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推翻帝制民族觉醒一、教学目标:1.了解以孙中山先生为首的中国革命党人推翻市制。推进民主共和之路的历史知识2.能自主收集整理革命先驱的事迹材料,在小组合作学习中了解历史。感悟革血精神3.感受革命者坚持理想。不怕牺牲、不屈不拖的爱国精神,增强爱国情感,在生活中能继承与发扬革和精神。二、教学重点了解中国
教学设计Tag内容描述:
1、运动的形式运动的形式教学设计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教材分析】 运动的形式是青岛版四年级下册物体的运动单元的第三课时。本节课通过学生让物体运动起 来,观察它们的运动形式,认识平动、振动、转动等基本的运动形式。在观察生活中运动物体运动形式的 基础上,知道各种运动形式之间并不是孤立存在的,它们往往是相互联系的,一个复杂的运动可能包含多 种运动形式。 教材由三部分组成:第一部分活动准备,用描述的方式再现。
2、运动与力运动与力教学设计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教材分析】 运动与力是青岛版四年级下册物体的运动单元的第一课时。本节课以学生生活中常见的物体 的运动现象为切入点,通过观察引导学生认识怎样是物体运动状态的变化,通过一系列操作活动让学生观 察到力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依据生活中的多种现象推出运动的物体具有能量。 教材由三部分组成:第一部分活动准备,教科书用文字首先从学生熟悉的自行车运动现象切入,提出。
3、运动与力运动与力教学设计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教材分析】 运动与力是青岛版小学科学(五四学制)四年级上册物体的运动单元的第三课时。本节课以 学生生活中常见的物体为载体,指导学生观察、 描述物体的不同运动状态; 学生尝试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 知道这是力作用的结果。 教材由三部分组成:第一部分活动准备,提出问题“怎样让自行车动起来?怎样改变自行车运动的快 慢?”通过设置问题引导学生的思考方向, 材料。
4、 第第17课声音的传播教学设计课声音的传播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本课是粤教科技版科学四年级上册第3单元“声音”的第5课。声音在物质中传播 也是声音的重要特征之一。本课通过对比实验,让学生体会到声音可以在听诊器管道里的 空气中、桌面的木板中和水中传播,从而理解声音可以在物体中传播。 声音传播的现象非常常见,可能不太容易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所以教材采用学生不 太熟悉的物品听诊器作为研究对象,让学生。
5、 第第12课保护矿产资源教学设计课保护矿产资源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本课是粤教科技版科学四年级上册第2单元“岩石”的最后一课。在前面4课的学 习中,学生已经认识几种常见岩石和矿物的表面特征,通过调查初步了解了岩石在日常生 活中有广泛的应用。本课旨在于引导学生通过查阅资料了解矿产资源在生产和生活中的应 用实例,知道矿产资源是人类重要的自然资源,树立合理开采和利用矿产资源的意识。本 课包括情景图导。
6、 第10课岩石与矿物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本课是粤教科技版科学四年级上册第2单元“岩石”的第3课。本课以花岗岩为例,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和比较等方法探究花岗岩颗粒的组成,从而初步感知岩石是由多种矿物组成的,并获得观察矿物表面特征的技能。本课包括情景图导入、活动1“花岗岩里的小颗粒”、活动2“岩石里的矿物”三个教学环节。教科书以“卡通人物妍妍在建材店里发现花岗岩中有不同颜色的颗粒”的熟悉情境,激发学生。
7、 第第11课岩石碎裂了教学设计课岩石碎裂了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本课是粤教科技版科学四年级上册第2单元“岩石”的第4课。本课旨在通过引导 学生观察自然界岩石碎裂的常见现象,激发学生通过模拟实验自主探究岩石碎裂的原因, 并通过“科学阅读”,使学生知道土壤是由岩石经过漫长的时间变化而成的, 从而培养 学生保护土壤资源的环保意识。本课包括情景图导入、活动1“岩石碎裂的现象”、活动 2“探究岩石碎裂的。
8、 第8课各种各样的岩石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本课是粤教科技版科学四年级上册第2单元“岩石”的第1课。本单元主要引导学生运用各种感官和简单工具观察和描述岩石和矿物的特征,并通过调查和查阅资料了解各种矿产资源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树立合理开采利用矿产资源的环保意识。本课是第2单元的起始课,从引导学生到户外收集岩石开始,带领学生开始探索岩石的学习之旅。本课包括情景图导入、活动1“寻找岩石”、活动2“观察。
9、 第第9课制作岩石标本盒教学设计课制作岩石标本盒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本课是粤教科技版科学四年级上册第2单元岩石的第2课。通过第8课的学习, 学生已收集了各种岩石,并初步学习了观察和描述岩石表面特征的方法。本课在此基础上, 引导学生通过制作岩石标本的活动,激发学生进一步观察岩石。本课包括情景导入、活动 1我的岩石标本盒、活动2制作岩石身份证、实践身边的石材等四个教学 环节。本课以参观岩石博物馆。
10、第七章:模型或原型的制作第七章:模型或原型的制作 三、制作模型三、制作模型 教学内容分析 1制作模型或原型是设计方案物化为产品所经历的制作和试验过程,是技术设计不可缺少 的重要环节。本节内容是技术设计成果的生成过程,是全书教学内容的归宿。前两节模型和 工艺的学习, 为本节内容的学习打下了理论和实践的基础。 本节内容又在实践中加强了学生 对各种技术操作要领和方法的体验和领悟。 2制作模型这节课的主要。
11、发现问题发现问题 教 材: (凤凰国标教材)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 通用技术(必修 1) 文档内容:发现问题 章 节:第四章 发现与明确问题 第一节 发现问题 课 时:共 1 课时 一、教学目标 1. 知识与技能: (1)了解与明确发现问题的重要性及其作用; (2)初步掌握发现问题的一般方法,共三种; (3)能通过各种渠道收集与所发现问题相关的各种信息,并进行处理。 2. 过程与方法: (1。
12、第二章:技术世界中的设计第二章:技术世界中的设计 二、设计中的人机关系二、设计中的人机关系 (一)教学内容分析 本课是江苏教育出版社技术与设计 1第二章第二节内容,人机关系是设计专业学生必修 的内容, 教材从高中学生的认知规律出发, 让学生了解在设计过程中应遵循人机关系的基本 规律,知道人机关系在设计过程中的作用和要实现的目标。重在使学生形成“以人为本”的 核心设计理念, 熟悉一些有关设计的分析方。
13、技术试验及技术试验及其其方法方法 【教学内容分析教学内容分析】 本节课讲的技术试验及方法是苏教版教材技术与设计 1第二章第三节, 是全书知识结构的一个分水岭, 同时也是一个承前启后的一个衔接点。 在教材第二章里通过 技术与设计的关系引入了设计的概念, 接着深入剖析设计中的人机关系以及人机关系要实现 的目标,目标的实现程度靠什么来衡量?技术试验是最具说服力的天平.。技术试验在技术 发明、技术。
14、第一章第一章 走进技术世界走进技术世界 第第三三节节 技术的未来技术的未来 (课时安排:(课时安排:1 1 课时)课时) 一、教学目标一、教学目标 知识技能目标 1、了解技术的未来发展趋势,形成对技术的积极情感和理性的态度。 2、了解技术对社会产生的影响,使学生养成主动深入地用科学的眼光去观察生活,去 看待技术。 能力方法目标 1 培养创新思维的能力和想象的能力。 2 通过学习,培养小组合。
15、第二章第二章 技术世界中的设计技术世界中的设计 一一 技术与设计的关系技术与设计的关系 (一)教学内容分析 本节是技术与设计 I中的第二章第一节的内容,第一章“走进技术世界”对技术有了较 为深刻和全面的介绍。本章将技术与设计联系起来,是技术到设计的过渡章节,是对设计含 义的阐述。 教材中的学习目标 1 所述与课标几乎完全相同,即:理解技术与设计的关系学会(能)分析 设计在技术发明和革新中的作用; 。
16、第第 1010 课课 辽夏金元的统治辽夏金元的统治 【教材分析】 作为新课程背景下的统编新教材, 由专题史体例回归通史体例, 体现了历史教学的务实 求真。同时在历史教学功能定位、学生的培养目标、教材内容的编写等方面呈现出新变化、 新体系、新内容,必然对教师教学提出新要求。如何解决新的教学情境中面临的新问题,是 每位中学历史教师无可回避的新挑战。 通史体例必然要求教师从更广阔的视角把握历史进程, 突。
17、第第 6 6 课课 从隋唐盛世到五代十国从隋唐盛世到五代十国 【教材分析】 作为新课程背景下的统编新教材, 由专题史体例回归通史体例, 体现了历史教学的务实求真。 同时在历史教学功能定位、 学生的培养目标、 教材内容的编写等方面呈现出新变化、 新体系、 新内容,必然对教师教学提出新要求。如何解决新的教学情境中面临的新问题,是每位中学 历史教师无可回避的新挑战。 通史体例必然要求教师从更广阔的视角把。
18、第第 1 1 课课 中华中华文明的起源文明的起源与与早期国家早期国家 教学案例基本信息教学案例基本信息 课 题 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 年 级 高一年级 模 块 教科书版本及章节 部编新教材第一单元第 1 课 课 型 新授课 章/单元复习课 模块复习课 初/高三专题复习课 习题/试卷讲评课 教学设计教学设计 1. 1. 整体思路及课标要求、教学方式整体思路及课标要求、教学方式 第一单元的主题可。
19、第第 1414 课课 清朝清朝前中期前中期的鼎盛与危机的鼎盛与危机 【教材分析】 作为新课程背景下的统编新教材, 由专题史体例回归通史体例, 体现了历史教学的务实求真。 同时在历史教学功能定位、 学生的培养目标、 教材内容的编写等方面呈现出新变化、 新体系、 新内容,必然对教师教学提出新要求。如何解决新的教学情境中面临的新问题,是每位中学 历史教师无可回避的新挑战。 通史体例必然要求教师从更广阔的。
20、第第 4 4 课课 西汉与东汉西汉与东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巩固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巩固 【教材分析】 本课是第一专题的最后一课, 一方面为第二专题 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民族交融与隋唐统一多 民族封建国家的发展学习奠定基础;另一方面,也是对本专题之前几节课的高度概括与深 化。在经历了夏、商、周奴隶制社会的繁荣时期,春秋时代经济、社会、文化的大变动时期 后,秦汉时代的到来,标志着中国进入了统一多民族封建。
21、7.1.1有序数对教材分析:教科书首先结合章前图-建国60周年庆典活动中,在天安门广场上出现的一幅背景图案,通过引言说明背景图案的组成方法,指出利用有序数对可以确定物体的位置,进而说明可以通过建立坐标系来确定一个点的位置,点出本章所要研究的主要内容,说明研究的意义学情分析:教科书从实际中需要确定物体的位置出发,引出有序数对的概念,激发学生的好奇心以及解决问题的欲望,体验数学的使用价值。教学目标:1.理解有序数对的意义。2.能用有序数对表示实际生活中物体的位置。3.经历用有序数对表示位置的过程,体验数、符号是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