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1 节 孟德尔的豌豆杂交实验(一)第 1 课时 孟德尔的豌豆杂交实验(一) 对点训练知识点一 豌豆作为遗传实验材料的优点和杂交方法1下列有关孟德尔豌豆杂交实验的叙述,正确的是( )A孟德尔研究豌豆花的构造时,无须考虑雌蕊、雄蕊的发育程度B孟德尔在豌豆开花时进行去雄和授粉,实现亲本的杂交C孟德尔利
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23.3DNA的复制配套练习含答案Tag内容描述:
1、第 1 节 孟德尔的豌豆杂交实验(一)第 1 课时 孟德尔的豌豆杂交实验(一) 对点训练知识点一 豌豆作为遗传实验材料的优点和杂交方法1下列有关孟德尔豌豆杂交实验的叙述,正确的是( )A孟德尔研究豌豆花的构造时,无须考虑雌蕊、雄蕊的发育程度B孟德尔在豌豆开花时进行去雄和授粉,实现亲本的杂交C孟德尔利用了豌豆自花传粉、闭花受粉的特性D孟德尔根据亲本中不同个体表现类型来判断亲本是否纯合2豌豆在自然状况下是纯种的原因是( )A豌豆是自花传粉且闭花受粉的植物B豌豆是异花受粉的植物C豌豆品种间的性状差异大D豌豆是先开花后传粉知识点二。
2、第 2 节 孟德尔的豌豆杂交实验(二)第 1 课时 孟德尔的豌豆杂交实验(二)() 对点训练知识点一 两对相对性状的杂交实验1孟德尔通过两对相对性状的遗传实验得出自由组合定律时,除下列哪一项外均是必须考虑的( )A亲本双方都是纯合子B每对相对性状各自要有显隐性C控制两对相对性状的基因独立分配D显性性状作父本,隐性性状作母本2下列关于孟德尔对黄色圆粒豌豆和绿色皱粒豌豆杂交实验结果的叙述中,错误的是( )AF 1 能产生 4 种比例相同的雌配子和雄配子BF 2 圆粒和皱粒之比接近于 31,与分离定律相符CF 2 出现 4 种遗传因子组成DF 2 出现 4 种。
3、第 2 节 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主要内容第 1 课时 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与生物进化 对点训练知识点一 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1下列有关种群基因库的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A一个种群的基因库包括这个种群所含有的全部基因B生物的个体总是要死亡的,但基因库却因种群个体的繁殖而代代相传C种群中每个个体都含有种群基因库中的全部基因D基因突变可改变基因库的组成2在一个数量足够大的种群中,下列因素不改变基因频率的是( )A抗维生素 D 佝偻病患者由于体型和正常人的差异而很难找到配偶B雄羚羊之间为争夺雌羚羊发生争斗C豌豆通常自花传粉,不能。
4、第 3 课时 共同进化与生物多样性的形成 对点训练知识点一 生物的共同进化1下列关于共同进化的表述,正确的是( )A物种可以单独进化B捕食者的存在对被捕食者无益C物种之间的共同进化都是通过物种之间的生存斗争实现的D一个物种的形成或灭绝,会影响到若干其他物种的进化2在狼和鹿的进化过程中,下列有关说法不正确的是( )A狼和鹿在捕食和被捕食过程中,彼此都形成了动作敏捷、快速奔跑的特性,这是共同进化的一个实例B在进化过程中,因为狼的追捕而使得鹿产生奔跑速度快的变异C狼和鹿不能进行基因交流,这说明它们之间具有生殖隔离D突变使狼。
5、第 2 课时 孟德尔的豌豆杂交实验(二)() 对点训练知识点一 孟德尔获得成功的原因 1下列关于孟德尔成功揭示出两大遗传定律的原因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A选用异花传粉的豌豆作为实验材料,豌豆各品种之间有稳定的、易区分的性状B在分析生物性状时,首先针对两对相对性状的遗传情况进行研究C主要运用定性分析的方法对大量实验数据进行处理,并从中找出了规律D在数据分析的基础上提出假说,并设计新实验来验证假说知识点二 孟德尔遗传规律的再发现2下列有关基因、基因型、表现型、等位基因的说法中,错误的是( )A基因的概念是由丹麦生物学家约。
6、第 2 课时 孟德尔的豌豆杂交实验(一)() 对点训练知识点一 “性状分离比的模拟 ”实验1甲、乙两只小桶内标记 D 和 d 的两种彩球数量相等,其原因是( ) A两种雌、雄配子的数量大致相等B保证 D 和 d 均被同时抓取CD 和 d 结合机会大D每次都抓一个 D,一个 d2在“性状分离比的模拟”实验中,甲、乙容器分别代表某动物的雌、雄生殖器官,小球的颜色和字母表示雌、雄配子的种类,每个容器中小球数量约为 12 个。则下列装置正确的是( )A BC D图 L113知识点二 对分离现象解释的验证3通过测交实验,不能够测定 F1 的( )A遗传因子组成B遗传因子的结。
7、第 2 课时 隔离与物种的形成 对点训练知识点一 物种和隔离的概念1下列关于物种的叙述,正确的是( )A一个种群就是一个物种B只要有隔离就有新物种形成C在物种形成的过程中,地理隔离和生殖隔离是同时出现的D能够在自然状态下相互交配并且产生可育后代的一群生物2下列关于隔离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阻止了种群间的基因交流B物种的形成都必定先经过长期的地理隔离C基因组成上的差异是产生生殖隔离的根本原因D多倍体植物的产生不需要经过地理隔离3下列符合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是( )A自然选择通过作用于个体而影响种群的基因频率 B基因突变的方。
8、第 1 节 基因指导蛋白质的合成 对点训练知识点一 DNA 与 RNA 的比较1对于下列图解,正确的说法有( )表示 DNA 复制过程 表示转录过程 共有 5 种碱基 共有 8 种核苷酸 共有 5 种核苷酸 A 均代表同一种核苷酸图 L411ABCD2下列对 tRNA 的描述,正确的是( )A每种 tRNA 能识别并转运多种氨基酸B每种氨基酸只有一种 tRNA 能转运它CtRNA 能识别 mRNA 上的密码子DtRNA 转运氨基酸到细胞核内3甲(ATGG)是一种单链 DNA 片段,乙是该片段的转录产物,丙(A PPP)是转录过程中的一种底物。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甲、乙、丙的组分中均有糖B甲、乙共由 6 种核。
9、第 1 节 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由来 对点训练知识点一 拉马克的进化学说1拉马克进化学说的进步意义体现在( )A科学地解释了生物进化的原因B提出了“用进废退”和“ 获得性遗传”的理论C最先提出了比较完整的进化学说D使生物学第一次摆脱了神学的束缚,走上了科学的道路知识点二 达尔文的自然选择学说2某医院对新生儿感染的细菌进行了耐药性实验,结果显示 70%的致病菌具有耐药性。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A孕妇食用了残留抗生素的食品,导致其体内大多数细菌突变B即使孕妇和新生儿未接触过抗生素,感染的细菌也有可能是耐药菌C新生儿体内缺少。
10、第 2 节 基因对性状的控制 对点训练知识点一 对中心法则的理解1克里克提出的中心法则的主要内容是( )A遗传信息的转录和翻译过程B遗传信息的转录、翻译及表达过程CDNA 复制及转录、翻译过程中的碱基互补配对原则D遗传信息通过 DNA 复制、转录及翻译的过程传递2下列关于中心法则的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A它是指遗传信息在生物大分子间的传递过程B它首先由英国科学家克里克提出,揭示了遗传的本质C遗传信息的传递方向不可能从 RNA 传向 DNAD遗传信息最终要传向蛋白质,从而实现基因的表达3以下这些有关中心法则的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A在细。
11、第 1 节 DNA 是主要的遗传物质 对点训练知识点一 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1下列各项中,不能通过细菌转化实验证实的是( )蛋白质不是遗传物质DNA 是遗传物质染色体是遗传物质的主要载体在不含 DNA 的生物体内,RNA 就是该生物的遗传物质ABCD2肺炎双球菌有 S 型和 R 型,为了验证 S 型菌的“转化因子 ”能使 R 型菌转化成 S 型菌,兴趣小组在四组相同的固体培养基上分别接种了R 型菌、 S 型菌、加热杀死的 S 型菌、加热杀死的 S 型菌与 R 型菌的混合物,在适宜条件下培养一段时间。下列相关叙述不正确的是 ( )A实验中出现光滑菌落的是组 和B中也。
12、第 4 节 基因是有遗传效应的 DNA 片段 对点训练知识点一 染色体、 DNA、基因和脱氧核苷酸的关系1生长在太平洋西北部的一种海蜇能发出绿色荧光,这是因为该种海蜇 DNA 分子上有一段长度为 5170 个碱基对的片段绿色荧光蛋白基因。转基因实验表明,转入了海蜇的绿色荧光蛋白基因的转基因鼠,在紫外线的照射下,也能像海蜇一样发光。这个材料说明( )基因是 DNA 分子上的片段基因在染色体上基因控制特定的遗传性状基因控制性状的途径有两条 转基因技术可以定向地改造生物的遗传性状ABCD2下列关于基因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 )A基因是 DNA 的基本。
13、第 2 节 DNA 分子的结构 对点训练知识点一 DNA 双螺旋结构模型的构建1下列关于威尔金斯、沃森和克里克、富兰克林、查哥夫等人在 DNA 分子结构构建方面的突出贡献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A威尔金斯和富兰克林提供了 DNA 分子的电子显微图像B沃森和克里克提出了 DNA 分子的双螺旋结构模型C查哥夫提出了 A 与 T 配对、C 与 G 配对的正确关系D富兰克林和查哥夫发现 A 的量等于 T 的量、C 的量等于 G 的量知识点二 DNA 分子的结构2图 L321是一个 DNA 分子的片段,从图中不能得出的结论是( )图 L321ADNA 是双螺旋结构B遵循碱基互补配对原则C磷酸与。
14、第 3 节 DNA 的复制 对点训练知识点一 对 DNA 复制的推测1沃森和克里克在发表了 DNA 分子双螺旋结构的论文后,又提出了 DNA 自我复制的假说。下列有关假说内容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DNA 复制时,双螺旋将解开,互补的碱基之间的氢键断裂B以解开的两条单链为模板,以游离的脱氧核苷酸为原料,依据碱基互补配对原则,通过氢键结合到作为模板的单链上C形成的 DNA 分子包括一条模板单链和一条新链D形成的两个 DNA 分子是由两条母链、两条子链分别结合而成的2下列有关探究 DNA 复制过程实验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本实验利用了同位素示踪法和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