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月我们看海去 学案(含答案)
《六月我们看海去 学案(含答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六月我们看海去 学案(含答案)(9页珍藏版)》请在七七文库上搜索。
1、文本3六月,我们看海去潘洗尘核心素养目标1.语言:有感情地朗读诗歌,赏析诗歌中移用、通感的艺术手法。2.审美:把握诗歌中的形象,体会诗人追求理性的执着信念和探索精神。任务情境:海子曾说“我有一所房子,面朝大海,春暖花开”,舒婷曾言“大海的夕阳,招惹多少诗人温柔的怀想”,而今潘洗尘在诗中大声地召唤“看海去看海去没有驼铃我们也要去远方”,让我们跟随着诗人的脚步一起“看海去”吧!下面是本诗的内容结构思维导图,读后思考后面的问题。(1)本诗运用虚实结合的手法来表达诗人的情感,请根据图示内容,写出本诗的思路,填在图中处。(2)本诗的主旨是什么?请根据图示内容,总结出来,填在图中处。答案(1)现实想象(2
2、)青春活力、自信、富有探索精神微任务活动一理解诗歌内容,把握诗歌中的形象1.诗人为什么要去看“海”?“大海”究竟代表着什么?“六月”又有什么含义?答:_答案(1)诗人看“海”,实际上是为了追求未曾有过的东西,即理想。(2)诗人笔下的“大海”代表着诗人的理想。诗人笔下的“大海”,与“我们”相距遥远,浩瀚、壮阔。在大海边上,“我们”可以兴奋地同沙滩对话,充实“我们”的心灵,串起“我们”闪光的向往。这里是光明的所在,是充满诱惑的地方,是创业的地方,是成就理想的地方,是实现人生价值的地方。(3)“六月”不单纯是一个季节,而是生命的青春驿站,象征着“火热的青春”和“充满激情的生命”。2.如何理解“看海去
3、看海去没有驼铃我们也要去远方”中的“没有驼铃我们也要去远方”?答:_答案(1)“驼铃”一词让我们仿佛听到了悦耳的叮当声,仿佛看到了一队骆驼行走在戈壁沙漠之中。它们是征程中的亮色。(2)没有“驼铃”,征程将多么孤寂苦闷,而“我们”不怕,“没有驼铃我们也要去远方”将青年人的那种天不怕地不怕、勇于闯荡、敢于追求的精神劲儿表现得很充分。3.这首诗刻画了一代青年人怎样的形象?请结合全诗具体分析。答:_答案(1)刻画了一代青年人风华正茂、活泼自信、求知欲强、富有探索精神的形象。(2)风华正茂。诗人写这首诗时正就读于哈尔滨师范大学一年级,他们是一群富有才华和风采的年轻人。这和“我们一群群五颜六色风风火火我们
4、年轻”一起体现了他们的风华正茂。活泼自信。“精力旺盛”“一天到晚欢欢乐乐”“对着脏衣服我们也嘻嘻哈哈”“我们相信自己的脚步”“狂妄自信”,体现了他们的活泼自信。求知欲强。“像一台机器迂回于教室图书馆我们和知识苦恋”,体现了他们强烈的求知欲。富有探索精神。“我们常常登上阳台眺望远方也把六月眺望”“我们是一群东奔西闯狂妄自信的探险家啊”“我们就是不愿停留在生活的坐标轴上”,体现了他们的探索精神。微任务活动二品味语言,鉴赏评价4.“像一台机器迂回于教室图书馆我们和知识苦恋”运用了怎样的修辞手法?有怎样的艺术效果?答:_答案(1)移用。(2)“苦恋”本来指恋爱的执着,在这里描绘了青年人执着地追求知识的
5、情景,表现了20世纪80年代的青年人对知识的热爱。5.“风撩起我们的长发像一曲蓝色的多瑙河飘飘荡荡”运用了怎样的修辞手法?有怎样的艺术效果?答:_答案(1)通感。(2)这句话的意思是,风撩起“我们”的长发,“我们”的长发飘荡,像蓝色的多瑙河的乐曲。这句话将“我们”看到的被风撩起的飘荡的长发的视觉形象,转化为传扬的蓝色的多瑙河的乐曲的听觉形象,展现了青年人的青春风采。6.“六月看海去看海去我们看海去”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请加以赏析。答:_答案运用了反复的手法,表达了“我们”追求美好的坚定信念。7.赏析下面诗句中加点的动词。我们要枕着沙滩也让沙滩多情地抚摸我们赤裸的情感/让那海天无边的苍茫回映我们
6、心灵的空旷/捡拾一颗颗不知是丢失还是扔掉的贝壳我们高高兴兴/再把它们一颗颗串起也串起我们闪光的向往答:_答案“枕着”“回映”“捡拾”“串起”,这一连串的动词准确、生动地表现了青年学生的欢乐与热情,展现了他们的青春与活力。六月,我们看海去全诗由没有标点的长句组成,有人认为这样读起来太费劲,有人认为这样读起来不费吹灰之力,你认为呢?答:_答案(观点一)读起来费劲。从标点是为了更好地断句的角度来说,作为规范的语言,应该标示标点。(观点二)读起来毫不费力。一是诗歌押韵,语言的声调流转活泼。如“远方”“脸上”“幻想”“眺望”等都押“n”韵,读起来有一种音乐感。全诗没有标点,全凭语意的流向停顿,当行则行,
7、当止则止,如风行水上,使得诗篇脉络连贯又顿挫分明,活泼流转又开阔有序,极大地增强了诗作的音乐性。二是从诗行中重复与变化相交错的词语来显示。重复与变化组合成一种情感的旋律。如“六月/看海去/看海去/我们看海去”“我们/我们/我们就是不愿停留在生活的/坐标轴上”,节奏明快,情感激越有力。而反复手法的大量运用,不仅强化突出了情感,也加强了诗歌的音乐性。三是语言的巧妙组合使得诗意浓郁而悠远。如将“长发”的飘荡与蓝色的多瑙河的乐曲组接在一起,将“看海去”与“没有驼铃”组接在一起,将“眺望远方”与眺望“六月”组接在一起,等等,使得诗歌自然生出一种韵外之旨。青年人对自己力量的确信、不安于现状的探索精神、风风
8、火火的神态、躁动不安的内心世界、略带狂妄的激情,都能从透明的语言中感觉到。助读材料1.走近作者(1)作者简介潘洗尘,1964年出生于黑龙江省。19821986年就读于哈尔滨师范大学中文系。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新生代校园诗人。作品曾多次获奖并被译为英、法、俄等多种文字,先后出版诗集、随笔集七部。饮九月初九的酒六月,我们看海去等入选普通高中语文课本和大学语文教材。创办诗歌EMS周刊、读诗季刊等诗歌媒体。(2)潘洗尘名句辑录我们一生都在写作/有谁不是在写镜中的自己/我们的一生都被写作/又有谁写出了镜子外的别人我们的一生都被写作“爱自己的敌人,祝福诅咒你的人”/在墓碑上刻完这行字我们就可以离开
9、了在墓碑上刻完这行字我们就可以离开了舍弃了一切犒赏/就舍弃了一切折磨舍弃了一切犒赏就舍弃了一切折磨(3)名家评点潘洗尘在八十年代很活跃,他的诗歌实践在同代人中具有代表性,而且在校园诗人中还是个有影响力和号召力的组织者。潘洗尘为诗不求数量,但诗的质地坚实饱满,在艺术上和那个时代的诗风保持了高度的一致。诗人、评论家谢冕可以毫不夸饰地说:想起1970年的冬天六月,我们看海去饮九月初九的酒构成了潘洗尘的三驾金色马车,奔驰于中国诗歌的原野上,他乘着他的马车,感受远行的艰辛、痛苦和快乐。中国诗歌学会秘书长张同吾洗尘感谢诗。诗,又何尝不感谢洗尘?当财神与爱神合谋,并以咄咄逼人之势袭向美神与诗神的时候,试想,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六月我们看海去 学案含答案 六月 我们 看海去 答案
![提示](https://www.77wenku.com/images/bang_tan.gif)
链接地址:https://www.77wenku.com/p-9983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