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中石兽基础巩固第一部分:1、本文选自,作者是人。2、给下列加点字注音:棹小舟()曳铁钯()湮()啮()溯流()臆断()3、阅读理解全文后河中石兽同步练习第一部分:1、本文选自,作者是人。2、给下列加点字注音:棹小舟()曳铁钯()湮()啮()溯流()臆断()3、阅读理解河中石兽阅读练习及答案阅读河中
交河中学Tag内容描述:
1、河中石兽,纪昀,第2课时,七年级语文下 新课标人,前情回顾,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1)一寺临河干(2)竟不可得(3)岂能为暴涨携之去(4)遂反溯流逆上矣,河岸 终了,最后 动词活用作名词,河水 于是,前情回顾,2.翻译句子。(1)山门圮于河,二石兽并沉焉。译文:(2)求之地中,不更颠乎?译文:,寺庙的大门倒塌到河里,门旁两只石兽也一起 沉到河里了。在石兽掉下去的当地寻找,不是更荒唐吗?,梳理内容,1.故事说了一件什么事?说的是一个庙门口的石兽,倒塌到河里,十几年后,人们找石兽的事。,梳理内容,2.故事中说出了几位主要人物?他们各自寻找河中石兽的道理和。
2、河中石兽,纪昀,第1课时,七年级语文下 新课标人,课前准备,俗话说:“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有一则故事记载,某土地庙前石兽因河岸倒塌掉入河中。十多年后重修山门,寻找石兽,它却不在原落水处,也不在下游。一位老河兵说,应该去上游寻找,依他的话,果然捞出了石兽。石兽为什么会向上游“跑”呢?,补充文常,纪昀,字晓岚。乾隆十九年(1754)进士。学问渊博,曾任翰林院编修、侍读学士。因获罪遣戍乌鲁木齐。释放回京后,任四库全书总纂官,编定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在目录学上贡献很大。著有阅微草堂笔记等。阅微草堂笔记,文言短篇志怪小说,于清朝乾隆。
3、124 河中石兽2走 近 作 者纪昀(17241805) ,字晓岚,直隶献县(今属河北)人。清代学者、文学家。著作有阅微草堂笔记 。他主持编纂的四库全书被称为中国文化史上的“万里长城” 。追 溯 背 景阅微草堂笔记是纪昀被流放乌鲁木齐期间以笔记形式写成的志怪小说,以记述狐鬼故事、奇特见闻为主,意在劝善惩恶,虽然不乏因果报应的说教,但是通过种种描写,折射出封建社会的腐朽和黑暗。他有意模仿晋宋笔记小说质朴简淡的文风, “雍容淡雅,天趣盎然” “隽思妙语,时足解颐” (鲁迅中国小说史略 ) 。所以每脱稿一篇,即被亲朋好友竞相传。
4、6 河中石兽课内精读阅读下文,回答问题。河中石兽沧州南一寺临河干,山门圮于河,二石兽并沉焉。阅十余岁,僧募金重修,求二石兽于水中,竟不可得,以为顺流下矣。棹数小舟,曳铁钯,寻十余里无迹。一讲学家设帐寺中,闻之笑曰:“尔辈不能究物理。是非木杮,岂能为暴涨携之去?乃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湮于沙上,渐沉渐深耳。沿河求之,不亦颠乎?”众服为确论。一老河兵闻之,又笑曰:“凡河中失石,当求之于上流。盖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水不能冲石,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渐激渐深,至石之半,石必倒掷坎穴中。如是再。
5、考点全解 课文全解 五、河中石兽 纪昀 【七年级下册】 考点全练 课文全解 沧州南一寺临河干,山门圮(p)于河,二石兽 并沉焉。 【译文】沧州南部的一座寺庙靠近河岸,佛寺 的外门倒塌在河中,(门前)两个石兽一起沉入 了河中。 沧州:地名,今河北沧州。河干:河岸。圮 :倒塌。并:一起。 课文全解 阅十余岁,僧募金重修,求二石兽于水中,竟 不可得,以为顺流下矣。 【译文】经过了十多年,僧人募集钱款重修。
6、事不目见耳闻,而臆断其有无,可乎? 苏轼,带着这个问题,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河中石兽,共同为苏轼寻找答案吧。,七年级语文下册,24 河中石兽,第一课时,第二课时,第一课时,1.了解本文作者及文体特征,积累文言字词,在疏通文意的基础上背诵全文。(重点) 2.了解托物寓意的写法,把握文章的寓意,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难点) 3.正确认识千里马与伯乐之间的关系,利用当今时代的优越条件,努力学习,做有用之才。(素养),纪昀(17241805年),字晓岚,一字春帆,晚号石云,道号观弈道人。清代政治家、文学家,乾隆年间官员。曾任四库全书。
7、第24课河中石兽课时练习基础达标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山门圮于河( ) 棹数小舟( )曳铁钯( ) 为暴涨携之去( )湮于沙上( ) 啮沙为坎穴( )石必倒掷坎穴中( ) 溯流逆上( )2.指出下面加点词语的古义和今义。(1)如是再啮古义:_ 今义:_(2)尔辈不能究物理古义:_ 今义:_(3)但知其一古义:_ 今义:_3.翻译下面的句子。(1)是非木柿,岂能为暴涨携之去?(2)然则天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课。
8、课件PPT,24 河中石兽,课件PPT,有一则故事记载:一座靠近河的寺庙门倒塌之后,门旁的两只石狮也掉到了河里。后来要修庙,人们决定把石狮打捞上来。有人说,到下游去找,因为石狮被水冲走了,结果在下游没找到。一个读书人说,石狮肯定沉到沙泥里去了,因为石头重,沙泥轻,结果在庙前的沙泥里也没找到。一个老水手最后说,这两个石狮在上游,结果果然在上游打捞到了。怎么会到上游去呢?阅读完课文后我们便知道了。,情境导入,课件PPT,1、借助注释和工具书阅读课文,能够用自己的话讲述寻找石兽的故事。 2、积累文言词语。 3、理解课文中心内。
9、经过,过了,埋没,侵蚀,冲刷,只,本来,终于,最后,顺流而下,颠倒,错乱,逆着水流方向,按照,停止,n,p,zho,y,p,fi,yn,ni,s,y,y,一起,并列,代词,这,判断词,是,发语词,表原因,遮盖;盖子,只,表转折,但是,事物的道理、规律,一门学科,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求之下流,求之地中,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寻十余里无迹,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湮于沙上,渐沉渐深耳。,当求之于上流,果得于数里外,B,C,D,兵器,抵偿,补偿,D,/,/,。
10、河中石兽一、积累运用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山门圮于河( ) 棹数小舟( )曳铁钯( ) 为暴涨携之去( )湮于沙上( ) 啮沙为坎穴( )石必倒掷坎穴中( ) 溯流逆上( )据理臆断( )2.下列句中加点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山门圮于河(倒塌)B.棹数小舟(划船)C.不亦颠乎(倒,即本末倒置)D.遂反溯流逆上矣(逆水流而上)3.下面句中的“之”用法不同的一项是 ( )A.闻之笑曰 B.当求之于上流C.一老河兵闻之 D.其反激之力4.讲学家和老河兵都说到了“石性坚重,沙性松浮”,但他们对沉在河中的石兽得出的结论是完全不同的。讲学家据此得出的最终结论是 (A.尔辈。
11、河中石兽一、双基积累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1)山门圮于河 ( )(2)阅十余岁 ( )(3)曳铁钯 ( )(4)湮于沙上 ( )(5)一讲学家设帐寺中 ( )(6)如是再啮 ( )(7)沿河求之,不亦颠乎 ( )(8)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 ( )2.下面句中的“之”用法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A.闻之笑曰B.当求之于上流C.一老河兵闻之D.其反激之力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1)阅十余岁,僧募金重修,求石兽于水中,竟不可得。译文: (2)尔辈不能究物理。译文: (3)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译文: (4)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译文: 。
12、河中石兽阅读练习及答案阅读河中石兽,完成第 1114 题。(12 分)河中石兽纪昀沧州南一寺临河干,山门圮于河,二石兽并沉焉。阅十余岁,僧募金重修,求二石兽于水中,竟不可得,以为顺流下矣。棹数小舟,曳铁钯,寻十余里无迹。一讲学家设帐寺中,闻之笑曰:“尔辈不能究物理。是非木杮,岂能为暴涨携之去?乃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湮于沙下,渐沉渐深耳。沿河求之,不亦颠乎?”众服为确论。一老河兵闻之,又笑曰:“凡河中失石,当求之于上流。盖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水不能冲石其反击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渐激渐深,至石之半,石。
13、河中石兽同步练习第一部分:1、本文选自 ,作者 是 人。2、给下列加点字注音:棹小舟( ) 曳铁钯( ) 湮( ) 啮( ) 溯流( ) 臆断( )3、 阅读理解全文后填空。 对于河中石兽的位置,寺僧判断其在 ,依据是 ;讲学家判断其在 ,理由是 ;老水兵则判断其在 ,是因为 。4、解释下列句 子中的词语:阅十余岁,僧募金重修(阅: )棹数小舟,曳铁钯(棹: 曳: )湮于沙上(湮:_ )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啮:_ )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但:_)5、理解下列句子中“为”的不同含义:_岂能为暴涨携之去?( )众服为确论( 。
14、河中石兽基础巩固第一部分:1、本文选自 ,作者 是 人。2、给下列加点字注音:棹小舟( ) 曳铁钯( ) 湮( ) 啮( ) 溯流( ) 臆断( )3、 阅读理解全文后填空。 对于河中石兽的位置,寺僧判断其在 ,依据是 ;讲学家判断其在 ,理由是 ;老水兵则判断其在 ,是因为 。4、解释下列句子中的词语:阅十余岁,僧募金重修(阅: )棹数小舟,曳铁钯(棹: 曳: )湮于沙上(湮: )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啮: )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但: )5、理解下列句子中“为”的不同含义:岂能为暴涨携之去?( )众服为确论( )必于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