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 比较运动的快慢(1 课时)教学目标设置及达成途径1 教学目标知识目标: 能用速度描述物体的运动。 能用速度公式进行简单的计算。 知道匀速直线运动的概念。能力目标: 经历观察物理现象的过程,能简单描述所观察现象的主要特征,具有初步的观察能力。 能应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具有初步的分析问题
北京课改版物理八年级下册4.6浮力教案Tag内容描述:
1、1.3 比较运动的快慢(1 课时)教学目标设置及达成途径1 教学目标知识目标: 能用速度描述物体的运动。 能用速度公式进行简单的计算。 知道匀速直线运动的概念。能力目标: 经历观察物理现象的过程,能简单描述所观察现象的主要特征,具有初步的观察能力。 能应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具有初步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情感目标: 感受科学与艺术结合所带来的美感,具有对科学的求知欲。 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有克服困难的信心和决心,体验战胜困难,解决物理问题时的喜悦。2重点难点教学重点:速度的物理意义及速度公式。 教学。
2、第二节 学生实验:测量质量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会正确调节天平,会使用游码,会用天平测固体和液体的质量。2.过程与方法(1)通过学生自己动手,使学生掌握天平的调节与测量方法。(2)通过亲身体验和感悟,使学生获得感性认识,并体会到实验前要明确实验目的、选择适当的实验器材和制订实验步骤,初步培养根据问题改进实验的意识。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认真操作,自觉遵守操作规范的好习惯。(2)增强小组合作意识,体验合作交流的乐趣。二、教学重点和难点1.教学重点(1)天平的正确使用。(2)用天平测量物体的质量。2.教学难点。
3、第四节 学生实验:测量速度北京市顺义区第三中学 杨小伏一、指导思想与理论依据教师以每天上学时学校门前的堵车情况引入,请学生思考:在这样的条件下你是选择走过堵车的路段,还是让家长开车把你送到学校门口?由此引出速度的测量,最后让学生测量骑自行车的速度,贴近学生生活,体现“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的基本理念,使学生体验到生活中无处不在的物理知识,从而激发起学生学习的兴趣;注重让学生经历实验过程,学习科学知识和科学实验方法,提高分析问题及解决问题的能力。二、教学背景分析1.教学内容分析测量物体运动的。
4、第一节 力,学生活动一:请一位同学把一桶矿泉水拿到讲台桌上,人将矿泉水拿到桌子上感觉很费劲,这是人对力最早的认识,从肌肉的紧张感觉中得到的。,提问:有什么感觉?,人推车,拔河,这三幅图有什么共同特点?,渔翁用力拉起鱼网,?,归纳,是不是 只有人才能对物体施加作用呢?,归纳,人推车,人对车用了力。,人拔河,人对绳子用了力。,渔翁拉网,人对鱼网用了力。,耕犁推土,推土机推土,顽皮的大象用力向下 压跷跷板,小结:,2、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1、物理学中,通常将物体之 间的推、拉、提、压、排斥、 吸引等都叫做力的作用,1、穿旱冰鞋。
5、重力,熟了的苹果总是向地面下落,?,?,?,一、重力的概念,衣服上的水总是落到地面上,?,?,?,一切物体在失去支持的时候都要向地面降落这是因为地球对它周围的物体有引力,能把它们拉向地面,!,!,地面附近的物体由于地球的吸引而受到的力叫做重力为了叙述简便,我们常把物体受到的重力简称物重,巩固提高,A沙袋 B地球 C绳子 D支架,B,B,演示实验,想想看, 物重跟质量有什么关系?,二、重力大小,注意观察:弹簧秤下端悬挂一个钩码时,弹簧秤的指针所在位置,注意观察:弹簧秤下端悬挂两个钩码时,弹簧秤的指针所在位置,注意观察:弹簧秤下端。
6、,重力,知识与技能,1、知道重力是如何产生的。,探究重力与质量的关系,2、知道重力的大小和方向。,3、知道重心的概念,重点与难点,结束放映,导入新课,小 结,新 授,检测评价,课后作业,复习提问,1、提问:什么是力?力的三要素是什么? 2、提问:我们用什么方法来表示力?具体说明? 3、提问: 力的作用效果是什么?,瀑布,重力是如何产生的?,返回,熟了的苹果向地面下落,衣服上的水落到地面上,返回,返回,为什么橡皮泥没有被甩出去呢?,返回,1.定义:,3.施力物:,2.符号:,地面附近的物体由于地球的吸引而受到的力。,G,地球,一、重力是如何产生的。
7、重力教学设计和义学校 张宇黎一、指导思想和理论依据本节课的设计充分体现“从生活到物理,从物理到社会”的教学理念,注重科学探究,注意教学方式的多样化。通过探究“重力大小和质量的关系”的过程,让学生经历探究过程,体验科学探究的乐趣,分析实验数据,学习信息处理方法。培养学生初步的分析、概括能力。二、教学背景分析1、教学内容分析本节课的内容包括重力的概念和重力的三要素。本节课为探究课,其中探究重力与质量的关系是本节的重点,通过探究性实验来完成,目的是让学生对物理规律的探究有初步的认识,并从探究过程中得到启。
8、第一节 力,想一想:,一、力是什么?, 力(F)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二、力的作用有什么特点?,甲物体对乙物体施力时,乙物体对甲物体也施力,因此力的作用是相互的。,(作用在两个不同的物体上;同时产生和消失;等大;反向),三、力的作用可以产生哪些效果呢?,观察:拉弓的力对弓产生了什么效果?,力可以使物体的形状发生改变(简称形变)。,三、力的作用可以产生哪些效果呢?,观察:踢足球前后,足球所处状态有何变化?,三、力的作用可以产生哪些效果呢?,观察:守门员接住球前后,足球的状态有何变化?,三、力的作用可以产生哪些效果呢?,观察:踢球过程。
9、第三节 重力,学习目标:,1、知道重力是由于地球的吸引而产生的。 2、理解重力与质量的关系。 3、懂得g=9.8N/kg的物理意义。 4、能运用重力计算公式解决相关问题。,瀑 布,熟了的苹果向地面下落,衣服上的水落到地面上,一、重力是如何产生的,1、定义:,2、符号:,3、施力物体:,地面附近的物体由于地 球的吸引而受到的力叫 做重力。,G,地球,二、重力的大小,1、猜一猜:, 探究物体所受的重力跟物体 质量的关系。,物体的重力与什么因素有关?,二、重力的大小,2.设计实验,用弹簧测力计测出不同质量钩码的重力,如右 图所示。,实验结论:,g=9.8N/。
10、第二章 质量和密度第一节 质量及其测量丽泽中学 郭然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初步认识质量的概念,知道质量的单位,会测量固体和液体的质量会调节天平的平衡螺母,会使用游码,会使用天平称质量2. 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和比较,形成对质量的概念的初步认识通过观察和操作,会调节天平,并用天平测质量3. 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观察、实验探究活动,培养学生尊重客观事实,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通过探究性物理学习活动,使学生获得成功的喜悦通过杆秤这一中国的古代发明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培养他们的民族自豪感重点:知道质量的单位,学。
11、北京市西罗园学校初二物理教学案 主备:姜旭 时间:2015.9 1-2:机械运动班级: 姓名: 学习目标1了解什么是机械运动。2会根据指定的参照物判断物体的运动或静止情况以及根据物体的运动情况判断参照物。 3知道物体的运动和静止是相对的。学习方法 1阅读教材,标记勾画重点,再研做教学案2规范书写,认真限时,独立完成教学案【教学案】流程一:自主学议 我的课堂我做主 一、机械运动1机械运动定义:_2夜空中的彗星,飞奔的猎豹,缓慢爬行的蜗牛这些物体都有一个共同特点,就是他们的_随时间不断地发生变化,我们把物体_的变化叫做机械运动。
12、第六节 学生实验:探究凸透镜成像一、指导思想与理论依据本教学设计以学生终身发展为本,以提高全体学生科学素养为目标,为每个学生学习与发展提供机会,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使每个学生都得到发展为教学理念。将科学探究作为物理教学的主要教学方法,让学生经历探究过程,学习科学方法,培养其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二、教学背景分析 1.教学内容分析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是初中光学部分的重中之重,呈现规律较多,变化相对复杂。从能力要求来看,对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探究实验设计能力、动手能力以及测量能力、分析和归纳能力都是一个考验。
13、第三节 学生实验:探究平面镜成像北京市第十一中学分校 张瑞一、指导思想与理论依据随着新课程标准的广泛推行,新的教育理念已逐渐被认可、重视和运用。本节课本着新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加强实践活动和探究活动,发展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联系生活、联系社会,突出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的理念。采用自主探究的学习方式,由学生自已设计探究平面镜成像的实验、动手完成实验、得到结论及进行评估价交流。又因为平面镜本身是生活中经常用到的,所以本节课先从生活实例归纳物理知识,再由物理知识推广到社会生活中的应用。二。
14、八年级上册物理实验:光的反射规律实验名称:光的反射规律。实验目的:1.了解光的反射现象。2.探究光在反射时遵循的规律,即反射光沿什么方向射出,反射角与入射角的大小关系等规律。实验器材:激光笔,平面镜,量角器,纸板实验步骤;步骤一:将纸板竖直立在平面镜上,打开激光笔,使光束斜照在平面镜上如下图所示。观察入射角和反射角的变化。步骤二:改变激光笔照射的角度,观察入射角和反射角的变化。步骤三:将纸板弯折,观察现象。实验结论:1、光在传播过程中遇到另一种物质会发生反射现象;2、在反射现象中,反射光线、入射光想和。
15、3.5 滑动摩擦力 教案教学设计方案一、概述中学物理学科八年级第三章运动和力第五节滑动摩擦力 ;教材版本:物理北师课改版教材八年级。本内容所需课时为 1 课时。本节课是一个完整的探究学习过程。各种摩擦现象在生活中都很常见,滑动摩擦是这节课学习和研究的重点,而静摩擦和滚动摩擦由于在理解上难度较大,初中不要求作深入介绍,所以教材适当的在“科学窗”栏目中,作为知识拓展介绍了静摩擦,在“想想议议”栏目中,把滚动摩擦作为减小滑动摩擦的一种方法来介绍给学生,使学生能简单认识滑动摩擦、静摩擦、滚动摩擦。对摩擦现象,学。
16、教学课题 六、运动和力的关系(课时 1)授课地点 教 室 授课教师 授课时间仪器材料 小车、棋子若干、鸡蛋、平玻璃杯、小纸条、笔帽、木块(最好是模型人) 、电脑多媒体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理解惯性是物体保持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的性质; 知道一切物体在任何情况下都具有惯性; 知道日常生活中的惯性现象; 能分析惯性现象在生活中的利用和危害2过程与方法在解释惯性现象的过程中进行语言表达能力的训练;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渗透物理与生活实际相联系,物理知识解决问题的方法教育;通过探究与交流,使学生有将自己的见解公开。
17、第九节 物体的颜色顺义区杨镇第二中学 杨超一、教学背景分析1.教学内容分析本节教材的编写体现了两个特点:一是突出了“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的新课程理念。二是强调了研究自然现象的基本方法观察和实验。学生对于颜色有初步的了解,对于七种颜色,学生可以很快地回答 “赤、橙、黄、绿、青、蓝、紫”,然而这种说法存在错误,而且很少有同学真正观察过七种颜色,所以白光的色散实验是本节课的重点,应让学生观察到白光由各种色光混合而成。其次,学生通过一个学年的物理学习,已经有了初步的探索新知的能力,但由于个体间的。
18、升华和凝华1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知道什么是升华和凝华,了解生活中的升华和凝华现象。知道升华要吸热,凝华要放热。过程与方法通过实验、观察和分析,认识升华和凝华。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乐于探究生 活中有关升华和凝华的现象,领略自然界中 6 种物态变化的美妙与和谐。2教材说明本节教材主要通过实验让学生认识升华和凝华现象,并知道物质升华要吸热,凝华要放 热,了解升华和凝华在实际中的应用。升华和凝华是 6 种物态变化中的两种,与前面已讲的 4 种物态变 化构成完整的知识体系。本节教材既是前面汽化、液化、熔化和凝固知识的延续,又。
19、第 1 节 光的传播1、指导思想与理论依据:根据课程标准及本节内容,本节课重难点确定为“光的直线传播及应用”。由于光线比较抽象,本节又是光学知识的第一节,如果处理不好,可能造成学生只能机械地记忆,很难真正理解,不利于后续教学。因此,为了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本节课在教学中首先设置了三个学生小组实验,让学生直观地观察到光在透明的气体、液体、固体中的传播径迹,知道光在同种均匀介质中是沿直线传播的。本节课在教学中设置了多个探究活动,让学生通过亲身体验,调动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实验探究。
20、第一节 功丰台八中 肖瑞娟【指导思想和理论依据】功是物理学的重要概念之一。它是学习能量知识的基础,也是理解能量转化和转移的关键。同时做功是人们从事劳动及使用工具和机械工作时的共性,所以,功的概念也具有重要的实际意义。功是本章知识的一个重点内容,功的概念既是前面所学力学知识的进一步深化,有事后面学习功率,机械效率,机械能知识的基础。【教学背景分析】1.教学内容分析本节课是一节典型的概念课。功的概念比较抽象不容易理解,但是学生有“建立力的概念”等概念课的学习经验,同时又有力、运动、力和运动的关系、简单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