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惟 妙惟肖( )独一无二( ) 交头接耳( )4调整下列句子的顺序。水经注里提到的“旅人 桥”,大约建成于公元 282年 ,可能是有记载的最早的石拱桥了。我国的石拱桥 有悠久的历史。这些桥大小不一,形式多样,有许多是惊人的杰作。我国的石拱桥几乎到处都有。正确顺序为_。5“大拱的两肩上,各有两个
上好课八年级语文上册同步备课系列Tag内容描述:
1、 ) 惟 妙惟肖( )独一无二( ) 交头接耳( )4调整下列句子的顺序。
水经注里提到的“旅人 桥”,大约建成于公元 282年 ,可能是有记载的最早的石拱桥了。
我国的石拱桥 有悠久的历史。
这些桥大小不一,形式多样,有许多是惊人的杰作。
我国的石拱桥几乎到处都有。
正确顺序为_。
5“大拱的两肩上,各有两个小拱”一句中的“肩”能否换成“边”“面”“头”?去掉“各”行不行?为什么?第一课时 课时训练答案1xi xio xio chn q n d2弧 陡 姿 墩 谐 撑 凝 倾3类 相似 单一 挨着45.不能换。
因为“肩”准确地说明了小拱在大拱上的位置。
“各”表示“各自”“分别”,说明大拱每 个肩上都有两个小拱,去掉则说明大拱上共有两个小拱,与原意不符。
2、下。
(二)大拱的两肩上,各有两个小拱。
这个创造性的设计,不但节约了石料,减轻了桥身的重量,而且在河水暴涨的时候,还可以增加桥洞的过水量,减轻洪水对桥身的冲击。
同时,拱 上加拱,桥身也更 (A美观 B壮观 C奇观) 。
(三)大拱由 28 道拱圈拼成,就像这么多同样形状的弓合拢在一起,做成一个弧形的桥洞。
每道拱圈都能 独立 (A支持 B支撑 C支架)上面的重量,一道坏了,其他各道不致受到影响。
(四)全桥结构匀称,和四周景色配合得十分和谐;桥上的石栏石板也雕刻得古朴美观。
唐朝的张鷟说,远望这座桥就像“初月出云,长虹饮涧” 。
赵州桥高度的技术水平和不朽的艺术价值,充分显示了我国劳动人民的智慧和力量。
桥的主要设计者李春就是一位杰出的工匠,在桥头的碑文里刻着他的名字。
1为文中的空白处选择准确的词语。
_ _2文中的画线语句“这个创造性的设计”一句中, “设计”指的是什么?选出理解准确的一项( )A大拱的两肩上,各有两个小拱 B两个小拱C大拱和小拱 D一个弧形的桥洞3文中引用张嘉贞和张鷟的话,分别。
3、 尘世的归隐之心。
2.下列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风烟俱净,天山共色”一句从大处着笔 ,勾勒出富春江这幅山水画卷的整体气 象。
B.文中通过写水的“缥 碧” “直视无碍” “急湍”这 三个特点来表 现富春江水之“异” 。
C.“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表现出富春江山水巨大的诱人魅力,令人陶醉其中,流连忘返。
D.文章生动而简练地描写了富春江山水的优美景色,抒发了作者向往自然、寄情山水的情感。
3.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文 生动简练地描写了富阳 、桐庐一带富春江上优美的景色,抒发了向 往自然,厌弃尘俗的心态。
B.开头一段是总写,叙写并赞叹了从富阳至桐庐一百许里沿江两岸的奇丽山水,诱人景色。
C.第 2 自然段前后两个层次形成了鲜明对照,通过对照,反映了江水 的动静变化,补足了富春江水的特色。
D.第 3 自然段先描写了群山的静态美,再铺写山中的各种声音,这是以静写闹,显示春天山中热闹景象。
4.本文兼从视觉和听觉两方面写 景,这样写有什么表达效果?5.看到富春江的奇山异水,作者发出了怎样的感慨?你怎么理解他发出的这些感慨?第二课时 课时训练答案1.B。
4、pn mo bo cu2.下列加点词语运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A.她长着高挑的身材,有一头瀑布般的长发,无论走到哪里,都 会鹤 立鸡群,引人注目。
B.这对夫妇在客厅里正襟危坐地等待从国外归来的儿子。
C.臣受此殊誉,诚惶诚恐,感激不尽。
D.他们对自己所想象的这位文坛泰斗形象颔首低眉。
3.指出没有用比喻和夸张的一项( )A.宽约一指的眉毛像纠缠不清的树根,朝上倒竖。
B.托尔斯泰给人留下的难忘形象,来源 于他那犹如卷起的滔滔白浪的大胡子。
C.像米开朗琪罗画的摩西 一样,托尔斯泰给人留下的难忘形象,来源于他的大胡子。
D.一个宽宽的、两孔朝天的狮子 鼻,仿佛被人一拳打塌了的 样子。
4.第 6 自然段是抓住托尔斯泰的眼睛的什么特征来写的?你如何理解“像 枪弹穿透了伪装的甲胄” “像金刚刀切开了玻璃”这两个比喻? 第一课时 课时训练答案1.A2.B3.C4.第 6 自然段抓住了托尔斯泰目光的犀利来写。
“像枪弹穿透了 伪装的甲胄” “像金刚刀切开了玻璃”这两个比喻形象精妙地写出了托尔斯泰的眼睛深刻、准确的洞察力。
5、列关联词语填写恰当的一项是( )( )说早期的环境污染是由于人类认识水平的局限, ( )近 10 多年来人类活动范围的扩大和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的加速,导致环境污染日益加剧。
这不是某个国家能够独立解决的, ( )国际间的协调和联合, ( )能实现人类与自然的和谐。
A 尽管 但是 只要 就 B尽管 那么 只有 才C如果 那么 只有 才 D如果 但是 只要 就4下列依次填写的词语恰当的一项是( )(1)湿沙层的水分足够( )固定沙丘的植物的需要。
(2)无论植树还是种草,土壤中( )有充足的水分。
(3)那么低而厚的云层,常常是阴雨风雪的( ) 。
A供给 必需 预告 B供应 必须 预告C供应 必须 预兆 D供给 必需 预兆5解释词语在句子中的意思。
(1)我觉得苏州园林是我国各地园林的标本。
标本: (2)总之,一切都要为构成完美的图画而存在,决不容许有欠美伤美的败笔。
败笔: 。
6、两人者耳。
1用“”为文中画线句 子标出停顿。
(2 分)解衣欲睡月 色人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2解释下列加点的词。
(1)晓雾将歇( ) (2)未复有能与 其奇者( )(3)怀民亦未寝( ) (4)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沉鳞竞跃 。
(2)相与步于中庭。
4甲文写景动静相衬,其中通过描写生命活动 ,为景物增添动感的语句是“_”和 “_”。
乙文写景的名句是“_ _ _ _”。
5甲、乙两文都写了自然景物,甲文描绘了“之美”,乙文描写了“之美”。
但两文表达的思想感情有所不同,甲文表达了作者 的思想感情;乙文则把赏月的欣喜 、漫步的悠闲、贬谪的悲凉、人生的感慨等微妙复杂的思想感情浓缩在文中“_”的语句中。
第二课时 课时训练答案1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2(1)消散 。
7、 诘责(ji)2.下列语段空缺处填写恰当的一组词语是( )我拿下来打开看时,很吃了一惊,同时也感到一种 不安和_ _。
原来我的讲义已经从头到末,都用红笔_过了,不但增加了许多_的地方,连文法的错误,也都一一_。
A.感激 涂改 脱漏 纠正B.激动 涂改 遗漏 纠正C.感激 添改 遗漏 订正D.感激 添改 脱漏 订正3.下列语句中运用了反语的修辞手法的一项 是( )A.也有解散辫 子,盘得平的,除下帽来,油光可鉴,宛如小姑娘的发髻一般,还要将脖子扭几扭。
实在标致极了。
B.我当时虽然觉到圈得可笑,但是毫不介意,这回才悟出那字也在讥刺我了C.要枪毙了,围着看的也是一群中国人;在讲堂里的还有一个我。
D.有一回上火车去,致使管车的疑心他是扒手,叫车里的 客人大家小心些。
4.作者为什么生动地描述“清国留学生”梳辫子的细节,在辫子上大做文 章?从备选答案中选出正确的一项( )A.男人梳辫 子不伦不类,作者看不惯。
B.社会已发展到 20世纪初叶。
8、头意境相应 ,情融景中。
D.此诗起、承、转、合,出神入化,文 思如行云,富于变化,历来被推崇为题黄鹤楼的绝唱。
4.诗歌的首联、颔联和尾联表达的思想感情有什么不同?阅读使至塞上,完成 57 题。
5. 这首诗作于王维被排挤出朝廷,以监察御史的身份出塞赴边途中。
诗题使至塞上中的“使”是 的意思,“征蓬出汉塞”一句中的“征蓬”是 的意思。
6.“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一句蕴含了作者怎样的感情?7.用自己的话,描绘“大漠孤烟直 ,长河落日圆 ”展示的画面。
第一课时 课时训练答案1.诗歌颔联妙在融情于景。
诗中描写了漫山遍野,树叶枯黄,更兼残阳尽染的萧瑟衰败景象,景中寄寓了诗人孤独、落寞的情怀。
2.诗人在现实生活中辗转漂泊,彷徨苦闷,找不到精神归宿,又没有真正的知己,所以只得“长歌怀采薇”,即放 声高歌,追怀伯夷、叔齐那样的隐逸高士,引为神交密友。
3.B (后四句为实写之景)4.首联、颔联表达的是寂寞、惆怅,尾联表达的是思乡之情 。
5出使 飘飞的蓬草6诗人以“蓬”“雁”自比,透露出 了内心的 激愤和抑郁。
7.黄沙莽莽,无边无际,草木不见,行旅。
9、 )A.晴川历 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B.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
C.最爱湖 东行不足,绿杨 阴里白沙堤。
D.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阅 读渡荆门送别,完成 4、5 题。
4.诗句“山随平野 尽,江入大荒流”给我们描绘了怎样的景象 ?请加以描绘。
(100 字以内)5.品味该诗尾联中“送”字的妙处。
阅读钱塘湖春行,完成 6、7 题。
6.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A.首联交代了踏春的去处,简洁明快地勾勒了西湖早春的轮廓。
B.颔联抓住了“争”“啄”两个动词,描绘了一幅早莺争暖、新燕啄泥的画面。
C.颈联用“没马蹄”写 出了西子湖畔春草深密、绿色醉人的景象。
D.尾联直抒胸臆,表达了诗人春行钱塘湖的喜悦心情。
7.请赏析“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
第二课时 课时训练答案1.A (徙倚:徘徊 )2.B (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3.C4.诗 人乘舟顺江而 下,两岸连绵起伏的群山像画卷一样伴随小舟而行,它们在广阔的 原野处消失了;浩浩荡荡的长江水,奔涌向前,流入了广阔无际的原野,他的视野顿时变得开阔了。
5.“送”字直接点题(扣题),“送”的主体是故乡的山水,。
10、尔”一句中的“尔”指代 。
( 用诗中句子回答) 阅读春望,完成 35 题。
3.下列对这首诗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A首 联的“国破”指国家残破,“草木深”中的“深”字则以春草的茂盛暗写战后长安城的荒凉。
B花、鸟本是春天最常见、最美好的景物,诗人却因“感时”“ 恨别” 而见花落泪、闻鸟惊心。
颔联融情于景,读来令人无限感伤。
C尾联运用细节描写,写尽诗人在国破离乱之际的愁苦焦虑。
D全诗表现了作者热爱大自然, 保家卫国的感情。
4.诗题是春望,那么诗人“望”到了哪些春景? 5.请赏析“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这个名句的妙处。
阅读雁门太守行, 完成 6、7 题。
6. 第三、四句分别从 、 两个角度把激战中的边塞风光写得很壮美,创造出一种 的气氛。
7.对这首诗内容的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第一句“黑云” 比喻敌人大军压城的气势,第二句“金鳞”比喻铠甲在。
11、似乎设计者和匠师们一致追求的是:务必使游览者无论站在哪个点上,眼前总是一幅完美的图画。
为了达到这个目的,他们讲究亭台轩榭的(),讲究假山池沼的( ),讲究花草树木的( ),讲究近 景远景的( )。
总之,一切都要为构成完美的图画 而存在,决不容许有欠美伤美的败笔。
他们唯愿游览者得到“如在画图中”的实感,而他们的成绩实现了他们的愿望,游览者来到园里,没有一个不心里想着口头说着“如在画图中”的。
1选段说明的对象是( ),说明对象的整体特征是( )。
2找出第(1 )、(2)段的中心句。
3第(1)段中主要运用了( )的说明方法,作用是( )。
4第(1)段中“( )”处应填“鉴 赏”还是“欣赏”,说明理由。
5第(2)段结构特点是( )A.总 分 B.总 分 总 C.分 总6第(2)段中“务必使浏览者完美的图 画”,在全文中的作用是什么?“四个讲究”构 成排比,从全文看,与下面说明的内容有什么联系?第二课时 课时训练答案1.苏州园林 。
12、 ) 4.解释文中加点的词语。
(1)五色交辉( ) (2)晓雾将歇( )(3)夕日欲颓( )(4)沉鳞竞跃( )5.用现代 汉语翻译下列 句子。
(1)山川 之 美,古来共谈。
(2)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6.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一句包含了作者什么感情? 第一课时 课时训练答案1.信 给谢中书的信2.山川之美,古来共谈。
3.(1)对偶 (2)对偶,借代4.(1)交相辉映 (2)消散 (3)坠落 (4)水中潜游的鱼 5.(1)山川景色的美丽,自古以来就是文人雅士共同赞叹的。
(2)自从南朝的谢灵运以来,就再也没有人能够欣赏这种奇丽景 色了。
6.这句话饱含作者拥有高雅情怀的自豪感,以及期望与古往今来的林泉高士相比肩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