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顾茅庐【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掌握“迨”“拜谒”“疏懒”等字词的音形义,了解作者及三国演义相关文学常识。2.通读课文,把握文章主要内容。过程与方法1.深入了解课文内容,分清文章的详略,读懂重点句子。2.以人物的言谈举止为突破口,研究刘备等人物形象,体会刘备的诚心诚意。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习刘备的诚
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22范进中举教案Tag内容描述:
1、三顾茅庐【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掌握“迨”“拜谒”“疏懒”等字词的音形义,了解作者及三国演义相关文学常识。2.通读课文,把握文章主要内容。过程与方法1.深入了解课文内容,分清文章的详略,读懂重点句子。2.以人物的言谈举止为突破口,研究刘备等人物形象,体会刘备的诚心诚意。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习刘备的诚心诚意、礼贤下士的品质。【重点难点】教学重点能理清文脉结构,体会情节的一波三折,体味精练畅达的语言。教学难点以人物的言谈举止为突破口,研究刘备等人物形象。【课时安排】2 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1、新课导入同学。
2、22 愚公移山知识与能力1掌握本课常用的文言词语,培养学生借助工具书和注释解释难词、难句。2结合过去学过的寓言理解其特点,把握寓言的寓意。3理解愚公和智叟这两个人物形象,弄清楚愚公和智叟的本质区别,从而理解愚公精神的深刻意义。过程与方法1通过课前预习,让学生借助工具书和注释疏通文章,并查找和课文有关的背景材料和作者资料。2把握文章的脉络和写法,抓住文章的主体内容,有效地提高学习文言文的能力。3综合运用各种手段,朗读、断句、背诵、译文,增强学习文言文的兴趣。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习愚公精神,体会古代劳动人民改。
3、22 寓言四则知识目标 了解几则寓言的故事情节和寓意。能力目标 学习改写及编写寓言,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情感目标 联系生活实际感悟寓言,培养健全人格。第 1 课时1学会分析寓言的故事情节。(重点)2联系生活经验,选定角度灵活理解寓意。(难 点)一、导入新课在遥远的古希腊,生长着一棵枝繁叶茂的智慧之树,据说只要认真地品尝了它的果子的人,都会变得聪明。你们想尝一尝它的果 实吗?今天,就让我们走近这棵树,走进伊索寓言 ,品尝它的智慧之果。二、教学新课目标导学一:学习赫耳墨斯和雕像者1赫耳墨斯为什么来到凡间?明。
4、写作 学习改写一、情景导入 生成问题同学们,当我们阅读课文时,是不是有一种拿起笔来,自己创作的欲望呢,杨修之死能不能不让杨修死?皇帝的新装的结局中骗局被揭穿后又会是一个什么样子呢?这一切都期待着我们这些“大家”来创作呢!今天就让我们一起学习“改写”。二、自我研学 生成新知(一)明确改写的概念。1什么是改写?明确:改写,就是在忠于原作思想内容的基础上,通过改变文体、语体和叙述方式等,进行“再创作”。2改写的作用有哪些?明确:有助于培养文体、语体意识,提高写作能力,还有助于更深入地把握原作。3改写有哪些常见。
5、智取生辰纲【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掌握“嗔”“歇息”“干系”等字词的音形义。 2.掌握白话小说的有关知识。3.通读课文,把握文章主要内容。过程与方法1.了解作品的双线叙事线索的结构艺术。2.分析杨志的思想性格,掌握设置矛盾冲突刻画人物的方法。3.学习本文环境描写的艺术手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从杨志押运的运送生辰纲的队伍中的矛盾导致生辰纲被劫走,而晁盖等人则筹划细致、分工合作、团结一心,最后巧夺生辰纲的正反对比中引导学生分析杨志失败的原因,培养团结协作、关爱他人的品质。【重点难点】教学重点1.通读课文,把握文章。
6、22 愚公移山知识与技能1.积累文言文重要的实词、虚词,辨析一词多义。2.理解课文深刻的寓意。3.把握愚公这一人物形象,体会对比、衬托手法的表达效果。过程与方法 分析愚公和智叟这两个人物形象,理解愚公精神的深刻意义。教学目标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学习愚公精神,正视成长道路上的艰难险阻,勇往直前。教学重点 1.积累文言文常用的词语,培养语感。 2.理解本文的时代意义。教学难点 1.培养多角度分析问题的能力。2.理解神话结尾的作用,体会“京城氏之子”“跳往助之”这一细节的作用。课时安排 2课时第一课时导入一(歌曲导入):播放MTV愚公移山。
7、刘姥姥进大观园【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掌握“蓼溆、肏攮、敁敠”等字词的读音,以及“篾片、调停、撮弄、不伏手、促狭鬼”等词语的含义,注意古今词义的区别;了解作者及红楼梦相关文学常识。2.通读课文,把握文章主要内容。过程与方法1了解文意,了解课文中怎样描写贾府这一典型环境,理解环境描写的特点。2整体感知本文的结构内容。3学习借鉴刻画刘姥姥这一人物形象的方法,把握其性格特点。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不慕富贵、勤俭节约的高尚品格与良好习惯。【重点难点】教学重点学习借鉴刻画刘姥姥这一人物形象的方法,把握其性格。
8、,22 范进中举,1.了解作家作品,从不同角度分析人物形象。 2.学习通过对比和讽刺突出人物形象的写作方法。 3.深刻认识封建科举制度对读书人的毒害。,学习目标,院试(童试): 县级考试,童生参加,考上为生员,即秀才。 乡试(秋闱): 省级考试,生员参加,考上为举人。,新课导入,【古代科举制度】,会试(春闱): 国家级考试,举人参加,考上为贡士。 殿试: 国家级考试,皇帝主考,贡士参加,考上为进士。第一甲三名:状元、榜眼、探花。,【吴敬梓】(17011754年),字敏轩,号粒民,晚年自称“文木老人”,清朝最伟大的小说家之一。,走。
9、范进中举【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掌握“腆”“作揖”“盘缠”等字词的音形义。 2.通读课文,把握文章主要内容,认识小说所反映的社会生活。过程与方法1.感知艺术形象,学习运用描写人物的手法。2.品味小说语言,领会讽刺艺术的魅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认识封建科举制度对知识分子的毒害。【重点难点】教学重点1.梳理故事情节,从范进中举前后的生活变化认识作品所反映的社会生活。2.了解范进这一形象的典型性,了解作品刻画人物的艺术手法及其作用。教学难点品味小说的语言,领略古代小说的讽刺艺术的魅力。【课时安排】2 课时【教学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