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江花月夜》创新设计(苏教版高中唐诗宋词选读)》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春江花月夜》创新设计(苏教版高中唐诗宋词选读)(6页珍藏版)》请在七七文库上搜索。
1、春江花月夜文化传承与理解1.作者名片张若虚,生卒年不详,唐代诗人。扬州(今属江苏)人。曾任兖州兵曹。开元初年与贺知章、张旭、包融齐名,号“吴中四士”。工诗,尤擅七言。诗以春江花月夜著名,今仅存诗两首。2.文题背景春江花月夜是乐府清商曲辞吴声歌曲旧题。创制者是谁说法不一。或说“未详所起”,或说陈后主所作,或说隋炀帝所作。今据郭茂倩乐府诗集所录,除张若虚一首外,尚有隋炀帝两首,诸葛颖一首,张子容两首,温庭筠一首。它们或显得格局狭小,或显得脂粉气过浓,远不及张若虚此篇。这一旧题,到了张若虚手里,突发异彩,获得了不朽的艺术生命。时至今日,人们甚至不再去考虑旧题的原始创制者究竟是谁,而把春江花月夜这一诗
2、题的真正创制权归于张若虚了。审美鉴赏与创造文本赏读诗篇题目就令人心驰神往。春、江、花、月、夜,这五种事物集中体现了人生最动人的良辰美景,构成了诱人探寻的奇妙的艺术境界。诗题中的五个字中又有重点,这就是“月”,其他四个字都是陪衬。诗人从月“生”开始,继而写月下的江流、月下的芳甸、月下的花林、月下的沙汀,然后就月下的思妇反复抒写,最后以月落收结。有主有从,主从巧妙地结合在一起,构成完整的诗歌意境。诗人入手擒题,一开篇便就题生发,勾勒出一幅春江月夜的壮丽画面:江潮连海,月共潮生。这里的“海”是虚指。江潮浩瀚无垠,仿佛和大海连在一起,气势宏伟。 这时一轮明月随潮涌生,景象壮观。一个“生”字,就赋予了明
3、月与潮水以活泼的生命。月光闪耀千万里之遥,哪一处春江不在明月朗照之中!江水曲曲弯弯地绕过花草遍生的春之原野,月色泻在花树上,像撒上了一层洁白的雪。诗人真可谓是丹青妙手,轻轻挥洒一笔,便点染出春江月夜中的奇异之“花”。同时,又巧妙地缴足了“春江花月夜”的题面。诗人对月光的观察极其精微:月光荡涤了世间万物的五光十色,将大千世界浸染成梦幻一样的银辉色。因而“流霜不觉飞”,“白沙看不见”,浑然只有皎洁明亮的月光存在。细腻的笔触,创造了一个神话般美妙的境界,使春江花月夜显得格外幽美恬静。这八句,由大到小,由远及近,笔墨逐渐凝聚在一轮孤月上了。清明澄澈的天地宇宙,仿佛使人进入了一个纯净的世界,这就自然地引
4、起了诗人的遐思冥想:“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诗人神思飞跃,但又紧紧联系着人生,探索着人生的哲理与宇宙的奥秘。这种探索,古人也已有之,如曹植送应氏“天地无终极,人命若朝霜”,阮籍咏怀“人生若尘露,天道邈悠悠”等等,但诗的主题多半是感慨宇宙永恒,人生短暂。张若虚在此处却别开生面,他的思想没有陷入前人窠臼,而是翻出了新意:“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似。”个人的生命是短暂即逝的,而人类的存在则是绵延久长的,因之“代代无穷已”的人生就和“年年只相似”的明月得以共存。这是诗人从大自然的美景中感受到的一种欣慰。诗人虽有对人生短暂的感伤,但并不是颓废与绝望,而是缘于对人生的追求与热爱。全诗的基
5、调是“哀而不伤”,使我们得以聆听到初盛唐时代之音的回响。“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这是紧承上一句的“只相似”而来的。人生代代相继,江月年年如此。一轮孤月徘徊天中,像是等待着什么人似的,却又永远不能如愿。月光下,只有大江急流,奔腾远去。随着江水的流动,诗篇遂生波澜,将诗情推向更深远的境界。江月有恨,流水无情,诗人自然地把笔触由上半篇的大自然景色转到了人生图像,引出下半篇男女相思的离愁别恨。“白云”四句总写在春江花月夜中思妇与游子的两地思念之情。“白云”“青枫浦”托物寓情。白云飘忽,象征“扁舟子”的行踪不定。“青枫浦”为地名,但“枫”“浦”在诗中又常用为感别的景物、处所。“谁家”“何处”
6、二句互文见义,正因不止一家、一处有离愁别恨,诗人才提出这样的设问,一种相思,牵出两地离愁,一往一复,诗情荡漾,曲折有致。以下“可怜”八句承“何处”句,写思妇对离人的怀念。然而诗人不直说思妇的悲和泪,而是用“月”来烘托她的怀念之情,悲泪自出。诗篇把“月”拟人化,“徘徊”二字极其传神:一是浮云游动,故光影明灭不定;二是月光怀着对思妇的怜悯之情,在楼上徘徊不忍离去。它要和思妇做伴,为她解愁,因而把柔和的清辉洒在妆镜台上、玉户帘上、捣衣砧上。岂料思妇触景生情,反而思念尤甚。她想赶走这恼人的月色,可是月色“卷不去”“拂还来”,真诚地依恋着她。这里“卷”和 “拂”两个痴情的动作,生动地表现出思妇内心的惆怅
7、和迷惘。月光引起的情思在深深地搅扰着她,此时此刻,月色不也照着远方的爱人吗?共望月光而无法相知,只好依托明月遥寄相思之情。望长空,鸿雁远飞,飞不出月的光影,飞也徒劳;看江面,鱼儿在深水里跃动,只是激起阵阵波纹,跃也无用。“尺素在鱼肠,寸心凭雁足。”向以传信为任的鱼雁,如今也无法传递音讯该又平添几重愁苦!最后八句写游子,诗人用落花、流水、残月来烘托他的思归之情。“扁舟子”连做梦也念念归家花落幽潭,春光将老,人还远隔天涯,情何以堪!江水流春,流去的不仅是自然的春天,也是游子的青春、幸福和憧憬。江潭落月,更衬托出他凄苦的寂寞之情。沉沉的海雾隐遮了落月;碣石、潇湘,天各一方,道路是多么遥远。 “沉沉”
8、二字加重地渲染了他的孤寂,“无限路”也就无限地加深了他的乡思。他思忖:在这美好的春江花月之夜,不知有几人能乘月归回自己的家乡!他那无着无落的离情,伴着残月之光,洒满在江边的树林之上“落月摇情满江树”,这结句的“摇情”不绝如缕的思念之情,将月光之情、游子之情、诗人之情交织成一片,洒落在江树上,也洒落在读者心上,情韵袅袅,摇曳生姿,令人心醉神迷。春江花月夜在思想与艺术上都超越了以前那些单纯模山范水的景物诗、“羡宇宙之无穷,哀吾生之须臾”的哲理诗、抒儿女别情离绪的爱情诗。诗人将这些屡见不鲜的传统题材,注入了新的含义,融诗情、画意、哲理为一体,凭借对春江花月夜的描绘,尽情赞叹大自然的绮丽景色,讴歌人间
9、纯洁的爱情,把对游子思妇的同情心扩大开来,与对人生哲理的追求、对宇宙奥秘的探索结合起来,从而汇成一种情、景、理水乳交融的幽美而邈远的意境。诗人将深邃美丽的艺术世界特意隐藏在惝恍迷离的艺术氛围之中,整首诗篇仿佛笼罩在一片空灵而迷茫的月色里,吸引着读者去探寻其中美的真谛。全诗紧扣春、江、花、月、夜的背景来写,而又以月为主体。“月”是诗中情景兼融之物,它跳动着诗人的脉搏,在全诗中犹如一条生命纽带,通贯上下,触处生神,诗情随着月轮的生落而起伏曲折。月在一夜之间经历了升起高悬西斜落下的过程。在月的照耀下,江水、沙滩、天空、原野、枫树、花林、飞霜、白云、扁舟、高楼、镜台、砧石、长飞的鸿雁、潜跃的鱼龙、不眠
10、的思妇以及漂泊的游子,组成了完整的诗歌形象,展现出一幅充满人生哲理与生活情趣的画卷。这幅画卷在色调上是以淡寓浓,虽用水墨勾勒点染,但“墨分五彩”,从黑白相辅、虚实相生中显出绚烂多彩的艺术效果,宛如一幅淡雅的中国水墨画,体现出春江花月夜清幽的意境美。总之,这首诗运用多角度写景的手法,从月生、月照、月轮、月徘徊、月华、月斜,直写到月落,辅以江潮、江流、江天、江畔、江月、江浦、江潭、江树等特定场景衬托,由九个形象画面构成了一个完整的艺术境界,淋漓尽致地表现了游子思妇的离愁。诗人紧扣这一离愁至重、意境浓郁的中心来谋篇布局,做到情景交融,景随情移,从而使诗的意境既见层次又浑然一体,具有巨大的艺术感染力。
11、语言建构与运用1.字音识记滟滟()芳甸()霰()纤尘() 皎皎() 江畔()青枫浦() 扁舟() 徘徊()()捣衣砧() 潜跃() 碣石()潇湘()答案yndinxinxinjiopnppinpi huizhnyujixio2.词语理解(1)滟滟随波千万里:(2)江流宛转绕芳甸:(3)月照花林皆似霰:(4)谁家今夜扁舟子:(5)愿逐月华流照君:答案(1)水中月光闪烁荡漾的样子。(2)芳草丰茂的原野。(3)空中降落的白色不透明的小冰粒。形容月光下春花晶莹洁白。(4)小舟。(5)随着。3.名句积累(1)春江潮水连海平,_。(2)江天一色无纤尘,_。(3)_,江月何年初照人。(4)人生代代无穷已,_
12、。(5)_,但见长江送流水。(6)此时相望不相闻,_。(7)不知乘月几人归,_。答案(1)海上明月共潮生(2)皎皎空中孤月轮(3)江畔何人初见月(4)江月年年只相似(5)不知江月待何人(6)愿逐月华流照君(7)落月摇情满江树思维发展与提升 “海上明月共潮生”这句中的“生”可不可以换成“升”字?为什么?提示不能。因为“生”字有强烈的表达效果:江潮浩瀚无垠,仿佛和大海连在一起,气势恢宏,这时一轮明月随潮涌生,一个“生”字就赋予了明月与潮水以活泼的生命,使春潮涌动的景象更加壮观。而“升”字只是写出了月初升的状态,无任何情味。 “江流宛转绕芳甸,月照花林皆似霰。空里流霜不觉飞,汀上白沙看不见。”这四句
13、描绘了怎样的景色?衬托出人物怎样的心灵?提示写江水绕着长满芳草野花的江边小洲流过,月亮的清辉洒满散发着幽香的花林,仿佛给花林撒上了一层雪珠儿。月色洁白如霜,反而使空中的霜气不易被人觉察,因而也使江边的沙滩像铺上了一层银霜,以致只看得见月色而“看不见”白沙了。这里既描绘了月下江流、月下芳甸、月下花林、月下沙汀的洁静、景致的宁谧,同时也衬托出人物心灵的纯洁无瑕。 “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似。”这句中的“只”字,有些版本作“望”字,你觉得作“只”字好还是作“望”字好?提示“只”字好。“只”字写出了月圆而缺,月缺而圆,年年相望,只是如此,从来没有两样的明月,人哪里比得上明月之长久永恒的情景;而且
14、与“无”字相对,个人的生命是短暂即逝的,但丰富多彩的人生却是“代代无穷已”的,这样也就与“年年只相似”的明月一样获得了永恒。“望”字虽写出了望月的动作神态,也包孕了望月之人的怅惘之情,但未传达出人生短暂、明月永恒的哲思。【考点链接】 古诗中月的意象春江花月夜一诗中,诗人以“月”为主体形象,刻画了一幅美妙绝伦的月夜图。月亮是古诗中核心意象之一,在历年的高考中多有涉及,如广东、辽宁的高考中就专门考查过这一意象。古诗中的“月”表现为以下几种象征:首先是象征团圆,以月圆比喻人的团圆,以月缺比喻人的离别。比较有代表性的是苏轼的水调歌头:“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15、其次是象征思念,包括思念家人、思念故乡,有代表性的是李白的“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第三是把月亮当成美好的象征、爱的象征,比如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滟滟随波千万里,何处春江无月明”“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似。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按照闻一多的解释,这里的“月”代表的是爱心的传递。第四是把月亮作为纯洁无瑕、没有任何污染的象征,进而引申为晶莹剔透的境界,以自然的纯洁对应人心灵的纯洁。比如李白的玉阶怨:“玉阶生白露,夜久侵罗袜。却下水精帘,玲珑望秋月。”这里把月亮作为最美好、最纯洁的象征。第五是以月蕴含时空的永恒。那高悬于天际的月亮,也常常引发诗人们的哲理思考:明月亘古如斯,跨越时空,而相比之下,人生是多么的短暂。在他们的诗歌中,月亮这一意象成了亘古不变的象征和世事变迁的永恒见证。古人还常常借月状景,抒写辽阔,比如杜甫的“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孟浩然的“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以及王维的“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这些咏月的佳句,充满了诗情画意。除此之外,古人还常常以月渲染清幽气氛,烘托悠闲自在、旷达的情怀;以月渲染凄清的气氛,烘托孤苦的情怀等。
链接地址:https://www.77wenku.com/p-9981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