枚举法。 运用枚举法解决应用题时,必须注意无重复、无遗漏。为此必须力求有次序、有规律地进行枚 举。 例例 1、 从小华家到学校有 3 条路可走, 从学校到文峰公园有 4 条路可走。 从小华家到文峰公园, 有几种不同的走法? 【解析】为了帮助理解题意,我们可以画出如上示意图。 我们把小华的不同走法一一
四年级奥数培优教程讲义第Tag内容描述:
1、枚举法。
运用枚举法解决应用题时,必须注意无重复、无遗漏。
为此必须力求有次序、有规律地进行枚 举。
例例 1、 从小华家到学校有 3 条路可走, 从学校到文峰公园有 4 条路可走。
从小华家到文峰公园, 有几种不同的走法? 【解析】为了帮助理解题意,我们可以画出如上示意图。
我们把小华的不同走法一一列举如下: 典例分析 知识梳理 教学目标 根据列举可知,从小明家经学校到文峰公园,走路有 4 种不同走法,走路有 4 种不 同走法,走路也有 4 种不同走法,共有 4 3=12 种不同走法。
例例 2、用红、绿、黄三种信号灯组成一种信号,可以组成多少种不同的信号? 【解析】要使信号不同,要求每一种信号颜色的顺序不同,我们可以把这些信号进行列举。
可以看出,红色信号灯排在第一个位置时,有两种不同的信号; 绿色信号灯排在第一个位置时,也有两种不同的信号; 黄色信号灯排在第一个位置时,也有两种不同的信号, 因而共有 3 个 2 种不同排列方法,即 2 3=6 种。
例例 3、一个长方形的周长是 22 米,如果它的长和宽都是整米数,那么这个长方形的面积有多 少种可。
2、确的答案。
二、解题策略二、解题策略 解答这类题,往往要采用倒推的方法,从错误的结果入手分析错误的原因,最后利用和差 的变化求出加数或被减数、减数,利用积、商的变化求出因数或被除数、除数。
考点一:简单的加减乘除问题考点一:简单的加减乘除问题 例例 1、小马虎在做一道加法题时,把一个加数十位的 5 错看成 2,另一个加数个位上的 4 错看 成 1,结果计算的和为 24正确的和是多少? 【解析】把一个加数十位上的 5 看成 2,少了 3 个 10,这样和就减少了 30;把另一个加数个 位上的 4 看作 1,少了 3 个 1,这样和就少了 小马虎算出的和比原来的和少了 303=33, 所以正确的和是 24133=27 例例 2、 小明在做一道加法时, 把一个加数个位上的 2 看作了 4, 另一个加数个位上的 7 看作 9, 结果计算的和为 21正确的和为多少? 【解析】把一个加数的个位数上的 2 看成了 4,则结果增加了 2; 教学目标 知识梳理 典例分析 另一个加数个位上的 7 看成了 9,则结果又增加了 2, 所以现在结果一共增加了 4.那么正确的和是 215-4。
3、方法.被除数的数量和除数的倍数关系要相 对应,相除后得到的结果是一倍量 差倍问题的基本关系式:差 (倍数1)=1倍数(较小数) 1倍数 几倍=几倍数(较大数)或较小数+差=较大数 解决差倍问题,关键是学会画线段图,这样可以帮助我们更好的弄清各数量之间的关系 年龄问题的和差问题主要利用的年龄差不变。
例例 1、李爷爷家养的鸭比鹅多18只,鸭的只数是鹅的3倍,你知道李爷爷家养的鸭和鹅各有多少只吗? 【解析】引导学生画图,但是一定要强调差所对应的份数, 这样我们就可以求一份量(一倍量),从而解决题目 与18只相对应,这样就可以求出一倍数也就是鹅的只数, 求出了鹅的只数,鸭的只数就容易求出来了 鸭与鹅只数的倍数差是3 12 (倍), 鹅有1829 (只),鸭有 9327(只). 例例 2、箱子里装有同样数量的乒乓球和羽毛球每次取出 5 个乒乓球和 3 个羽毛球,取了几次之后,乒乓球 恰好没有了,羽毛球还有 6 个,则一共取了_次,原来有乒乓球和羽毛球各_个 典例分析 知识梳理 教学目标 【解析】共取了6(。
4、理问题常用的方法有:排除法、假设法、反证法。
一般可以从以下几方面考虑: 1、选准突破口,分析时综合几个条件进行判断; 2、根据题中条件,在推理过程中,不断排除不可能的情况,从而得出要求的结论; 3、对可能出现的情况作出假设,然后再根据条件推理,如果得到的结论和条件不矛盾,说明假设是正确的; 4、遇到比较复杂的推理问题,可以借助图表进行分析。
例例 1、有三个小朋友们在谈论谁做的好事多。
冬冬说:“兰兰做的比静静多。
”兰兰说:“冬冬做的比静静多。
” 静静说:“兰兰做的比冬冬少。
”这三位小朋友中,谁做的好事最多?谁做的好事最少? 【解析】我们用“”来表示每个小朋友之间做好事多少的关系:兰兰静静,冬冬静静,冬冬兰兰 所以,冬冬兰兰静静,冬冬做的好事最多,静静做的最少。
例例 2、卢刚、丁飞和陈瑜一位是工程师,一位是医生,一位是飞行员。
现在只知道:卢刚和医生不同岁;医 生比丁飞年龄小,陈瑜比飞行员年龄大。
问:谁是工程师、谁是医生、谁是飞行员? 【解析】卢刚和医生不同岁,所以卢刚不是医生,医生比丁飞年龄小,丁飞也不是医生,那么只有陈瑜是 医生;由此为突破口,进行推理,找出各自的职。
5、积最大”、“损耗最小”等等问题,这些问题往往可以从极端情况去探讨它的最大(小) 值,这类问题在数学中称为极值问题。
以上的问题实际上都是“最优化问题” 二、时间最优问题策略二、时间最优问题策略 在进行最佳安排时,要考虑以下几个问题: (1)要做哪几件事; (2)做每件事需要的时间; (3)要弄清所做事的程序,即先做什么,后做什么,哪些事可以同时做。
在学习、生产和工作中,只有尽可能地节省时间、人力和物力,才能发挥出更大的效率。
考点一:烧水问题考点一:烧水问题 例例 1 1、明明早晨起来要完成以下几件事情:洗水壶 1 分钟,烧开水 12 分钟,把水灌入水瓶要 2 分钟,吃早点要 8 分钟,整理书包 2 分钟。
应该怎样安排时间最少?最少要几分钟? 【解析】经验表明:能同时做的事尽量要同时去做,这样节省时间。
水壶不洗,不能烧开水,因而洗水壶不能和烧开水同时进行;而吃早点和整理书包可以和 烧开水同时进行。
这一过程可用方框图表示: 教学目标 知识梳理 典例分析 从图上可以看出,洗水壶要 1 分钟,接着烧开水要 12 分钟,在等水开的同时吃早点、整 理书包,水开了就灌入水瓶,共需 15 分。
6、原理,简称容斥原理 图示如下:A表示小圆部分,B表示大圆部分,C表示大圆与小圆的公共部分,记为:AB,即阴影面积 图示如下:A表示小圆部分,B表示大圆部分,C表示大圆与小圆的公共部分,记为:AB,即阴影面积 包含与排除原理告诉我们,要计算两个集合AB、的并集AB的元素的个数,可分以下两步进行: 第一步:分别计算集合AB、的元素个数,然后加起来,即先求AB(意思是把AB、的一切元素都“包含” 进来,加在一起); 第二步:从上面的和中减去交集的元素个数,即减去CAB(意思是“排除”了重复计算的元素个数) 二、三量重叠问题二、三量重叠问题 A类、B类与C类元素个数的总和A类元素的个数B类元素个数C类元素个数既是A类又是B 类的元素个数既是B类又是C类的元素个数既是A类又是C类的元素个数同时是A类、B类、C类 的元素个数用符号表示为:ABCABCABBCACABC图示如下: 知识梳理 教学目标 1先包含AB 重叠部分AB计算了2次,多加了1次; 2再排除ABAB 把多加了1次的重叠部分AB减去 在解答有关包含排除问题时,我们。
7、15; 相遇时间 (甲的速度+乙的速度) 相遇时间 速度和 相遇时间. 一般地,相遇问题的关系式为:速度和 相遇时间=路程和,即 S=vt 例例 1、 一辆客车与一辆货车同时从甲、 乙两个城市相对开出, 客车每小时行 46 千米, 货车每小时行 48 千米。
3.5 小时两车相遇。
甲、乙两个城市的路程是多少千米? 【解析】本题是简单的相遇问题,根据相遇路程等于速度和乘以相遇时间得到甲乙两地路程为: (46+48) 3.5=94 3.5=329(千米) 例例 2、大头儿子的家距离学校 3000 米,小头爸爸从家去学校接大头儿子放学,大头儿子从学校回家,他们 同时出发,小头爸爸每分钟比大头儿子多走 24 米,50 分钟后两人相遇,那么大头儿子的速度是每分钟走多 少米? 【解析】大头儿子和小头爸爸的速度和:3000 50=60 (米/分钟), 小头爸爸的速度:(60+24) 2 =42(米/分钟), 大头儿子的速度:60-42=18 (米/分钟) 典例分析 知识梳理 教学目标 例例 3。
8、么, 有多少个,然后再数出由基本图形组成的新的图形,并求出它们的和。
当我们识了线段、角、三角形、长方形等基本图形后,这些图形重重叠叠地交错在一起时 就构成了复杂的几何图形。
要想准确地计数这类图形中所包含的某一种基本图形的个数,就需 要仔细地观察, 灵活地运用有关的知识和思考方法, 掌握数图形的规律, 才能获得正确的结果。
二、解题策略二、解题策略 要准确、迅速地计数图形必须注意以下几点: 1.弄清被数图形的特征和变化规律。
2.要按一定的顺序数,做到不重复,不遗漏。
考点一:基本图形考点一:基本图形 例 1、数出下图中有多少条线段? 【解析】 方法一: 我们可以采用以线段左端点分类数的方法。
以 A 点为左端点的线段有: AB、 教学目标 知识梳理 典例分析 AC、AD 3 条;以 B 点为左端点的线段有:BC、BD 2 条;以 C 点为左端点的线段有:CD 1 条。
所以,图中共有线段 3+2+1=6(条)。
方法二:把图中线段 AB、BC、CD 看做基本线段来数,那么,由 1 条基本线段构成的线 段有:AB、BC、CD 3 条;由 2 条基本线段构成的线段有:AC、BD 2 条;由。
9、树,则棵数就比在两端植树时的棵数少 1,即棵数与 段数相等. 全长、棵数、株距之间的关系就为:全长株距棵数; 棵数段数全长株距; 株距全长棵数. 如果植树路线的两端都不植树,则棵数就比中还少 1 棵. 全长、棵数、株距之间的关系就为:棵数段数1 全长株距1. 株距全长(棵数1). 全长株距(棵数+1) (二)封闭的植树路线. 在圆、正方形、长方形、闭合曲线等上面植树,因为头尾两端重合在一起,所以种树的棵数 等于分成的段数. 全长、棵数、株距之间的关系就为:棵数段数周长株距. 二、解植树问题的三要素二、解植树问题的三要素 (1)总路线长(2)间距(棵距)长(3)棵数, 知识梳理 教学目标 只要知道这三个要素中任意两个要素,就可以求出第三个 三、方阵问题三、方阵问题 (1)明确空心方阵和实心方阵的概念及区别. (2)每边的个数总数4 1”; (3)每向里一层每边棋子数减少2; (4)掌握计算层数、每层个数、总个数的方法,及每层个数的变化规律。
例例 1、大头儿子的学校旁边的一条路长 400 米,在路的一边从头到尾每隔 。
10、 m 不变 m 不变 m m m m 不变 乘、除变化规律见下表0m 被乘数 a 乘数 b 积 c m 不变 m 不变 m m m m 不变 被除数 a 除数 b 商 c 教学目标 知识梳理 m 不变 m 不变 m m m m 不变 我们学习了和、差、积、商的变化规律,这一周,我们利用这些规律来解决一些较简单的 问题。
考点一:和、差的变化规律考点一:和、差的变化规律 例例 1、两个数相加,一个加数增加 9,另一个加数减少 9,和是否发生变化? 【解析】一个加数增加 9,假如另一个加数不变,和就增加 9;假如一个加数不变,另一个加 数减少 9,和就减少 9;和先增加 9,接着又减少 9,所以不发生变化。
例例 2、两个数相加,。
11、如果每 人少分,则物品就有余(也就是盈),如果每人多分,则物品就不足(也就是亏),凡研究这一类算法的应用题 叫做“盈亏问题”。
可以得出盈亏问题的基本关系式: (盈+亏) 两次分得之差=人数或单位数 (盈盈) 两次分得之差=人数或单位数 (亏亏) 两次分得之差=人数或单位数 物品数可由其中一种分法和人数求出.也有的问题两次都有余或两次都不足,不管哪种情况,都是属于按两 个数的差求未知数的“盈亏问题”。
二、方法技巧二、方法技巧 注意 1.条件转换 2.关系互换 考点一:直接计算型盈亏问题考点一:直接计算型盈亏问题 知识梳理 典例分析 教学目标 例 1、三年级一班少先队员参加学校搬砖劳动如果每人搬 4 块砖,还剩 7 块;如果每人搬 5 块,则 少 2 块砖这个班少先队有几个人?要搬的砖共有多少块? 【解析】比较两种搬砖法中各个量之间的关系:每人搬 4 块,还剩 7 块砖;每人搬 5 块,就少 2 块这两 次 搬砖,每人相差 5-4=1(块)。
第一种余 7 块,第二种少 2 块,那么第二次与第一次总共相差砖数:7+2=9 (块),每人相。
12、 学会了推理, 能使你变得更聪明, 头脑更灵活。
数学上有许多重大的发现和疑难问题的解决都离不开推理。
解答这类推理题时,要求同学们仔细观察,认真分析等式中几个图形之间的关系,寻找解 题的突破口,然后再利用等量代换、消去等方法来进行解答。
二、解题策略二、解题策略 解答推理问题,要从许多条件中找出关键条件作为推理的突破口。
推理要有条理地进行, 要充分利用已经得出的结论,作为进一步推理的依据。
考点一:图形推理考点一:图形推理 例 1、下式中,和 各代表几? =28 = =( ) =( ) 【解析】 根据 =28, 我们可以得出=28 ; 由= 得到 28= , 4 个 等于 28,一个 等于 28 4=7;由= 可求出=777=2 例 2、下式中,各种图形各代表几? 教学目标 知识梳理 典例分析 =18 = =( ) =( ) 【解析】=18,=6,=12. 例 3、下式中,和 各代表几。
13、二、解题策略 遇到比较复杂的还原问题,可以借助画图和列表来解决这些问题。
例例 1、小刚的奶奶今年年龄减去 7 后,缩小 9 倍,再加上 2 之后,扩大 10 倍,恰好是 100 岁。
小刚的奶奶 今年多少岁? 【解析】 从最后一个条件恰好是 100 岁向前推算, 扩大 10倍后是 100岁, 没有扩大 10 倍之前应是 100 10=10 岁;加上 2 之后是 10 岁,没有加 2 之前应是 102=8 岁;没有缩小 9 倍之前应是 8 9=72 岁;减去 7 之后 是 72 岁,没有减去 7 前应是 727=79 岁。
所以,小刚的奶奶今年是 79 岁。
例例 2、一个数的 3 倍加上 6,再减去 9,最后乘上 2,结果得 6这个数是多少? 【解析】运用逆推的思想:60 除以 2 得 30,加上 9 得 39,减去 6 得 33,除以 3 得 11. 知识梳理 典例分析 教学目标 例例 3、某商场出售洗衣机,上午售出总数的一半多 10 台,下午售出剩下的一半多 20 台,还剩 95 台。
这个 商场原来有洗衣机多少台? 【解析】从“下午售出剩下的一半。
14、谜问题时,要先仔细审题,分析数据之间的关系,找到突破口找到突破口,逐步试验,分 析求解,通常要运用倒推法、凑整法、估值法倒推法、凑整法、估值法等。
3、解决算式谜题,关键是找准突破口,推理时应注意以下几点: 1认真分析算式中所包含的数量关系,找出隐蔽条件,选择有特征的部分作出局部判断; 2利用列举和筛选相结合的方法,逐步排除不合理的数字; 3试验时,应借助估值的方法,以缩小所求数字的取值范围,达到快速而准确的目的; 4算式谜解出后,要验算一遍。
考点一:加减法算式谜考点一:加减法算式谜 例例1、在下面的算式内,各填上一个合适的数字,使等式成立。
【解析】 典例分析 知识梳理 教学目标 5 2 - 2 8 2 4 2 - 2 2 4 4 9 - 7 1 7 5 2 - 8 5 3 6 4 9 2 - 3 1 7 1 7 5 7 2 4 - 1 8 8 5 3 6 例例 2、在下面算式的括号里填上合适的数。
【解析】根据题目特点,先看个位:75=12,在和的个位( )中填 2,并向十位进一;再看 十位。
15、原理,简称容斥原理 图示如下:A表示小圆部分,B表示大圆部分,C表示大圆与小圆的公共部分,记为:AB,即阴影面积 图示如下:A表示小圆部分,B表示大圆部分,C表示大圆与小圆的公共部分,记为:AB,即阴影面积 包含与排除原理告诉我们,要计算两个集合AB、的并集AB的元素的个数,可分以下两步进行: 第一步:分别计算集合AB、的元素个数,然后加起来,即先求AB(意思是把AB、的一切元素都“包含” 进来,加在一起); 第二步:从上面的和中减去交集的元素个数,即减去CAB(意思是“排除”了重复计算的元素个数) 二、三量重叠问题二、三量重叠问题 A类、B类与C类元素个数的总和A类元素的个数B类元素个数C类元素个数既是A类又是B 类的元素个数既是B类又是C类的元素个数既是A类又是C类的元素个数同时是A类、B类、C类 的元素个数用符号表示为:ABCABCABBCACABC图示如下: 知识梳理 教学目标 1先包含AB 重叠部分AB计算了2次,多加了1次; 2再排除ABAB 把多加了1次的重叠部分AB减去 在解答有关包含排除问题时,我们。
16、使隐蔽的数量关 系明朗化。
例例 1、人民路小学操场长 90 米,宽 45 米。
改造后,长增加 10 米,宽增加 5 米。
现在操场面 积比原来增加了多少平方米? 【解析】用操场现在的面积减去操场原来的面积,就得到增加的面积。
操场现在的面积是(90+10) (45+5)=5000 平方米, 操场原来的面积是 90 45=4050 平方米。
所以,现在的面积比原来增加 50004050=950 平方米。
例例 2、一个长方形,如果宽不变,长增加 6 米,那么它的面积增加 54 平方米;如果长不变, 宽减少 3 米,那么它的面积减少 36 平方米。
这个长方形原来的面积是多少平方米? 【解析】由“宽不变,长增加 6 米,面积增加 54 平方米”可知,它的宽为 54 6=9 米; 由“长不变,宽减少 3 米,面积减少 36 平方米”可知,它的长为 36 3=12 米。
所以,这个长方形原来的面积是 12 9=108 平方米。
例例 3、下图是一个养禽专业户用一段 16 米的篱笆围成的一个长方形养鸡场,求它的占地面积。
典例。
17、相邻两个数之间的关系,找出规律,推断出所要填的数; 2根据相隔的每两个数的关系,找出规律,推断出所要填的数; 3要善于从整体上把握数据之间的联系,从而很快找出规律; 4数之间的联系往往可以从不同的角度来理解,只要言之有理,所得出的规律都可以认 为是正确的。
对于较复杂的按规律填数的问题,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思考: 1.对于几列数组成的一组数变化规律的分析,需要我们灵活地思考,没有一成不变的方 法,有时需要综合运用其他知识,一种方法不行,就要及时调整思路,换一种方法再分析; 2.对于那些分布在某些图中的数,它们之间的变化规律往往与这些数在图形中的特殊位 置有关,这是我们解这类题的突破口。
3.对于找到的规律,应该适合这组数中的所有数或这组算式中的所有算式。
考点一考点一: :发现数列规律发现数列规律 知识梳理 教学目标 典例分析 例例 1、填上合适的数。
(1)3,6,9,12,( ),( ) (2)1,2,4,7,11,( ),( ) (3)2,6,18,54,( ),( ) 【解析】(1)前一个数加上 3 就等于后一个数,也就是相邻两个数的差都是 3.根据这一。
18、第二项起,每一项比前一项小 5 ,递减数列 二、等差数列与公差二、等差数列与公差 一个数列,从第二项起,每一项与与它前一项的差都相等,这样的数列的叫做等差数列, 其中相邻两项的差叫做公差。
三、常用公式三、常用公式 等差数列的总和=(首项+末项)项数2 项数=(末项-首项)公差+1 末项=首项+公差(项数-1) 首项=末项-公差(项数-1) 公差=(末项-首项)(项数-1) 等差数列(奇数个数)的总和=中间项项数 中项定理:中项定理:对于任意一个项数为奇数的等差数列,中间一项的值等于所有项的平均数,也等 于首项与末项和的一半;或者换句话说,各项和等于中间项乘以项数 考点一:等差数列的基本认识考点一:等差数列的基本认识 教学目标 知识梳理 典例分析 例例 1、下面的数列中,哪些是等差数列?若是,请指明公差,若不是,则说明理由。
6,10,14,18,22,98; 1,2,1,2,3,4,5,6; 1,2,4,8,16,32,64; 9,8,7,6,5,4,3,2; 3,3,3,3,3,3,3,3; 1,0,1,0,l,0,1,0; 【考点】等差数列的。
19、我们称为简单周期问题。
这类问 题一般要利用余数的知识来解答。
二、解题策略二、解题策略 在研究这些简单周期问题时,我们首先要仔细审题,判断其不断重复出现的规律,也就是找出循环的 固定数,然后利用除法算式求出余数,最后根据余数得出正确的结果。
考点一:一般周期问题考点一:一般周期问题 例 1、小丁把同样大小的红、白、黑珠子按先 2 个红的、后 1 个白的、再 3 个黑的的规律排列(如下图), 请你算一算,第 32 个珠子是什么颜色? 【解析】 从上图可以看出, 珠子是按“两红一白三黑”的规律重复排列, 即 6 个珠子为一周期。
32 6=5 (组) 2 (个) , 32 个珠子中含有 5 个周期多 2 个, 所以第 32 个珠子就是重复 5 个周期后的第 2 个珠子, 应为红色。
例例 2、你能找出下面每组图形的排列规律吗?根据发现的规律,算出每组第 20 个图形分别是什么。
(1) (2) 知识梳理 典例分析 教学目标 【解析】第(1)题排列规律是“”两个图形重复出现,20 2=10,即“”重复出现 10。
20、生活中我们会遇到这样的问题:几个杯子中的水有多有少,为了使每个杯子中的水一样 多,就将水多的杯子里的水倒进水少的杯子里,反复几次,直到几个杯子里的水一样多。
这就 是我们所讲的“移多补少”,通常称之为平均数问题。
求平均数问题的基本数量关系是: 总数量 总份数=平均数。
解答平均数问题的关键是要求出 总数量和总份数的,然后根据基本总量关系式来解答。
也可采用假设平均数的方法,即找一个 基数,用“基数+各数与基数的差之和 份数=平均数”公式求平均数。
考点一考点一:用基本关系式求平均数:用基本关系式求平均数 例例 1、用 4 个同样的杯子装水,水面的高度分别是 8 厘米、5 厘米、4 厘米、3 厘米。
这 4 个杯 子里水面的平均高度是多少厘米? 教学目标 知识梳理 典例分析 【解析】利用平均数问题的基本数量关系是:总数量 总份数=平均数。
根据已知条件,求出 4 个杯子里水的总高度,然后除以杯子的个数,即可求出平均数。
(8+5+4+3) 4=5(厘米) 答:这 4 个杯子里水面的平均高度是 5 厘米。
解:(800+150) 19=。