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2孟子三章基础闯关全练拓展训练1.下列各句中加点的“之”与例句中“之”的用法相同的一项是()例句:女子之嫁也A.丈夫之冠也B.山川之美古来共谈C.下车引之D.与民由之五、人和第二单元孟子选读预读先学多读厚积精读研析内容索引预读先学释文题知文明理“人和”一词摘自孟子公孙丑下中的“天时不如地利,地利
孟子三章 音频Tag内容描述:
1、,孟子二则,孟子:,中国仅次于孔子的 亚圣。 历史上往往“孔孟”并称。 儒家思想也被称为“孔孟之道”。,孟子 前372前289 名轲,字子舆 邹(今山东邹城)人 战国时代思想家、教育家,大语文课件,4,至今山东邹城还完好地保存着孟庙和孟府,他们都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孟庙大门,大语文课件,5,孟庙“亚圣殿”和 其中供奉的孟子塑像,6,在邹城,人们以孟子为家乡的自豪,7,孟府大门和内景,孟子墓(亚圣林),碑文:亚圣孟子墓,8,孟母教子,孟子三岁时丧父,与母亲相依为命。孟母非常疼爱自己的儿子,曾为孟子选择合适的学习环境而三次搬家,最。
2、123 孟子二则1知识与技能目标:积累文言文常用的实词、虚词,疏通文意。2过程与方法目标:掌握古人运用具体事例、正反对比或比喻说理的方法,理解作者的观点。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引导同学做正确选择,将正义、道义放在首位,明辨是非。目标1、2、3。指导法、分析法、积累法、质疑法、鉴赏法。投影仪、多媒体相关课件。一、情景导入 生成问题孟子一书中语言气势充沛,感情强烈,富于鼓动性;善于运用比喻来说理、辨是非,既能引起人们的注意,又增强了说服力。孟子二则一文就较好地体现了这些特点。二、自学互研 生成新知步骤一 知识。
3、鱼我所欲也,一、文学常识 孟子(约前372前289),名轲,字子舆,是战国时期思想家、教育家。是继孔子之后儒家学派的又一最有影响的大师,封建时代被尊为“亚圣”,又与孔子并称“孔孟”。孟子提倡“仁政”“王道”,提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民本思想。 本文出自孟子告子上。孟子是儒家经典之一,是孟子及其门人所作,主要记录孟子的言论以及政治观点,为“四书”之一。,二、重点字词句 1通假字 (1)故患有所不辟也 _通_,意思为:_ (2)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 _通_,意思为:_ (3)所识穷乏者得我与 _通_,意思为:_ _通_,意思为:_。
4、专题4 孟子孟子(约前372年-前289年),姬姓,孟氏,名轲,字不详(子舆、子居等字表皆出自伪书,或后人杜撰),战国时期邹国(今山东邹城市)人。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与孔子并称“孔孟”。韩愈原道将孟子列为先秦儒家继承孔子“道统”的人物,元朝追封孟子为“亚圣公树宸”,尊称为“亚圣”,孟子一书,属语录体散文集,是孟子的言论汇编,由孟子及其弟子共同编写完成,倡导“以仁为本”。代表作有鱼我所欲也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和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寡人之于国也编入中学语文教科书中。孟子是儒家最重要的代表。
5、 专题专题 4 孟子孟子 孟子(约前 372 年-前 289 年) ,姬姓,孟氏,名轲,字不详(子舆、子居等字表皆出自伪书,或 后人杜撰) ,战国时期邹国(今山东邹城市)人。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与孔 子并称“孔孟” 。 韩愈原道将孟子列为先秦儒家继承孔子“道统”的人物,元朝追封孟子为“亚圣公树宸” , 尊称为“亚圣” , 孟子一书,属语录体散文集,是孟子的言论汇编,由孟子及其弟子共同编写完成, 倡导“以仁为本” 。代表作有鱼我所欲也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和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 寡 人之于国也编入中学语文教。
6、 主要内容主要内容 孟子一书现存七篇,共二百六十章,记录了孟子及其弟子的思想观点和言行活动,集中反映了孟 子的言论和思想,包括政治、修身、教育以及经济等方面。 政治主张政治主张 1仁与仁政:孟子继承孔子“仁”的思想,并发展出“仁政”思想,强调以仁治国,关心百姓,不靠 穷兵黩武得天下,与暴政、霸道相对。来源:学&科&网 Z&X&X&K 2民本思想:在“仁政”思想中,最有代表性的是民本思想,即以百姓为本,以民为重,考虑百姓的 感受,强调百姓意志即上天的意志,民心所向非常重要,得民心者得天下。 3道统观念:倡导尧、舜、禹、。
7、五、人和,第二单元 孟子选读,预读先学,多读厚积,精读研析,内容索引,预读先学,释文题,知文明理,“人和”一词摘自孟子公孙丑下中的“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孟子高度重视“人和”,他从天时、地利、人和的比较中得出“人和”最重要的结论;不仅如此,他还进一步阐述了达到人和的根本方法,就是“得道”,即施行仁政。 孟子是我国古代最看重“人和”的思想家之一。在本课第一则,他从天时、地利、人和的比较中得出人和最重要的结论。全篇紧紧围绕“人和”这一话题层层深入地进行论证,有力地强调了人和的重要性,强调有了人和就可以。
8、122孟子三章基础闯关全练拓展训练1.下列各句中加点的“之”与例句中“之”的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例句:女子之嫁也A.丈夫之 冠也 B.山川之 美,古来共谈C.下车引之 D.与民由之 答案 A 例句中的“之”放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不译。 A项与例句同。 B.助词, 的。C.代词,他。D.代词,文中指正道。2.下面有关文学和文化常识说法不恰当的一项是( )A.孟子是战国时期著名思想家、教育家、散文家,儒家学派代表人物之一,有“亚圣”之称。B. 孟子 是记录孟子及其弟子言行的著作 ,一般认为是孟子及其弟子万章、公孙丑等人共 同编著的。C.孟子和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