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七七文库! | 帮助中心 分享价值,成长自我!
七七文库

罢黜百家

1.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2.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一、“百家争鸣”局面的出现1背景2概况道家学派的老子、庄子;儒家学派的孔子、孟子和荀子;墨家学派的墨子;法家学派的商鞅、韩非子。这些学派互相诘难、批驳,又彼此吸收、融合,形成了“百家争鸣”的局面。学科网3意义“百家争鸣”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

罢黜百家Tag内容描述:

1、1.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2.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一、“百家争鸣”局面的出现1背景2概况道家学派的老子、庄子;儒家学派的孔子、孟子和荀子;墨家学派的墨子;法家学派的商鞅、韩非子。这些学派互相诘难、批驳,又彼此吸收、融合,形成了“百家争鸣”的局面。学&科网3意义“百家争鸣”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是中国学术文化、思想道德发展史上的重要阶段,奠定了中国思想文化发展的基础。二、春秋战国时期的儒学1孔子图示图解孔子的主要思想及相互关系2孟子和荀子(1)历史地位:战国时期,孟子和荀子是儒家学派的两位重要代。

2、1.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来源:学科网ZXXK2.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一、“百家争鸣”局面的出现1背景2概况道家学派的老子、庄子;儒家学派的孔子、孟子和荀子;墨家学派的墨子;法家学派的商鞅、韩非子。这些学派互相诘难、批驳,又彼此吸收、融合,形成了“百家争鸣”的局面。3意义“百家争鸣”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是中国学术文化、思想道德发展史上的重要阶段,奠定了中国思想文化发展的基础。二、春秋战国时期的儒学1孔子图示图解孔子的主要思想及相互关系2孟子和荀子(1)历史地位:战国时期,孟子和荀子是儒家学派的两。

3、1据研究,清明、重阳、春秋社日(祭祀土地神)、冬祭腊日(祭祀先祖)等传统节日,始于或兴盛于汉并在汉代形成定制。这反映了汉代()A中央集权进一步加强B农业经济的发展C礼文化制度的世俗化D新的儒学体系形成【答案】C2孔子曰:“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孟懿子问孝。子曰:“无违。”樊迟御,子告之曰:“孟孙问孝于我,我对曰,无违。”子又曰:“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由此可见()A孔子将孝的标准分为养、敬和无违三方面B养、敬、无违已成为当时社会的道德标准C传统孝道思想是维护封建专制制度。

4、1据研究,清明、重阳、春秋社日(祭祀土地神)、冬祭腊日(祭祀先祖)等传统节日,始于或兴盛于汉并在汉代形成定制。这反映了汉代()A中央集权进一步加强B农业经济的发展C礼文化制度的世俗化D新的儒学体系形成2孔子曰:“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孟懿子问孝。子曰:“无违。”樊迟御,子告之曰:“孟孙问孝于我,我对曰,无违。”子又曰:“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由此可见()A孔子将孝的标准分为养、敬和无违三方面B养、敬、无违已成为当时社会的道德标准C传统孝道思想是维护封建专制制度的工具D孝。

5、第2课“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课程标准知道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的史实。重点难点1.分析董仲舒新儒学思想的主张及其对后世的影响。2.理解董仲舒新儒学的特点。一、从“无为”到“有为”1.“无为”(1)原因:秦末战火频繁,社会经济破坏严重。(2)表现:吸取道家“无为而治”思想,采取与民休息的政策。(3)作用:促进汉朝经济实力的恢复和增强,人民生活安定,社会繁荣,国力日盛。2.“有为”(1)条件:汉武帝时期社会繁荣,国力日盛。(2)必要性:诸侯国势力膨胀,土地兼并剧烈,匈奴为患,威胁着西汉的稳定。(3)目的:加强中央集权,适应国家。

6、第一单元 第二课时间:45 分钟 满分 100 分一、选择题(共 10 小题,每小题 4 分,共 40 分。)1汉初统治者在坚持“法治”的前提下采用“德治” ,达到“清静无为”的目的。其“清静无为”实质上是( A )A巩固统治的手段 B向诸子百家的妥协C社会倒退的表现 D压制各学派的发展解析 “无为而治”是汉初统治者为缓和社会矛盾、巩固统治而采取的重要手段。故选 A 项。2西汉时期主父偃曰:“古者诸侯地不过百里,强弱之形易制。今诸侯或连城数十,地方千里,缓则骄奢易为淫乱,急则阻其强而合从以逆京师。 ”由此可见当时的社会问题是( B )A土地兼。

7、第一单元 第二课一、选择题1(2019济宁高二期末)汉初,刘邦崇尚黄老之学,汉武帝则罢黜“黄老刑名百家之言”。这种文化政策的演变实质上反映出( D )A春秋以来思想自由局面的结束B统治集团内部权力与利益的冲突C董仲舒对儒家思想的彻底改造D恢复国力到加强集权的政治转变解析 春秋以来思想自由局面的结束应该是秦朝“焚书坑儒 ”,A 项错误;这种文化政策的转变与统治集团内部权力与利益的冲突无关,B 项错误;汉武帝罢黜“黄老刑名百家之言”体现了董仲舒对儒家思想的彻底改造,但并不是这种文化政策演变的实质,C 项错误;一定时期的文化。

8、第2课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第一单元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学习目标,基础认知 学习思考,内容索引,深化探究 核心突破,巩固练习 随堂反馈,基础认知 学习思考,一、从“无为”到“有为” 1.汉初的“无为而治” (1)原因 秦末战火频繁,社会经济破坏严重。汉初恢复生产和安定人心的需要。 (2)表现:采取 的政策。 (3)作用 汉朝的经济实力逐渐恢复和增强。人民生活安定,社会繁荣,国力日盛。,与民休息,思维点拨,“无为而治”强调无为而无不为,既尊重自然规律,反对盲目行动,又主张发挥人的主观能动作用,倡导“待时而动”“因时制宜。

【罢黜百家】相关PPT文档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三:第2课《“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课件
【罢黜百家】相关DOC文档
第2课“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学案(含解析)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工信部备案编号:浙ICP备05049582号-2     公安备案图标。浙公网安备33030202001339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如您发现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刻联系我们并提供证据,我们将立即给予删除!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