿前辱之债。(第七段)且负下(负罪之下,背负罪名的情况下)未易(容易)居,下流(身处下流,指地位卑微,名声不佳)多谤议(非议)。仆以(因为)口语(说话)遇遭此祸,重(程度副词,深深地)为乡党所笑,以污辱先人,亦何面目复上父母之丘墓乎?虽(即使)累(延续)百世,垢弥(更加)甚耳!是以肠一日而九回,居(在家)则(就)忽忽(恍惚迷离的样子)若有所亡(丢失),出则不知所
11、如往。每念斯耻,汗未尝不发背沾衣也。身直为闺阁之臣(宦官),宁得自引(引退)深藏于岩穴邪?故且从俗浮沉,与时俯仰(应付,周旋),以通(抒发)其狂惑(郁结)。今少卿乃教以推贤进士,无乃(恐怕)与仆之私心剌谬(完全相反)乎(吧)?今虽(即使)欲自雕琢(修饰,美化),曼辞(美饰的言辞)以自饰,无益(用处),于俗不信(信任),适(刚好,正好)足取辱耳。要之(总之)死日,然后(这样以后)是非乃(才)定。书不能悉(全,详尽地)意(表达心意),故略(大略)陈固陋。请概括段意:总收愤叹之意。(第八段)谨(恭敬地,认真地)再拜。请概括段意:书信格式。二、在诵读全文的基础上,根据结构导图的提示,填出空缺处相应的内
12、容。答案隐忍苟活文采表世表明态度微任务活动一准确翻译重点句子1.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用之所趋异也。译文:_答案人总有一死,有的人死得比泰山还重,有的人死得比鸿毛还轻,这是因为他们在为什么而死上有区别。(得分点:“固”“或”“于”“用”,“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状语后置句,“用之所趋异也”判断句,句意对)2.所以隐忍苟活,幽于粪土之中而不辞者,恨私心有所不尽,鄙陋没世,而文采不表于后也。译文:_答案我所以忍耐着苟活下来,陷身于污秽的监狱中而不死去,是因为我遗憾内心想做的事尚未完成,如果平庸地死了,我的文章著述便不能彰明于后世。(得分点:“所以”“幽”“粪土”“恨”“鄙陋”“文采
13、”“表”,句意对)3.无乃与仆之私心剌谬乎?译文:_答案恐怕和我个人的想法相违背吧?(得分点:“无乃乎”固定句式,译为“恐怕吧”,“剌谬”,句意对)微任务活动二理解司马迁忍辱苟活发愤著述有所建树的生死观,体会文章流露的情感,把握司马迁人物形象1.作者在受宫刑后既然不“贪生怕死”,那他为何要“隐忍苟活”?试从他的生死观、活着的目的、动力等角度分析。答:_答案(1)有“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的生死观,有“恨私心有所不尽,鄙陋没世,而文采不表于后也”的人生价值观。(2)活着的目的很明确著书立说“亦欲以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3)活着的动力是因为有古人的榜样:历史上受辱的并非他一人“
14、王侯将相”也受辱却不能引决自裁;“古者富贵而名摩灭,不可胜记,唯倜傥非常之人称焉”,周文王、孔子、屈原、左丘明、孙子、吕不韦、韩非子等圣贤,都在遭遇磨难后发愤著书立言,流芳百世。(4)孝子承父志父亲临终嘱托,完成遗愿。(这一点在课外,可参考史记太史公自序)2.作者在文中流露出怎样的情感?你能否从中把握司马迁的形象?答:_答案作者内心的矛盾、痛苦和激愤贯穿全文。第三段写受辱的痛苦时,说自己如果伏法死去,“若九牛亡一毛,与蝼蚁何以异”,抒发了他对社会不公的愤慨之情。第四段写自己选择忍受侮辱时说:“仆虽怯懦,欲苟活,亦颇识去就之分矣,何至自沉溺缧绁之辱哉!”表现了他受辱的痛苦,悲切郁闷之情溢于言表。
15、第六段写他为了完成伟大的巨著史记,“就极刑而无愠色”“虽万被戮,岂有悔哉”,又表现出他豪迈激荡的情感。第七段再一次回想自己受辱的痛苦,“是以肠一日而九回,居则忽忽若有所亡,出则不知所如往。每念斯耻,汗未尝不发背沾衣也”,又好像看到他悲恸欲绝、如泣如诉的表情。史记的写作,支撑着司马迁的精神世界。在史记中,我们看到了司马迁忍辱负重、坚忍不拔的形象,看到了他的艰辛与坚毅,看到了他那坚定的“重于泰山”的人生信念和坦荡的胸怀。3.古人云:“士可杀,不可辱。”站在今天的角度,重新审视司马迁的人生观、价值观,对司马迁在为名节自杀而死和为事业隐忍苟活之间的择生的选择,你怎么评价?答:_答案(示例一)司马迁创作
16、史记的历程是“悲壮”的,他以一介布衣的身份,顶着巨大的舆论压力为中华民族撰写了第一部大型的纪传体通史,实现了他为自己规定的人生目标。他的“择生”令人敬重,他“择生”的思考令我们深思。(示例二)没有人能承诺我们的一生永远是晴天,没有人能保证我们的一生波澜不兴,倘若有一天我们在命运的急转弯处突遭风刀霜剑,突遇毒蛇猛兽,我们能否像司马迁那样忍辱奋斗,愈挫愈勇,即使匍匐在地,也依然能坚韧地爬行呢?司马迁不仅留给了中华民族一部史记,更用自身的经历和对于生死、人生价值的思考为后人留下了一笔巨大的精神财富。(示例三)“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中华民族的杰出人物不惧怕死,但是他们常常为实现自己的人生
17、价值隐忍、顽强地活着。为了实现自己的理想,为了坚持自己的信仰,重于泰山的死与坚忍刚毅的活同样是杰出的。微任务活动三赏析本文熔叙事、说理、抒情于一炉的写法熔叙事、说理、抒情于一炉是本文的写作特色,请结合相关内容进行分析。答:_答案叙述自己受辱,引出对生死的看法;为完成史记,学习古圣前贤,选择隐忍。作者在叙事中穿插说理,全文又贯穿着忍辱负重之情,而这一情感又是跌宕起伏,奔放而曲折的。如第三段写受辱的痛苦时,说假使自己伏法死去,“若九牛亡一毛,与蝼蚁何以异?”抒发了他对社会不公的愤慨之情。写自己选择忍受侮辱时说:“仆虽怯懦,欲苟活,亦颇识去就之分矣,何至自沉溺缧绁之辱哉!”表现了他受辱的痛苦,悲切郁
18、闷之情,溢于言表。屈原与司马迁都是中华民族历史上的杰出人物,一个毅然赴死,一个忍辱而生。他们为什么会有如此不同的人生选择?请结合文中相关语句谈谈你的认识。答:_答案(1)“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屈原具有高洁的人生品格和远大的政治理想,不愿随波逐流。在他的政治理想破灭后,在他的祖国沦丧后,他“宁赴湘流,葬于江鱼之腹中”,也不愿“蒙世俗之尘埃”,毅然赴死,把人格、理想看得比生命更重要,主动迎接死亡,以死来体现生命的尊严。(2)司马迁隐忍苟活,是因为“恨私心有所不尽,鄙陋没世,而文采不表于后”。他的人生使命是要完成千古史记,成就人生的大事业,实现人生价值。他挣脱了庸常的“死节”观念的束缚
19、,选择了一条更为考验人的精神与意志的荆棘之路。(3)司马迁和屈原树立了两种人格榜样:一个择生,一个择死;一个以生践志,一个以死明志。对后世知识分子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助读材料1.司马迁与史记司马迁(前145约前90),字子长,我国西汉伟大的史学家、文学家、思想家,夏阳(今陕西韩城)人。司马迁10岁于长安求学,20岁开始漫游,足迹踏遍全国。后任郎中,成为汉武帝的侍卫和扈从,多次随驾西巡,并奉命出使巴蜀。38岁时继承父职做太史令,得以博览皇家图书典籍,历时五年,至太初元年(前104)开始撰写史记。后因李陵事件被捕入狱,翌年遭受宫刑。出狱后忍辱负重,发愤著书,倾注毕生精力完成了史记。史记(原名太史公书
20、)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全书共一百三十卷,有十表、八书、十二本纪、三十世家、七十列传,共约五十二万六千五百字,该书记载了从上古传说中的黄帝时期,到汉武帝元狩元年,长达3 000多年的历史。它包罗万象,而又融会贯通,脉络清晰,“王迹所兴,原始察终,见盛观衰,论考之行事”(太史公自序),所谓“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详实地记录了上古时期举凡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各个方面的发展状况。它是“二十五史”之首,被鲁迅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与后来的汉书后汉书三国志合称“前四史”。2.背景探寻本篇是司马迁写给其友人任安的一封回信。司马迁因李陵之祸被处以宫刑,出狱后任中书令,表面上是
21、皇帝的近臣,实则近于宦官,为士大夫所轻贱。任安此时曾写信给他,希望他能“推贤进士”。司马迁由于自己的遭遇和处境,感到很为难,所以一直未能回信。后来,任安以重罪入狱,司马迁担心任安一旦被处死,就会永远失去给他回信的机会,使他抱憾终生,同时自己也无法向老朋友一抒胸中的积愤,于是写下了这篇报任安书。3.李陵之祸天汉二年(前99)夏天,武帝派自己宠妃李夫人的哥哥、贰师将军李广利领兵讨伐匈奴,另派李广的孙子、别将李陵随从李广利押运辎重。李陵带领步卒五千人出居延,孤军深入浚稽山,与单于遭遇。匈奴以八万骑兵围攻李陵。经过八昼夜的战斗,李陵斩杀了一万多匈奴兵,但由于他得不到主力部队的后援,结果弹尽粮绝,不幸被
22、俘,然后投降。李陵兵败的消息传到长安后,武帝本希望他能战死,后听说他投降了,愤怒万分,满朝文武附和汉武帝,指责李陵的罪过。汉武帝询问太史令司马迁的看法,司马迁一方面安慰汉武帝,一方面又痛恨那些见风使舵的大臣,尽力为李陵辩护。他认为李陵平时孝顺母亲,对朋友讲信义,对人谦虚礼让,对士兵有恩信,常常奋不顾身地急国家之所急,有国士的风范。并且司马迁认为李陵只率领五千步兵,深入匈奴,孤军奋战,杀伤了许多敌人,立下了赫赫功劳。在救兵不至、弹尽粮绝、走投无路的情况下,仍然奋勇杀敌,就是古代名将也不过如此。李陵自己虽陷于失败之中,但他杀伤匈奴兵之多,也足以显赫于天下了。他之所以不死,而是投降了匈奴,一定是想寻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报任安书节选 报任安书节选绪论 学案含答案 报任安书 节选 绪论 答案
链接地址:https://www.77wenku.com/p-9976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