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大自然中的二氧化碳(第 1 课时)一、选择题1.“低碳生活”的基本理念是节约生活中所耗用的能源和材料,从而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量。下列做法不符合 “低碳”理念的是( )A教科书循环使用 B少用一次性塑料袋C多用一次性木筷 D出门时随手关灯2下列有关二氧化碳的说法正确的是( )A二氧化碳是引发酸
鲁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第三单元溶液教案Tag内容描述:
1、第三节 大自然中的二氧化碳(第 1 课时)一、选择题1.“低碳生活”的基本理念是节约生活中所耗用的能源和材料,从而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量。下列做法不符合 “低碳”理念的是( )A教科书循环使用 B少用一次性塑料袋C多用一次性木筷 D出门时随手关灯2下列有关二氧化碳的说法正确的是( )A二氧化碳是引发酸雨的“罪魁”B二氧化碳固体可用于人工降雨C二氧化碳可使紫色石蕊试液变蓝D二氧化碳有毒不能制作碳酸饮料3.温室效应有功有过,产生温室效应的主要气体是 CO2,下列有关认识错误的是( )ACO 2 能使干燥石蕊纸花变红BCO 2 能使澄清石灰。
2、二次函数二次函数 单元测试题单元测试题 一一 、选择题:、选择题: 1.对于二次函数y=(x-1) 2+2的图象,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开口向下 B、对称轴是x=-1 C、顶点坐标是(1,2) D、与x轴有两个交点 2.二次函数y=-x 2+bx+c的图象如图所示:若点A(x 1,y1),B(x2,y2)在此函数 图象上,且x1x21,则y1与y2的大小关系是( 。
3、 第四单元 我们周围的空气第三节 氧气(第 1 课时)一、选择题1在实验室里,用分解过氧化氢溶液的方法制取氧气,加入二氧化锰的目的是( )A使产生氧气的量增多B提高氧气的纯度C使其在常温下迅速分解放出氧气D使生成的氧气更干燥2实验室用过氧化氢和二氧化锰来制取和收集氧气时,用到的一组仪器是( )A集气瓶、导管、胶头滴管、药匙B漏斗、量筒、铁 架台、集气瓶C试管、酒精灯、集气瓶、铁架台D锥形瓶、分液漏斗、导管、集气瓶3以下制取氧气的方法中,有一种方法与其他三种有本质的不同,该方法是( )A分离液态空气 B分解过氧化氢溶液C加热高。
4、 第四单元 我们周围的空气第三节 氧气(第 2 课时)一、选择题1.下列关于氧气的物理性质叙述错误的是( )A.氧气易溶于水B.在标准状况下,氧气的密度比空气的略大C.在通常状况下,氧气是一种无色无味的气体D.在一定条件下,氧气可变为淡蓝色液体,也可变为雪花状淡蓝色固体2.薯片等易碎食品宜采用充气袋包装,下列气体中最不适宜充入的是( )AO 2 BN 2 CC0 2 D空气3.下列变化不属于缓慢氧化的是( )A.甲烷燃烧 B.酒的酿造 C.食物腐烂 D.动植物呼吸4.下列物质在氧气中燃烧,能产生刺激性气味气体的是 ( )A镁条 B红磷 C木炭 D硫磺5.将燃着的。
5、第二单元 探秘水世界第三节 原子的构成 一、选择题1.下列物质由离子构成的是( ) A硫黄 B.氯化钠晶体 C铁 D蒸馏水2.将 100 mL 水与 100 mL 酒精混合,所得溶液体积小于 200 mL。下列对此现象的解释最合理的是( )A分子是由原子构成的 B分子的质量和体积都是很小的C分子是不断运动的 D分子间是有间隔的3.建立宏观与微观的联系是化学独特的思维方式。下列对于宏观现象的微观解释中,错误的是( ) A. 变瘪的乒乓球放入热水中能鼓起来,是因为分子受热膨胀变大B. 氧气加压后变成液氧,是因为分子间的间隔变小C. 不同的花儿有不同的香味,是因。
6、第四单元 我们周围的空气第一节 空气的成分 教学目标1、通过测定空气中氧气的含量认识空气的组成,学习从混合气体中除去某种气体进而测定其含量的方法。2、合社会生活了解空气是一种重要的资源。3、过验证通风不畅环境中空气与新鲜空气的区别和认识空气质量日报,增强关爱自然的意识和责任。4、在分析空气组成基础上,初步认识混合物、纯净物的概念。 重点难点重点:让学生认识空气对人类和自然界的动植物的重要意义。知道空气是自然资源。难点:设计实验方案,测定不同环境中空气的成分。 教学内容分析空气的成分对于学生来说,不是陌生。
7、第五单元 定量研究化学反应第一节 化学反应中的质量守恒一、 教学背景与定位在前面四个单元中,学生观察、描述、分析实验的能力得到充分的培养,动手操作能力得到很大提高;他们已经能够用分子、原子的知识,从定性的角度理解物质的变化;这为本节课学生运用实验探究化学变化中物质的质量关系、从微观角度理解、解释化学变化中物质总质量不变打下了坚实基础。二、 教学资源和设备学生实验仪器(分组实验 1):天平、锥形瓶(装配好气球)、镊子、酒精灯、滤纸、白磷、火柴学生实验仪器(分组实验 2):天平、小烧杯、小试管、镊子、小铁钉。
8、第三单元检测卷(时间:60 分钟 满分:100 分)一、选择题(本题包括 15 个小题,每小题 2 分,共 30 分。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意)1.下列有“水”字的物质中不属于溶液的是( )A.糖水 B.食盐水 C.蒸馏水 D.澄清的石灰水2.某同学喝一杯糖水,第一口与最后一口“甜度”相同,这说明溶液是( )A混合物 B澄清的 C均一的 D稳定的3.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向一定量的硝酸钾饱和溶液中加入少量硝酸钾晶体,则此饱和溶液的质量( )A增加 B不变 C减小 D无法确定4.配制溶液时最常用的溶剂是( ) A水 B汽油 C酒精 D花生油 5.对“10的食盐溶液。
9、第一单元 步入化学殿堂单元备课(上)第一节 化学真奇妙第二节 体验化学探究到实验室去:化学实验基本技能训练(一)单元备课(下)第一单元 步入化学殿堂 单元备课(上)单元教材地位本单元作为初中学生学习化学的启蒙内容,首先让学生认识到化学对于人类进步和社会发展的重要性,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初步形成化学科学的价值观、物质构成的粒子观。引导学生体会化学实验是获取化学知识和学习科学探究方法的重要手段,明确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区别和联系,利用化学反应得到有用的物质或获取能量是人类开展化学研究的基本目的。认识。
10、第三单元 溶 液第二节 溶液组成的定量表示一、选择题1. 下列关于溶液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A. 向一定温度下某物质 的饱和溶液中不断加入该物质,溶液的溶质质量 分数不变B. 对于任何溶液来说,只要不断加入溶质,溶液的溶质质量 分数就会不断增大C. 将氯化钠与水 按 12:100 的比例配制成溶质质量分数为 12%的氯化钠溶液D. 把 100 g 10%的氯化钠溶液分成等质量的两份,每份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为 5%2. 在 A、B、C 三支试管中各加入 10 mL 水,然后分别加入约 0.5 g、1 g、1.5 g 固体硫酸铜,完全溶解后,比较三种溶液的颜色, 应是( )AA 。
11、第三单元 溶 液第一节 溶液的形成 可能用到的相对原子质量:H1 C12 N14 O16 Na23 S32 Cl35.5 Ca40 一、选择题1.下列是厨房中的常见物质,将其分散到水中不能形成溶液的是( )A. 花生油 B. 纯碱 C. 食盐 D. 白糖2.下列有关溶液的说法正确的是( )A. 盐水的沸点比水的低 B. 无色澄清的液体一定是溶液C. 只有固体能作溶质 D. 溶液的各部分性质都相同 3.学习完溶液的知识后,下面几位同学根据各自的理解分别配制了溶液,你认为能形成溶液的是( )4即食即热型快餐的内层是用铝箔真空包装的食物,外层则分别包装两包物质,使用时拉动预留在外。
12、单元测试题三 溶液(时间:60 分钟 满分:100 分)一、选择题(每小题只有一个答案符合题意 ,请选出来填在括号中,每小题 3 分,共48 分)1(眉山中考)把少量下列物质分别放入水中,充分搅拌, 可以得到溶液的是( B )A面粉 B氯化钠 C泥土 D乳胶漆2(重庆中考)下列物质不属于溶液的是( A )A冰水 B碘酒 C食盐水 D浓盐酸3(荆州中考)实验室配制 100 g 10%的 NaCl 溶液,不需要用到的仪器是( A )A酒精灯 B托盘天平 C胶头滴管 D烧杯4把 100 g 20%的硝酸钾溶液稀释到 400 g,稀释后所得溶液的浓度为( C )A20% B10% C5% D1%5下列洗涤或除污过程应用到乳。
13、第三单元 溶液第一节 溶液的形成第 1 课时三维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认识溶解现象,知道溶液、溶质、溶剂的概念。(2)知道一些常见的乳化现象。2、过程与方法:(1)学习科学研究和科学实验的方法,观察、记录、分析实验现象。(2)采取对比的方法认识对相同问题不同的解决方法。3、情感态度价值观:(1)增强学习化学的兴趣。(2)树立勇于创新的精神。重点:1、建立溶液的概念。2、认识溶液、溶质、溶剂三者的关系。难点:1、从微观上认识溶液。2、理解溶质、溶剂的辨证关系。导入新课:提问:生活中的纯净水是属于纯净物还是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